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路徑:對福建省發展的路徑探討
- 吳喬一康 吳興南
- 1827字
- 2019-10-11 17:22:00
一 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空間演替
長期以來,經濟區域的演化,總是與自然地理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口規模及其遷移、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程度等直接或間接的經濟社會因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追述人類的發展史,原始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石器和棍棒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石器棍棒既是當時主要的生產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防衛武器。那時,人類活動表現為分散流動的生存活動,很難進行區域的劃分。但是,當時人類認識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極其有限,幾乎完全依靠自然條件,如溫暖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湖泊等,因此,溫暖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湖泊等便于獲取食物的自然環境地域條件,成為人類選擇生存活動空間的決定因素。那時,人類主要分布在舊大陸,大體上包括了今天的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暖熱地帶,從事著集體的采集和漁獵活動,后來逐步發展了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經歷了畜牧業和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的兩次大的社會分工。[1]
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伴隨著金屬工具——青銅器和鐵器的應用、生產力水平相應提高,剩余財產開始出現。那時,人類對自然環境條件的依賴仍然很大,尤其是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河流灌溉與航行,因此,溫暖的大河流域成為人類的發祥地。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歐洲的愛琴海沿岸地區、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些區域成為最早建立奴隸制國家的區域,也是當時最主要的生產力布局區。灌溉農業、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金屬冶煉業、制陶業等得到較大發展。對外經濟聯系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從經濟區域來看,這一時期有了更明確的地域界限。
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5世紀,亞洲和歐洲分別進入封建制社會。在封建社會里,冶金業有了進一步發展,普遍使用了鐵制農具和畜力,耕作技術得到提高。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河流、湖泊、海洋的利用程度同樣得到了提高。在陸地上建立了亞歐大陸之間的“絲綢之路”,經海路開辟了“香料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了歐亞非大陸間的貿易。世界上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海濱商業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法國的馬塞,英國的倫敦,中國的廣州、泉州等。西安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城,全盛時期都城人口高達百萬之眾。這樣,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上開始出現某些依托中心城市——交通要沖、濱海商業市鎮、政治文化中心,或者是圍繞某種優勢資源及優勢產業,形成若干經濟區域。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之后,在商業貿易的推動下形成了眾多商業性的經濟區域。比如,14~15世紀,在南歐一些國家,手工業和商業貿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已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最初萌芽;中國長江下游地區平原河網地帶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這些地區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類型。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要求進一步擴大商業貿易,在此背景下,境外市場得以開辟。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人類橫渡大洋的探險航行活動全面展開,密切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在此后的一個多世紀里,世界正醞釀著一場新的革命,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世界歷史開啟了近代歷程。隨著這一變化,無論是經濟的區域格局還是全球生產力的分布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同樣經歷了區域空間結構的大變革。早期的文明集中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成為重要的經濟區域;西晉以后經濟重心逐漸東移,經濟發展的中心區域開始由黃河流域向東偏離;盛唐之后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東南地區,進而江南地區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經濟中心區域。長期以來,從黃河流域到江南地區,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這里生息、繁衍,他們認識自然、開發自然和利用自然,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這過程中,人類最早開發利用的便是自然生物資源,他們進行著狩獵采集、漁業捕撈、作物栽培和家禽家畜的飼養等生產。隨著社會分工和生產的發展,手工制造業和商業貿易在各地區陸續出現,我國江南地區至遲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開始了同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海路商業貿易往來;在黃河流域,至遲在公元前2世紀形成了一條連接東西方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陸上通道。
縱觀歷史時期區域經濟的發展演化,人類的經濟活動大體上經歷了采集農業階段、種植農業階段、農工商并立發展階段、近現代工農業發展階段以及國際關聯一體化階段。與此相聯系,區域發展經歷了無明確地域范圍的遠古時代、分散的地區生產力布局時代、完全形態的區域經濟時代、跨地區跨國家區域發展階段以及當代區域經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