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第16輯)
- 黃衛平 汪永成 陳家喜主編
- 3500字
- 2019-10-11 17:13:07
代前言 長期執政政黨面臨的挑戰與考驗
黃衛平
如果說古代政治是以君主王權為標志,那么現代國家則是以政黨政治為特征。政黨作為以執掌國家公共權力為目標的政治組織和特定階級、階層、社會利益群體的政治代表,在野時要千方百計提出對廣大民眾有吸引力的政見主張,盡最大可能爭取大多數人民的支持,想方設法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以便有機會上臺執政;而一旦執掌政權,就要努力創造執政績效,鞏固執政基礎,尋求長期執政之道。這是現代政黨的內在邏輯和政治目標所決定的,一切真正意義的政黨概莫能外。
然而,特定政黨能否在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中,有效戰勝競爭對手,主政掌權并長期保持執政地位,卻并不是僅僅以其主觀意志所能決定的,而要看特定政黨能否不斷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回應社會訴求,滿足各界需要,爭取人民廣泛而持久的支持,這就是所謂挑戰與考驗。長期執政政黨面臨的挑戰與考驗本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面向,挑戰是被動應對的考驗,而考驗則是主動迎接的挑戰。正如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法定執政黨,就“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高度重視必須“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1]。
所謂長期執政政黨并不是一個成熟、規范的理論概念,而是一個對政治歷史現象描述性的相對概念。就一般意義而言,可以將通過贏得競選、民族獨立、暴力革命或軍事政變等方式,在一個主權國家連續執掌行政權力達到或超過20年的政黨,視為長期執政政黨,即其極大地影響、決定了這個國家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命運。
不管對歷史上出現過的長期執政政黨做何種類型學的分類,也無論其根據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采取何種具體制度和方式執政,既表明其之所以能夠長期執政都有其特定的歷史必然性,其又無可避免和毫無例外地將應對一系列重大挑戰和嚴峻的考驗,諸如腐敗滋生蔓延、黨內分裂困擾、反對力量挑戰,以及民眾審美疲勞等,都屬于大概率的挑戰與考驗。世界歷史上一些著名的長期執政政黨喪失或一度喪失政權都無出其右,如原蘇聯共產黨、日本自民黨、印度國民大會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突尼斯憲政民主聯盟、埃及民族民主黨等。
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高度正視“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必須“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還要“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并“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
然而,雖然努力爭取長期執政是一切執政黨追求的政治目標,但由于執政時間越長,面臨官場腐敗蔓延、黨內分裂壓力、敵對勢力挑戰和民眾審美疲勞等考驗就越嚴峻。
一方面,執政績效越顯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迅速,民眾利益分化日益加劇,必然對長期執政政黨的政治代表性帶來重大考驗。群眾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人民在滿足了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后,會逐漸在政治認同和政治參與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特別是市場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的社會利益分化,更是推動不同利益群體自覺不自覺地試圖在體制內外表達利益訴求和尋求政治代表,如果這一趨勢得以發展,勢必給一些長期執政政黨帶來極大挑戰。
另一方面,執政時間越漫長,經濟社會的基礎變革越劇烈,一些以意識形態作為執政重要合法性基礎的長期執政政黨,也必將面臨意識形態如何與時俱進的重大考驗。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是廣義的政治思想和基本的政治價值觀,是統治階級“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3]。意識形態作為政治合法性辯護的工具和對大眾理性的思想規制,是建立在特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某種意義而言,可以說真理和真相是什么,也許并不十分重要;人民更愿意相信什么是真理和真相,才更重要;有能力讓大多數民眾相信什么才是真理和真相,也許是最重要的治國理政能力。
正是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和不斷增強的考驗,中國共產黨堅持努力領導國家和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4]中,“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5],“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同時高度理性地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6]的判斷。
根據這一判斷重新評估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明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7]。這就意味著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分化的社會利益現狀,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唯一法定代表,就必須更加自覺地努力代表和平衡社會各階層、各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引領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充分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執政黨深刻認識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8],更加充分而平衡地滿足各階層群眾的不同需要,不僅是中國法定執政黨責無旁貸的職責和使命,還是其在未來能否充分將體制外的利益訴求盡可能納入體制內來有序釋放的重大考驗。
由于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國與西方傳統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方面的比較優勢正日益體現,從而也使執政黨“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明確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此來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思想,就是黨更加重視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大舉措。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為參照系,又是以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為目標的,這兩者之間的內在張力,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而日益凸顯,黨充分認識到如何解釋這些問題并化解這些矛盾,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斗爭,也是對國家政治安全和制度安全的重大挑戰,必須“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10]。這就要求執政黨不僅“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1],特別是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成功經驗,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重新詮釋和定義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源于西方的主流核心價值,能否使之獲得更廣泛的認同,這將是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保持長期執政地位所必須經受的又一重大考驗。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61~62頁。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67、7、15、45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80頁。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7,第5頁。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44頁。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10、11頁。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11頁。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11頁。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17頁。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23頁。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