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地理概況

(一)自然稟賦狀況

1.地理位置

淄博市原山林場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西南部的魯中山區北麓,由原山、瑚山、望魯山、岳陽山四大山系組成的崇山峻嶺之中,為城郊型國有林場。東經117°44′38″至117°54′56″,北緯36°25′10″至36°34′22″。林場東與淄川區西河鎮交界,西與萊蕪市萊城區茶葉口鎮為鄰,南至博山區石炭塢南山一脈,北與淄川區嶺子鎮接壤。林場呈半包圍狀散布在博山周邊,像一串綠色珍珠簇擁護佑著山城博山的生態。場部駐地設在鳳凰山東麓,緊靠博山城區,距淄博市政府駐地張店40千米。

2.自然地理環境概況

(1)地質地貌。原山林場地質以高角度的張力性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地層南、北部為石灰巖,中西部為變質巖。地貌為中低山區,以連綿起伏的山嶺為主,北部山嶺多為東西走向,南部山嶺多為南北走向。境內海拔高度為200~850米,是魯中山區平均海拔較高的區域。主峰黑山為最高峰,海拔845.3米,山體相對高差600余米。中西部變質巖區地形高峻挺拔,溝谷切割強烈,水土流失較重;西、北部石灰巖地區切割尤劇,溝谷幽深、山勢崢嶸,懸崖絕壁隨處可見。

(2)氣候。原山林場所在地博山區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季風氣候明顯——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旱,冬季漫長干冷。年平均氣溫為12.8℃,1月份溫度最低,平均為-2.6℃,7月份最高,平均為26.1℃。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94.1毫米,最多年降水量為922.6毫米,最少年降水量為510毫米。年平均日照2607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01天。全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

(3)水文。原山林場所在區域地下水主要為石灰巖裂隙巖溶水、河流沖積層空隙水、變質巖風化裂隙水及砂巖裂隙水4類。石灰巖裂隙巖溶水儲存于石灰巖的裂隙、溶洞之中,其分布埋藏與運動規律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和巖層走向制約,其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其富水程度取決于補給條件的好壞和裂隙巖溶的發育程度。水量大小和水位高低皆隨季節而變化。河流沖積層空隙水主要分布在淄河4條支流及孝婦河中、下游局部河段兩側。變質巖風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南部魯山的中低山區,水量微弱對農田灌溉意義不大,僅供人畜生活用水,其余排泄補給了河流沖積層空隙水和石灰巖裂隙巖溶水。砂巖裂隙水分布在孝水北丘陵區的孝婦河沿岸,主要為二迭系奎山層砂巖裂隙含水,具有承壓性質,水質良好,對于解決孝婦河沿岸生產生活用水有一定的意義。林場內無大型河流,周邊有鎮門域水庫、淋漓湖、天星湖、大英章水庫、五陽湖5座水庫,淡水湖有如月湖,水資源充足。

(4)土壤。原山林場內的土壤包括褐土和棕壤兩類,細分為褐土性土、林地褐土、棕壤性土、林地棕壤4個亞類。褐土類俗稱黃土,廣泛分布在林場石炭塢、北峪、鳳凰山、良莊和嶺西等林區。分為兩個亞類:褐土性土和林地褐土。褐土性土俗稱山皮土,山坡地。其成因是由山丘中、上部的石灰巖、中性巖、紫色頁巖就地風化而成。土壤淺薄發育不全,含礫石粗沙,肥力低。林地褐土,表層因枯枝落葉等有機質的積聚和淋溶,形成明顯的腐殖質層(A層),新成土時間短,土層淺薄,B層不明顯,C層即母質母巖,土層呈A—C型。棕壤類土主要分布在林場樵嶺前林區和嶺西林區的一部分。分為兩個亞類:棕壤性土和林地棕壤。棕壤性土分布在花崗巖、片麻巖風化物的殘積、坡積物上,俗稱嶺砂土、馬牙土,剖面發育不完全,表土以下為母巖的風化物,通體無石灰反應,呈微酸性、土層淺薄,含有大量的粗砂。林地棕壤分布于人工林地帶,表面因枯枝落葉雜草等有機質的聚集,形成了明顯的腐殖質層,其他性質如棕壤性土。

3.自然資源概況

(1)野生動植物資源。根據調查,原山林場有維管植物104科374屬730種(含44變種、7變型、2亞種),其中國家Ⅰ、Ⅱ級保護野生植物5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植物2種,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植物3種,山東省稀有瀕危植物18種。原山林場豐富的植被類型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產生了具有山東代表性的動物區系。轄區內共分布有野生動物13綱55目230科1184種,其中脊椎動物5綱28目70科321種,無脊椎動物8綱27目160科863種。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3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34種;山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6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保護的動物44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保護的鳥類132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的鳥類31種。

(2)森林資源。原山林場及周邊地區植被總體屬于天然次生林,大體可劃分為四類——針葉林、落葉闊葉林、灌叢、灌草叢。①針葉林,代表類型為側柏林、油松林和黑松林,下木主要有胡枝子、繡線菊、連翹、小葉鼠李、荊條等,草本植物主要有大披針薹草、黃背草、鵝觀草、茵陳蒿等。②落葉闊葉林,主要類型為刺槐、櫟類(麻櫟、栓皮櫟)等,下木主要有胡枝子、荊條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野古草、鵝觀草、小花鬼針草、藎草等。③灌叢,主要類型有繡線菊灌叢、黃櫨灌叢、鵝耳櫪灌叢。繡線菊灌叢蓋度0.4,主要有三裂繡線菊、華北繡線菊和土莊繡線菊,伴生灌木主要為湖北海棠、天目瓊花、衛矛、連翹、胡枝子等;黃櫨灌叢蓋度0.3~0.7,第Ⅰ亞層幾乎全部由黃櫨組成,偶見鵝耳櫪、側柏,第Ⅱ亞層主要種類有荊條、胡枝子、本氏木藍、大花溲疏、三裂繡線菊、雀兒舌頭、連翹、小花扁擔桿、酸棗、柘樹等;鵝耳櫪灌叢蓋度0.8~1,主要為鵝耳櫪,伴生種類有胡枝子、連翹、紅葉黃櫨、衛矛、大花溲疏、三裂繡線菊等。④灌草叢,主要類型有黃背草灌草叢、白羊草灌草叢、野古草灌草叢。黃背草灌草叢建群種為黃背草,和黃背草伴生的灌木主要有荊條、酸棗和三裂繡線菊;白羊草灌草叢建群種為白羊草,組成群落的灌木主要是荊條和酸棗;野古草灌草叢組成群落的種類有野古草、荻、大油芒等。灌木叢不發達,數量較多的是荊條、胡枝子等。

(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1.山東省概況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為黃淮海平原,連接中原,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毗鄰,南及東南分別與安徽、江蘇兩省相望;中部為魯中山區,地勢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畿,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均臨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2017年,山東省常住人口10005.83萬人。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有孔子、孟子。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孫子等也出生于今山東。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鄒衍等一大批名人志士;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2017年,山東GDP占中國GDP總量的8.8%。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山東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2014年世界杯帆船賽、世界園藝博覽會、2014年APEC貿易部長會議,2015年世界休閑體育大會、國際歷史科學大會,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舉辦地。

山東東西長721.03千米,南北長437.28千米,全省面積15.58萬平方千米。山東省“山水林田湖”自然稟賦得天獨厚,山地面積22726.8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14.59%,水面面積6988.9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4.49%,林地面積24894.4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15.98%。種植土地面積83845.4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53.82%;湖泊面積1348.5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0.87%。2017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72678.18億元,山東人均GDP達到72851元。

2.淄博市概況

淄博,位于中國華東地區、山東省中部,北緯35°55′20″~37°17′14″,東經117°32′15″~118°31′00″,市域面積為5965平方千米。淄博市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與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交匯處,南依沂蒙山區,與臨沂接壤,北臨華北平原,與東營、濱州相接,東接濰坊,西與省會濟南接壤,西南與泰安、萊蕪相鄰。2017年,淄博市常住人口470.84萬人。

淄博市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中部低陷向北傾伏,南北高差千余米。以膠濟鐵路為界,以南大部分為山區、丘陵,巖溶地貌發育;以北大部分為山前沖積平原和黃泛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北部有黃河、小清河流經,發源于市域內的河流有沂河、淄河、孝婦河等。山區、丘陵、平原面積分別占市域面積的42.0%、29.9%和28.1%。

淄博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為齊文化的發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作為地域名稱,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原為淄川、博山兩地的合稱。1945~1953年,曾設立淄博特區、淄博工礦特區、淄博專區;1954年,省轄淄博市設立,是新中國成立后山東第三座省轄市(地級市)。

淄博是一座山水結合的組團式城市(組群式城市),有博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是山東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次中心城市;被中央文明委評定為第三、四、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淄博是一座資源型城市(再生型城市)和全國老工業基地,為全國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淄博設有山東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屬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淄博市張店區為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2017年,淄博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81.3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10元,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3元。

3.博山區概況

博山區,隸屬于山東省淄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魯中山區北部,淄博市南部,南與沂源縣接壤,西南接萊蕪市,西北與章丘區交界,東部和北部與淄川區毗鄰,位于東經117°43′~118°42′,北緯36°16′~36°31′,南北長49.4千米,東西寬20千米,總面積698.11平方千米。

博山區總體地勢為南高北低,南、東、西三面中低山環繞,中間低山、丘陵、山澗、河谷排列,北面為丘陵河谷地帶,地勢總變化為130~1100米。博山區南、東、西三面為中低山區,面積為334.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47.9%。中部低山、丘陵區包括淄河流域中北部和孝婦河流域的南部,面積297.55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42.6%。北部丘陵區位于城區以北,面積49.75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7.1%。博山區境內山嶺起伏,層巒疊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47個,500米以上的山峰有81個。山脈屬魯中山系,西連泰山,向東蜿蜒深入益都,較大的屬魯山、原山、岳陽山、鹿角山。

截至2017年,博山區轄6個鎮、3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4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0.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0.90億元,第二產業完成206.30億元,第三產業完成173.20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79∶52.84∶44.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00元,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6元。

博山區名勝古跡有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組成部分——齊長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顏文姜祠,以及碧霞元君行宮、玉皇宮、范公祠、鳳凰山等。博山區共有八大景區200多個景點,景區面積達71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為43%。景區內有4A級原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魯山國家森林公園,有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等景區和景點。博山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許多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有唐代木質建筑顏文姜祠,有南方園林特色的因園等一批名勝古跡。博山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陶琉古鎮、焦裕祿故里、華夏孝鄉、中國魯菜名城、中國魯菜發源地、中國魯菜烹飪之鄉、中國魯菜烹飪文化教育基地、中國琉璃之鄉、中國陶瓷名城、中國泵業名城、中國優秀生態旅游區、中國有機農業示范區、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

4.原山林場概況

淄博市原山林場因所處行政區域、坐落山脈及業務領域而得名,隸屬于淄博市林業局,位于魯中山區北麓,淄博市博山區境內,屬泰山山系。“原山”一名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煙嵐蒼莽,禪百齊對,千里勝概,表為原山。”據《博山縣志》記載:“汶水西注,淄水東流,皆源于此。” 原山(源山)因其為淄河、汶河、孝婦河、青陽河四條河流的發源地而得名,主峰原山又稱禹王山,海拔797.8米。林場所轄范圍主要分布在山脊分水嶺、山坡中上部及深山峽谷地帶,由大小20余個自然地片組成,布局分散,為典型的“帽子林場”。林場境內山巒起伏,溝壑交錯,地形復雜,屬山丘薄地生態脆弱區域。林場下設石炭塢、樵嶺前、鳳凰山、嶺西、北峪、良莊六個營林區,周邊與博山區、淄川區、萊蕪市的67個自然村插花交界。因靠近城區,周邊村莊密布,林區分布范圍廣,跨度大,人員活動頻繁,管理難度大,森林培育保護任務繁重。

原山林場自建場以來,特別是在國有林場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期間,通過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形成淄博市原山林場、淄博原山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原山集團”)、原山國家森林公園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林場保生態,集團創效益,公園創品牌,相得益彰,共同發展,實現了“山綠、場活、業興、人富”的目標,職工家庭也提前過上了小康生活。

為維護社會穩定,淄博市政府先后將淄博顏山賓館、淄博市園藝場、淄博市實驗苗圃等4個困難事業單位整建制并入原山林場。原山一班人牢記社會責任,千方百計解決了4個困難事業單位職工的工作崗位和家庭生活來源問題,使他們同林場職工一樣,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原山根據整合后林場職工各方面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原山“雙聯”“黨員干部為事業干、為職工干,職工為自己干,大家一起為國家干”等科學理念,團結來自不同單位的廣大職工“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過日子,一起奔小康,一起為國家做貢獻”,凝聚成了幸福原山“一家人”。

原山林場改革創新的經驗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被稱為全國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和國有林場改革的現實樣板。其60多年的奮斗歷程被省市組織部門打造成山東原山艱苦創業教育基地,先后被確定為“國家林業局黨員干部教育基地”、“國家林業局黨校現場教學基地”、“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現場教學基地”、“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現場教學基地”、“中共淄博市委黨校艱苦奮斗教育教學基地”、“山東管理學院黨性教育基地”、中央國家機關黨校“首批12家黨性教育基地”等。林場先后被授予“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全國十佳國有林場”等榮譽稱號。

2018年3月4日,原山林場被淄博市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三)歷史沿革

1.淄博市原山林場

1957年9月,根據山東省人民委員會(57)魯林乙字第2923號文件,山東省林業廳林業調查隊開始對淄博市國營林場(原山林場前身)進行建場前的調查與設計,規劃林場面積為3533.3公頃。12月18日,根據《山東省淄博市人民委員會關于建立淄博市國營林場的報告》[(57)淄農林字第55號],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印發《山東省人民委員會關于同意建立國營林場的批復》[(57)魯林乙字第4974號],在博山區西南部正式建立“淄博市國營林場”。1958年10月,林場面積擴大到7333.3公頃。

1959年6月24日,根據《山東省淄博市人民委員會關于更換“淄博市國營林場”與“博山縣魯山林場”名稱報告的批復》[(59)淄市辦字第437號],同意將原淄博市國營林場更名為“淄博市原山林場”。1961年,原山林場將1958年擴大的大部分土地退還給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將城區內的白石洞、白虎山、青龍山、峨眉山等地的15公頃土地劃歸博山區建設科作為城市綠化用地。1962年6月,原山林場將東、西黑山劃給八陡公社,改為社辦八陡林場。1968年10月,根據《淄博市革命委員會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和企事業體制改革的試行方案》[淄革發(68)第238號],原山林場交博山區革命委員會管理。1980年2月9日,根據淄博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將魯山林場、原山林場收歸市林業局領導的批復》(淄政發〔1980〕24號),原山林場收歸淄博市林業局領導。

1988年11月23日,根據《中共淄博市委常委會議決定事項通知》(淄通字〔1988〕10號),原山林場被確定為副縣級單位。1996年11月8 日,根據《中共淄博市林業局委員會淄博市林業局關于對市園藝場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的決定》(淄林發〔1996〕15號),淄博市林業局把市園藝場內的林果業和種植業分離出來,作為林場的一個新工區。有170名職工和退休人員劃歸林場管理。2001年11月17日,原山林場接收淄博市實驗苗圃。2011年4月18日,淄博市委、市政府做出《關于市原山林場等4家事業單位進行資源整合的決定》,將淄博顏山賓館整建制并入林場,不再保留淄博顏山賓館建制。

2018年3月4日,淄博市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淄博市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淄博市林業局所屬國有林場有關機構編制事項調整的通知》(淄編〔2018〕15號),將淄博市園藝場和淄博市實驗苗圃整建制并入淄博市原山林場。

原山林場于2002年7月25日投資成立“淄博原山賓館”,于2014年12月3日投資成立“淄博美廬快捷酒店”,于2015年6月18日投資成立“淄博博林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現三個場辦企業均實行獨立法人運作。

2.原山國家森林公園

1992年12月11日,根據林業部《關于建立浮山等四處國家森林公園的批復》(林造批字〔1992〕222號),在原山林場內建立原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25588畝。原山國家森林公園與原山林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原隸屬關系、山林權屬和經營范圍不變。

3.淄博原山集團有限公司

1997年7月24日,根據淄博市經濟委員會《關于同意成立淄博原山集團的批復》(淄經企字〔1997〕17號),在原山林場內成立“淄博原山集團有限公司”。淄博原山集團有限公司現下設“淄博原山綠地花園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淄博博山金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淄博原山旅行社有限公司”三個二級企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黄陵县| 乌拉特前旗| 长治市| 西乌| 山阳县| 邮箱| 邵阳市| 文水县| 界首市| 巩留县| 云和县| 南宁市| 五常市| 隆昌县| 于田县| 临沧市| 深泽县| 开平市| 墨玉县| 柏乡县| 文昌市| 白水县| 铁岭县| 宁乡县| 紫阳县| 威海市| 沂源县| 阳山县| 惠来县| 宜黄县| 河津市| 南涧| 涞源县| 亚东县| 泾源县| 清水县| 特克斯县| 伊吾县| 益阳市|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