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路徑:對福建省發展的路徑探討
- 吳喬一康 吳興南
- 4114字
- 2019-10-11 17:21:58
前言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
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礎在于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進道路上,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家確立了“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社會關切、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上,放在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上,向著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努力,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邁入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基礎、生產要素資源組合、社會文化傳統、民族人口構成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特征明顯,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加速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和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的戰略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帶狀分布特征,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劃分,既是自然地理區位上的稱謂,也與現行行政區域的劃分密切相關,它充分體現了國家經濟建設過程中宏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積極意義。東部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基礎條件優異,科技實力雄厚,城市密集,經濟發達,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上;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弱,經濟基礎條件及設施條件略顯不足,但是,其資源條件、現代工業基礎較好,農業發達,是我國沿海經濟向內陸經濟過渡的階梯,具有承上啟下的區位優勢,地區生產總值處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土地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縱深,也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細究經濟區域,實質上它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地球表面的某一部分。現實中,經濟區域的劃分,是通過國家經濟區劃實現的,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基于管理的需要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進行的。因此,對于我國來說,經濟區域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就是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這種行政區與經濟區合一的形式。伴隨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各地區經濟發展關聯度的提升,尤其是面臨各種復雜的現實經濟社會問題,必須在更廣闊的地域空間范圍內尋求合作的路徑。為有利于生產資源要素跨行政區管轄范圍的合理流動及有效配置,更多地考慮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因素,跨行政區的區域劃分應運而生。國家“七五”計劃根據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將全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經濟帶。在此基礎上,國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三大地帶的經濟建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總結摸索了極有價值的區域布局發展的經驗。但是,三大地帶的區域劃分,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地區差異明顯、經濟發展水平多樣化的國家來說,顯然過于簡單。因此,國家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在全國組建七大經濟區域。目前,關于全國經濟區域的劃分雖然仍有多種不同的觀點,但較為一致的便是“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全國劃分為七個跨省份的經濟區域主張。[1]在這七個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級經濟區域中,在實際建設上又劃分了若干個二級經濟區和為數更多的三級經濟區、專門經濟區、專業協作區等,實行多元化建設與管理。2008年6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提出了新的綜合經濟區域劃分設想,把內地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域:①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陜西、山西、河南、內蒙古),是最大的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氣和水能開發基地、鋼鐵工業基地、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奶業基地;②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是以水稻和棉花種植為主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基地及相關深加工工業,以鋼鐵和有色冶金為主的原材料基地,有武漢“光谷”和汽車生產基地;③東北綜合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④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⑤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⑥南部沿海經濟區(福建、廣東、海南);⑦大西南綜合經濟區(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⑧大西北綜合經濟區(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顯然,這種劃分更多地考慮了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生產要素資源的合理組合,是對國家“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七大經濟區劃的有益補充。
2009年以后,我國加快了區域發展規劃的步伐。2009年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隨后,國務院先后批復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等十幾個國家級區域開發規劃。此外,我國還開展與鄰國的跨國區域經濟合作,如“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中吉兩國毗鄰區合作”“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自此,我國步入區域合作發展的新階段。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是鄧小平發展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他很早就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幫后富,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他說:“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也要考慮到國內各個不同地區的特點才行。”[2]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條件差異很大,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基礎較好,自然地理環境也比較好,中西部地區基礎較薄弱,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此,鄧小平強調沿海地區要率先發展起來:“比如廣東,要上幾個臺階,力爭用二十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比如江蘇等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就應該比全國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面寬。”[3]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4]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5]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基礎上,“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方針。并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統籌推進“五大建設”任務,實施“六大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6]至此,從國家層面,在戰略高度對我國區域發展做出了戰略性安排。
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它的實施與實現,對于整個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與實現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第一,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是通過各地區共同發展來實現的,促進各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尤其是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對于實現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乃至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第二,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滅貧窮、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我國脫貧致富的任務主要落在老少邊貧地區以及一些山區、農村地區。推進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對于維護民族團結、確保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意義重大。第三,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目前,我國的綜合國力還不夠強,在很大程度上與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有很大關系,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未能形成有效的生產力優勢,相反地仍有許多地方守著“金山”沒飯吃,每年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用于扶貧幫困。這一狀況,不僅使地方經濟的發展難有作為,而且對于國家總體發展也是一種拖累,在有些地區還需要花大力氣解決吃飯問題的情況下,國家就很難有富余的財力進行重大經濟項目的建設,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也就不會有國家的繁榮富強。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莊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7]
解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實現不同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在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制定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揚長避短,借助產業調整和升級戰略,實現資源的轉化利用及經濟效益化;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同時,注意資源的永續利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1] 《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1996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1996年第2期,第10~31頁;李振泉、楊萬鐘、陸心賢:《中國經濟地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第208頁。
[2] 《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8,第138頁。
[3] 《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8,第636~637頁。
[4] 《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5頁。
[5]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07年10月25日,第1~5版。
[6]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5版。
[7]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