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經濟增長動力的分類檢驗

本節將分別從要素、結構、制度等不同維度分類比較,考察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由于時間序列可能存在高階自相關性,本文使用可以處理異方差自相關穩健標準誤的“Newey-West估計法”,截斷參數選取p=n1/4,只改變標準誤的估計值而不改變系數估計值,結果穩健。綜合模型存在一階自相關,使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和Prais-Winsten AR(1)進行回歸。相關檢驗結果見表3和表4。

表3 1952~2016年經濟增長動力檢驗結果(一)

續表

表4 1952~2016年經濟增長動力檢驗結果(二)

續表

結果顯示以下方面。首先,從要素視角考察,在1952~2016年的整個樣本期間,固定資本存量、勞動力、人力資本在不同的回歸模型中,大都保持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資本投入、勞動力供給、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技術進步模型中,用科研經費支出表示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加快了經濟增長。在綜合模型中,技術進步的顯著性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在于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其次,在結構模型中,城鎮化率的提高會顯著提升經濟增長水平,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移的進程加快,形成規模經濟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最大,表明城鎮化進程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強。用第二產業產值與第三產業產值的比值表征的產業結構保持1%的顯著性水平,印證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外貿依存度保持10%的顯著性水平,表明進出口貿易對于經濟增長存在正向拉動作用。而產業結構和外貿依存度在綜合模型中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變量之間的替代作用造成的。例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將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同樣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會增加工業品的出口,進而增加進出口貿易額,一些變量的貢獻涵蓋了另一些變量的影響。金融結構在回歸中對于經濟增長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具有負向效應,同時在綜合模型中保持1%的顯著性水平,表明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負向作用,說明我國金融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金融發展在深度和廣度上均不能有效支撐經濟發展,如何優化金融結構應是關注的重點。最后,在制度模型中,政府主導和市場化程度對于經濟增長均具有促進作用,但政府作用更明顯。這可能是在1952~2016年的全樣本區間內,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很長一段時間處于計劃經濟階段,政府主導在這一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進而政府對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當然,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化的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市場化程度的作用逐漸增強。因此需要協調好“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作用的發揮,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以上模型是基于全樣本的回歸,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改革開放、經濟體制的轉型、鄧小平南方談話、分稅制改革等,同時也面臨“三年困難時期”、金融危機、經濟滯脹等挑戰,這些均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影響,因此本文選擇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最為重大的轉折性事件,即1978年改革開放、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標志性事件為間斷點,同時基于鄒檢驗對于選取的間斷點進行檢驗,拒絕原假設,表明間斷點前后變量具有明顯的變動,進而將經濟增長劃分為1952~1977年、1978~1991年、1992~2016年三個階段,分別考察經濟增長動力的階段性特征,回歸結果見表5。

表5 經濟增長動力的分階段回歸檢驗結果

結果發現以下方面。首先,不同階段經濟增長動力差異明顯。其中,1952~1977年,勞動力、城鄉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金融結構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阻礙作用。1978~1991年,固定資本存量、勞動力、人力資本、產業結構、城鄉結構、技術進步、外貿依存度、市場化程度對于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政府主導對于經濟增長具有負向阻礙作用。1992~2016年,固定資本存量、勞動力、城鄉結構、技術進步、市場化程度對于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外貿依存度、金融結構、政府主導對于經濟增長具有負向阻礙作用。其次,不同維度經濟增長動力也表現出階段性特征。在要素稟賦方面,固定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但階段性特征突出。勞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先減弱后增強,而人力資本的作用先逐漸增強但后期不顯著,說明雖然教育經費逐年增加,但勞動者質量提高并沒有有效驅動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對于經濟增長一直都是正向促進作用,而且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程度在逐漸增強,而技術進步對于經濟增長在1952~1977年不顯著,原因可能是,計劃經濟時期科研經費支出很少,不足以對經濟增長造成顯著影響。同時,科研技術轉化率較低,進而科研經費支出并沒有有效轉化為生產力。在結構因素方面,城鄉結構對于經濟增長在不同階段都表現出正向作用。金融結構對于經濟增長在各階段具有負向效應,表明我國金融結構的扭曲現象長期存在。外貿依存度在1952~1977年和1978~1991年對經濟增長是正向影響,在1992~2016年是負向影響,原因可能在于中國在2001年入世以后,進出口貿易作用更明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性更強,國內經濟受國際經濟影響,全球經濟發生波動,中國經濟受到負向聯動。產業結構在1978~1991年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原因在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二產業在1978~1991年快速發展進而更有力地驅動經濟增長;而在1992~2016年,第二產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失衡,因此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不顯著。在制度結構方面,市場化程度對于經濟增長一直保持正向作用,改革開放初期尤為顯著。而政府主導在1978年以前對于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在1978年以后對于經濟增長具有負向作用。原因在于伴隨改革開放,從高度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政府的作用開始減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城市| 金寨县| 沁阳市| 婺源县| 商丘市| 皋兰县| 靖边县| 那坡县| 德兴市| 边坝县| 徐州市| 镇安县| 汉中市| 特克斯县| 汾阳市| 乌恰县| 海伦市| 离岛区| 鄂伦春自治旗| 福泉市| 施甸县| 三门峡市| 浏阳市| 保康县| 乌拉特中旗| 滕州市| 友谊县| 庄河市| 施秉县| 宁都县| 阜宁县| 融水| 五大连池市| 永善县| 新干县| 柳河县| 金塔县| 仙游县| 富蕴县| 弋阳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