- 革命與節日:華北根據地節日文化生活(1937~1949)
- 韓曉莉
- 2815字
- 2019-10-18 16:27:47
總序
梁景和
中國社會文化史從1988年至1998年、1998年至2010年是其發展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2010年出版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1]是對這兩個階段重要文獻的一個全面梳理。學界認為:“社會文化史是一個新生學科,梁景和主編《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一書,記錄了這一新興學科創生及發展的歷程,可以視為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學科進入成熟發展階段的一個標志。”[2]也有學者指出:“《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匯集了二十多年來十幾位學者有關社會文化史理論方法及學科發展的文章,記錄了這一新興學科從創生、奠基到探索、發展的歷程,是對中國社會文化史理論方法與學科發展的總結,可以作為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學科已走過初創階段而進入成熟發展階段的一個標志。”[3]2010年是中國社會文化史第三階段發展的伊始之年。其標志有四:其一是上文提到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一書的出版;其二是2010年4月28日召開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回顧與走向座談會”,會議對以往22年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發展做了回顧與總結,并對未來社會文化史的走向進行了展望;其三是2010年8月17日《光明日報》理論周刊史學版邀請國內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學者進行筆談,商討社會文化史的理論問題及其發展現狀,發表了《社會文化史:史學研究的又一新路徑》一文,探討了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學科特點以及發展的基本特證,并對未來的發展趨向和遠景目標做了展望;其四是2010年9月25日在北京召開了首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上這四項學術事象表明,從2010年開始,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至今的七八年里,出現了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熾盛和深化的新氣象。
首先,這一階段學術交流的密度頻繁,即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的頻頻召開。2010年9月、2012年9月、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9月、2015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和第二屆“‘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13年8月、2015年9月分別在湖北襄陽和河北保定召開了第五屆和第六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全國青年學者社會文化史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這些學術研討會無疑推動了社會文化史的向前發展。
其次,這一階段,學者們對社會文化史的理論方法做了進一步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發表了劉志琴的《從本土資源建樹社會文化史理論》和梁景和的《生活質量: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維度》;《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發表了李長莉的《“碎片化”:新興史學與方法論困境》;2012年《晉陽學刊》第3期發表了劉志琴的《走上人文學科前沿的社會文化史》、梁景和的《關于社會文化史的幾對概念》、左玉河的《著力揭示社會現象背后的文化內涵》等文章。此外,《學術月刊》2010年4月號發表了李長莉的《交叉視角與史學范式——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反思與展望》;《安徽史學》2015年第1期發表了李長莉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25年反省與進路》;《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發表了常建華的《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史——“新文化史”觀照下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4期發表了羅檢秋的《從“新史學”到社會文化史》;《史學理論研究》2016年第2期發表了梁景和的《生活質量: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領域》;《河北學刊》2015年第1期發表了左玉河的《從傳統文化史到社會文化史: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新趨向》;《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發表了呂文浩的《本土崛起與借鏡域外——社會文化史在中國的若干發展》。近年來,還有部分青年學者也在社會文化史的理論和方法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如黃東的《社會文化史研究須重視轉型時代的現代性問題》;李慧波的《社會文化史研究方法之我見》;董懷良的《關于社會文化史研究視角“下移”的思考》;王棟亮的《試論人文史觀在近代婚姻變革研究中的運用》;張弛的《電影如何成為社會文化史的研究素材》等。[4]這些社會文化史理論與方法的探索,無疑有益于社會文化史向縱深的層面探索。
最后,在這一階段,研究維度寬廣多樣,科研成果精湛豐厚。[5]先后出版了王笛著《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梁景和著《五四時期社會文化嬗變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姜進等著《娛悅大眾——民國上海女性文化解讀》(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劉永華主編《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韓曉莉著《被改造的民間戲曲——以20世紀山西秧歌小戲為中心的社會史考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羅檢秋著《文化新潮中的人倫禮俗(1895~192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李長莉等著《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郭瑩、唐仕春主編《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李長莉等著《當代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等。這些科研成果體現了這一時段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面貌。
從2011年開始梁景和主編的“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論叢”第一輯共十冊已經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即楊才林著《民國社會教育研究》(2011);黃東著《塑造順民——華北日偽的“國家認同”建構》(2013);梁景和等著《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嬗變研究(1919~1949)——以婚姻·家庭·婦女·性倫·娛樂為中心》(2013);李慧波著《北京市婚姻文化嬗變研究(1949~1966)》(2014);李秉奎著《狂瀾與潛流——中國青年的性戀與婚姻(1966~1976)》(2015);黃巍著《自我與他我——中國的女性與形象(1966~1976)》(2016);王棟亮著《自由的維度:近代中國婚姻文化的嬗變(1860~1930)》(2016);董懷良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婚姻“私事化”研究(1978~2000)》(2016);劉榮臻著《故都濟困:北平社會救助研究(1928~1937)》(2016);李俊領著《天變與日常:近代社會轉型中的華北泰山信仰》(2017)。這套“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論叢”也體現了這一時段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系列性專題研究。
本書是韓曉莉的專著《革命與節日——華北根據地節日文化生活(1937~1949)》,這是“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論叢”第二輯的第三冊。第一輯的總序主要敘述了2010年前中國內地20余年社會文化史的發展特征、主要問題以及對未來社會文化史發展的一個期待。第二輯的總序只是對近年來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一個粗略的介紹。
2017年2月8日于幽喬書屋
[1]梁景和主編《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王建朗:《2009~2011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3期。
[3]李長莉、畢苑、李俊領:《2009~2011年的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史研究》,《河北學刊》2012年第4期。
[4]參見梁景和主編《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方法——首屆全國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參見李長莉、畢苑、李俊領《2009~2011年的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史研究》,《河北學刊》2012年第4期;李長莉、唐仕春、李俊領《2011~2012年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史研究》,《河北學刊》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