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山西工業發展的主要階段及反思

第一階段:1978~1998年,能源工業加速發展,工業結構趨向重型化。1979年12月,山西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系統論述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設問題,并隨后向國務院呈報了《關于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綜合規劃的報告》。為此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設辦公室”,推動山西能源基地建設,對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給予巨大投資,總額約1000億元人民幣。在“六五”“七五”時期,山西集中了全國1/10的重點建設項目。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有水快流”的方針,放手讓有煤地區的群眾發展小煤礦、小煤窯,社會和民間資金也大量向煤炭行業集中。這一時期也建設了大量的火力發電廠、地方鐵路。到90年代末,省委、省政府認識到產業結構單一化問題后,開始對經濟結構做戰略性調整,在實施能源重化工基地發展戰略時主要強調挖煤、賣煤,這時強調“輸煤、輸電”并重。后來結構調整中雖然強調培植多元支柱產業,對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但對能源工業仍給予極大重視,特別是受全國市場需求的有力拉動,山西的能源工業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工業結構向重型化發展。

這一階段以建設能源重工基地為特征,山西的能源資源優勢得到極大發揮,為滿足全國改革開放對能源的需求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對輕工業重視不夠、投資不足,導致全省一大批輕工名品逐漸衰落?!坝兴炝鳌钡奶岢?,更是造成了山西小煤窯遍地開花,1983~1990年的7年間,全省煤礦凈增3倍達到6000多座,形成對煤炭的掠奪式開采,導致水資源被極大破壞,環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頻發。在實施這一戰略前山西是工業多元結構,在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工業逐步形成單一結構。

第二階段:1999~2003年,工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產業鏈延伸和新興產業發展取得初步成效。本階段以1999年的運城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會議為起點,同年12月,在七屆九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抓好五項創新,實現三個提高”的發展戰略,用十年時間分兩個階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任務要求。在山西省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做出了“一年起步,兩年入軌,三年初見成效,五年明顯見效”的具體工作安排。省委、省政府從山西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把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支撐全省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全省調整戰略順利起步的著力點,制訂了“361”工業調產計劃,即2000年重點扶持36個重點調產項目,由省政府籌措10億元貼息入股資金,帶動銀行貸款及社會資金100億元,以培育“一增三優”(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扶持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和優勢企業)為主攻方向,以不銹鋼、電解鋁、高技術機電產品、精細化工產品、特色紡織品、生物制品及醫藥新產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濃度化肥、煤炭深加工產品及超細粉體材料10大類優勢產品為重點,對全省工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隨后又制定了“1311”“5533”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頒布了《山西省實施行業結構調整的意見》等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和辦法。

這一階段全省上下大力推動工業結構調整,一批工業重點調產項目相繼建成投產,陸續開發了一批帶動全省經濟增長的新產品,初步形成了煤—焦—化、煤—鐵—鋼和煤—電—鋁三大產業鏈。雖然一批高新技術項目陸續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工業結構有所優化,2002年全省實現新產品產值55.18億元,比上年增長59.5%,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27%,比1998年提高了1.21個百分點。但是,受制于能源重化工時代的影響,冶金、煤炭、電力等主導行業高速增長,按工業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統計,2003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23.3%,煉焦業增長49.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50.1%,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6.1%,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8.0%,傳統工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擠壓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空間,工業重型化結構仍未發生明顯改變。

第三階段:2004~2008年,新型化工業加速推進,工業結構向傳統產業主導、新興產業支撐邁進。本階段以全省提出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為標志,旨在解決支柱產業單一化,過度依賴煤炭,從而使整體經濟缺乏應對市場變化的彈性,面臨較大市場風險,周期性地出現全省經濟與煤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問題。堅持通過產業的延伸與創新,通過優化存量與調整增量的互動,解決傳統產業不“新”和新興產業不“大”的問題,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的有機統一,使山西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發生深刻變化,更好地適應國際國內產業結構演進的趨勢。工業方面則提出大力發展以煤炭為基礎、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產業及其延伸與開發,以不銹鋼和鋁鎂合金為主的金屬材料及其制品工業,裝備制造業,具有山西優勢的化學和醫藥產業,新型材料產業。

2007年,全省新型工業化水平達到45.09%,比2000年提高33.84個百分點。傳統產業新型化總體推進較好,全省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延伸產業鏈,不斷增強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在節能減排、資源整合、科學管理、產品結構、行業內部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傳統產業新型化水平達到43.52%,比2000年提高32.9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4.71個百分點。其中煤炭工業新型化水平得分為61.5分、焦炭工業新型化水平得分為40.71分、冶金工業新型化水平得分為65.33分、電力工業新型化水平得分為42.41分、化學工業新型化得分為34.19分。在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新興產業中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優勢品牌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新興產業規?;竭_到38.42%,比2000年提高27.5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3.94個百分點。

這一階段全省工業發展總體較好,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昧艘欢ǔ尚В叭齻€方陣”進一步優化了企業組織結構,但是地區間新型工業化總水平差距較大,如2007年新型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太原市與最低的呂梁市相比差距達一倍多;行業發展不平衡,如在監測的6個傳統產業中,新型化水平最高的冶金工業為65.33%,最低的建材工業為16.97%,二者相差2.8倍。同樣受制于能源重化工時代的影響,以及資本、勞動、科技等要素的配置偏好煤炭及相關資源型產業的局面,工業結構仍未發生實質性反轉。

第四階段:2009~2012年,全面推進工業轉型發展,工業結構向以煤為基、多元發展邁進。以2010年12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山西省正式獲批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標志,全省工業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提出了“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的結構調整思路。秉承“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的原則,2013年,山西不但生產了9.6億噸煤炭,還開采了80億立方米、使用了近50億立方米煤層氣;風電總裝機達到32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總裝機達27萬千瓦,240多萬千瓦的水電站。煤炭資源整合后,全省礦井總數由2598座減少到1053座,單井平均規模達到年產120萬噸。2013年,全省煤炭產量達到9.6億噸、外運量達到6.2億噸,11戶大型煤炭集團產量占全省的70%以上,建成現代化礦井54座。焦化行業兼并重組基本完成,企業減少到80戶,戶均產能由70萬噸提高到200萬噸。潞安集團煤—油循環經濟園區成功生產出合成柴油,現代煤化工基地陸續布局投建。全面實施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特別在先進裝備制造業方面,著力培育龍頭企業,重點打造帶動性強的整機成套產品。重型機械、鐵路裝備、煤機、液壓件、紡機等一批傳統優勢產業得以提升。重型汽車、新能源裝備、新型電子裝備、高速列車裝備等一批新興潛力裝備產業發展迅速。2013年,以太重鍛造出第一件百噸級以上的33萬千瓦電機轉子為代表,全省裝備制造業快速增長,成為繼煤炭、冶金產業之后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第三大產業。電子信息及軟件服務、新能源汽車、無人飛機等高新技術產業產品成為山西工業發展新亮點。

這一階段工業調整力度不可謂不大,雖然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由于產業轉型的科技、人才、市場等基礎支撐不夠,“老樹即將枯萎,新木遠未成林”,結構調整的成效并不顯著,反而愈調愈重。特別是資源型企業紛紛響應政府轉型號召,向非資源產業投入了大量資金,甚至盲目追求高端化、新型化、規?;笮虑蟠?,很多資金投向了與原有產業毫不相關的產業領域。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家對經濟刺激的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煤炭價格新一輪反彈,不少干部和企業認為市場轉型壓力存在,但周期不長,困難很快就會過去,對煤炭周期性好轉的預期仍然存在,在痛苦中猶豫,在虧損中觀望,在轉型中徘徊,延滯并錯失了調結構的最佳時機。

第五階段:2014年至今,深入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業結構向現代工業體系邁進。2014年以來,全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構建多元化中高端現代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由“?!鞭D“興”,經濟增長步入合理區間。堅決破除煤炭依賴,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2016年壓減煤炭產量1.4億噸,占全國壓減量的39.5%,退出煤炭產能2325萬噸,關閉25座煤礦,煤炭減產量、去產能均為全國第一;2017年分兩批關閉、退出27座煤礦,退出2265萬噸煤炭產能,有力帶動了市場供求關系改善,大幅提升了煤炭先進產能占比。加快晉北風電基地建設,推動光伏全產業鏈發展,促進新能源產業提質發展,增加清潔能源外送,謀劃用五年時間使煤炭產量和占比“雙下降”的戰略安排。2018年,山西省明確提出工業結構“反轉”的目標,要求全省全年煤炭行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下降一個百分點,目前已將指標細化分解到各市。同時明確提出到2020年煤炭產量基本穩定在9億噸左右,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60%。突出技術改造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聚焦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積極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0.0%,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0%。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1.8倍,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長47.6%,新材料產業增長8.6%,生物產業增長11.1%。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725.3億元,增長25.7%。其中,能源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59.6億元,增長30.4%;材料與化學工業實現4342.0億元,增長24.1%;消費品工業實現988.2億元,增長0.1%;裝備制造業實現1972.0億元,增長22.0%;其他工業實現63.5億元,增長13.2%。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175.8億元,增長1.3倍;實現利潤1024.5億元,增長3.5倍,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430.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0.56元,下降4.05元。

本階段全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國發42號文件和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工作思路和要求,聚焦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動能,精準發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措并舉鞏固工業穩步向好勢頭,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但是,全省“一煤獨大”的結構仍未發生實質性改變,新興產業形成支柱仍需加大力度,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提出的擺脫對煤炭和煤炭價格“兩個過度依賴”的要求,圍繞“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定位,以“中國制造2025”為統領,以促進集群、集聚、集約發展為導向,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贡嘎县| 兴业县| 东丽区| 普兰店市| 永清县| 铁力市| 荆门市| 涟水县| 宁都县| 盱眙县| 高清| 延津县| 蒲城县| 古田县| 资溪县| 宁武县| 克什克腾旗| 温州市| 张家口市| 乐亭县| 墨竹工卡县| 中西区| 大新县| 盖州市| 航空| 瑞金市| 拜城县| 虎林市| 乳山市| 赣榆县| 耒阳市| 靖边县| 宿迁市| 安义县| 社旗县| 石柱| 响水县| 伊通| 石狮市|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