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溪筆談全鑒(典藏誦讀版)
- 沈括
- 868字
- 2019-09-21 11:52:52
85.有聲同者即應

【原文】
古法,鐘磬每虡十六①,乃十六律也。然一虡又自應一律,有黃鐘之虡,有大呂之虡,其他樂皆然。且以琴言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謂之清徵,或謂之清角。不獨五音也,又應諸調。予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虛室,以管色奏雙調②,琵琶弦輒有聲應之,奏他調則不應,寶之以為異物,殊不知此乃常理。二十八調但有聲同者即應,若徧二十八調而不應,則是逸調聲也。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調。更細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調至多。偶在二十八調中,人見其應,則以為怪,此常理耳。此聲學至要妙處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極天地至和之聲③。世之樂工,弦上音調尚不能知,何暇及此?
【注釋】
①鐘磬每虡(jù)十六:鐘、磬各自懸掛十六件為一架。
②管色:用于定音和記譜的一種管樂器。
③天地至和之聲:出于天地自然之間的最為和諧的聲音。
【譯文】
古時候的用樂方法,鐘、磬各自懸掛十六件為一架,這便是十六律。這樣一來一架就只能對應一律,有黃鐘律的架,有大呂律的架,其他的樂曲都是這個樣子的。且用琴來說,雖然琴聲都比較清實,其中有琴聲比較重的,也有琴聲比較輕的。樂器的材質里原本就包含五音,所以古人將其命名為琴,或者稱為清徵,或者稱為清角。樂曲不單單和五音相應,而且還和各個曲調相應。我朋友家里有一張琵琶,放在了空房子里,并以管色吹奏雙調的曲目,琵琶的弦則有聲音來應和,彈奏其他的調子時則不應,朋友將其看作寶貝并認為它并非尋常的事物,殊不知這只是音樂上的常理罷了。燕樂的二十八調中只要有音色相同的它便會相應,如若二十八個音調都奏遍了而它卻沒有相應,那么就是逸出常用調式之外了。根據古時候的樂法,一律有七個音調,十二律一共有八十四個音調。更加細分之后,尚且就不止八十四個,逸出的音調會更多。偶爾在二十八調中,人們見到過相互應和的情況,都認為非常奇怪,其實這只是常理而已。這也是聲學中至為精妙的地方。現在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無法彈奏出于天地自然之間最為和諧的聲音。世間的樂工,尚且還不能知道弦上的音調,又如何有時間來研究這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