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時期

20世紀末期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國內一般消費品和生產資料普遍供不應求的短缺時代結束,基礎產業“瓶頸”制約的狀況已得到很大程度緩解,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從資源供給的約束轉向市場約束,企業發展從爭項目、爭投資、擴大生產規模的粗放經營轉向提高核心競爭能力,政府宏觀調控目標也從抑制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膨脹、控制物價轉向擴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市場環境的新變化和國家宏觀調控導向要求山西改變低效的能源重化工發展模式。

一 重大戰略

這一時期是山西省新一輪結構調整的時期,在省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做出了“一年起步,兩年入軌,三年初見成效,五年明顯見效”的工作安排。在“十五”計劃中,又繪制了實施“八大戰略工程”,構建“六大支撐體系”的宏偉藍圖。之后,實施了“1311”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頒布了一系列行業結構調整的意見、方案和辦法。

(一)新一輪結構調整開始

1999年10月運城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會議拉開了山西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序幕。同年12月,在省委七屆九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抓好五項創新,實現三個提高”的戰略部署,以及用10年時間分兩個階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要求。

1999年12月,省委召開七屆九次全會,形成了“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國有企業改革、農村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抓好五項創新(技術創新、金融創新、人才機制創新、環境創新和觀念創新),實現三個提高(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提高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經濟發展思路和戰略。這標志著全省經濟發展指導思想上的重大轉變。“五項創新”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握時代脈搏,科學判斷形勢,提高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體現。技術創新是現代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在技術創新上,要求把技術創新的主體由科研院所變為企業,從而大大促進技術開發及其成果的轉化;省屬科研院所要實現轉制,創辦科技企業或與企業合作、合資、聯營,加強產學研結合,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促進研究開發與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要以好的機制鼓勵和刺激技術創新活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搶占未來經濟競爭制高點。金融創新是開辟產業結構調整資金源的重要途徑,山西作為欠發達省份,在結構調整中遇到的一個重大障礙是資金困難,金融創新主要是利用好各種資本市場工具,促進直接融資,利用好上市公司的融資優勢,采取政府貼息入股、注入資本金的辦法,調動信貸資金和社會閑散資金投入潛力產品。當潛力產品做大,企業有了效益以后,政府再將其持有的股權轉讓、變現,再用于對其他潛力產品的貼息入股,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人才是現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山西經濟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人才機制創新圍繞著建設三支隊伍來進行,即企業家隊伍、科技人才隊伍和技術工人隊伍。環境創新,即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社會環境和政府環境。觀念創新,要求打破封閉保守、思想僵化,鼓勵思想解放,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搶抓機遇意識,真正把“三個有利于”和“發展是硬道理”作為衡量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省委七屆九次全會后,“五項創新”成為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并迅速轉化為生動的創新實踐。

2000年3月10日,江澤民出席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山西代表團全體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對山西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的思路和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要求“繼續抓好山西經濟結構的調整,按照已確定的思路和方案堅定不移地抓下去,努力抓出成效”。他還指出:“調整經濟結構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措施。”“一定要提高認識,增加緊迫感,增強結構調整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八大戰略工程”“六大支撐體系”

2000年12月,省委召開七屆十次全會,通過《中共山西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就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出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施“八大戰略工程”,構建“六大支撐體系”。“八大戰略工程”是:特色農業工程、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工程、旅游產業開發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信息化工程、城鎮化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工程。“六大支撐體系”是:人才支撐體系、金融支撐體系、產權多元化支撐體系、對外開放支撐體系、社會保障支撐體系、軟環境支撐體系。“八大戰略工程”依據山西的實際,確定了“十五”時期以至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把結構調整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一步完善了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對調整經濟結構的認識和實踐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001年10月25~29日,中共山西省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太原召開。10月30日,中共山西省委八屆一次會議選出了新的省委領導成員。大會指出,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推進山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切實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大力加強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

2004年8月,山西又確定了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戰略定位,并將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明確為能源、冶金、裝備制造、新型材料、化學醫藥、農畜產品加工業、旅游文化和現代服務七大產業領域。

(三)“1311”產業結構調整規劃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和創新實踐的要求,2001年9月,省委、省政府做出《關于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實施“1311”規劃的意見》。確定在“十五”期間,在市場選擇的基礎上,要集中抓好1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個戰略性工業潛力產品、10個旅游景區景點和100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1311”規劃體現了結構調整堅持市場導向、集中力量、重點推進、帶動全局的精神,突出了結構調整在操作層面的安排和實施,是“八大戰略工程”和“六大支撐體系”的具體化實施。

2001年10月,中共山西省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指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抓好“五項創新”,實現“三個提高”。全省經濟結構調整要在2005年取得明顯成效,2010年達到全國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黨的十六大召開后,2002年12月省委召開八屆三次全會,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提出全面建設山西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的奮斗目標。2003年8月,省委、省政府做出《關于實施行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圍繞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對結構調整提出一要深化、二要提高的要求。深化是指積極實現由培育潛力產品到推進行業結構調整的深化,由扶持優勢企業到發展壯大工業園區直至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的深化。提高是指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做大做強一大批高附加值的產品,實現結構調整的高效化。結構調整,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全省經濟發展,而且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山西最終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行業結構調整包括在全省國民經濟中處于主要地位和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特色農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化工、機械、輕工、醫藥、新材料、旅游、文化、房地產等13個行業和事關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大局的信息化、環境保護兩個領域。行業結構調整是“1311”規劃的延伸和展開。

二 主要特征

此階段山西區域經濟以培育潛力產品為切入點,以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為目標,大力調整行業結構,一手抓傳統產業新型化,一手抓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內部結構不斷優化,新興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產業特色和優勢初步顯現,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增長質量的有效改善,山西經濟在國內的位次明顯提升。

此階段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階段。以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標志,我國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內容。到200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這一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宏觀管理體制方面,1994年提出對財政、稅收、金融、外匯、計劃和投融資體制進行系統改革的方案,確立以分稅制為核心的新的財政體制框架和以增值稅為主的流轉稅體系,中央銀行的調控職能得到加強。國有企業改革方面,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實施“抓大放小”,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的結構調整。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全國性的行業總公司改組為控股公司;通過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對中小型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革。市場體系得到較大發展,取消了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進一步放開了競爭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要素市場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逐步建立起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了失業保險、社會救濟制度及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山西省順應國家改革發展大勢,抓好發展一定要按照深化和提高的要求,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注重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有機結合,堅持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效益的有機結合,堅持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的有機結合,堅持全面推進和突出重點的有機結合,堅持經濟建設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的有機結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平远县| 娱乐| 双辽市| 天祝| 容城县| 资兴市| 德清县| 龙口市| 梅河口市| 上高县| 随州市| 灵石县| 乐昌市| 涿州市| 竹溪县| 蒙阴县| 弋阳县| 四平市| 伊宁县| 满洲里市| 古交市| 特克斯县| 朝阳区| 阿克苏市| 新竹县| 博湖县| 洮南市| 县级市| 苏尼特右旗| 城市| 柘城县| 五莲县| 牡丹江市| 石首市| 温州市| 余江县| 凌海市| 疏附县| 明溪县|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