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5.后唐案檢

【原文】

予嘗購得后唐閔帝應順元年案檢一通,乃除宰相劉昫兼判三司堂檢。前有擬狀云:“具官劉昫。右,伏以劉昫經國才高,正君志切,方屬體元之運,實資謀始之規。宜注宸衷,委司判計,漸期富庶,永贊圣明。臣等商量,望授依前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兼判三司,散官勛封如故,未審可否?如蒙允許,望付翰林降制處分,謹錄奏聞。”其后有制書曰:“宰臣劉昫,右,可兼判三司公事,宜令中書門下依此施行。付中書門下,準此。四月十日。”用御前新鑄之印。與今政府行遣稍異。

本朝要事對稟,常事擬進,入畫可然后施行,謂之“熟狀”。事速不及待報,則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謂之“進草”。熟狀白紙書,宰相押字,他執政具姓名。進草即黃紙書,宰臣、執政皆于狀背押字。堂檢,宰、執皆不押,唯宰屬于檢背書日,堂吏書名用印。此擬狀有詞,宰相押檢不印,此其為異也。大率唐人風俗,自朝廷下至郡縣,決事皆有詞,謂之“判”,則書判科是也。押檢二人,乃馮道、李愚也。狀檢瀛王親筆,甚有改竄勾抹處。按《舊五代史》:應順元年四月九日“己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劉昫判三司。”正是十日,與此檢無差。宋次道記《開元宰相奏請》、鄭畋《鳳池稿草》《擬狀注制集》悉多用四六,皆宰相自草。今此擬狀,馮道親筆,蓋故事也。

【注釋】

①后唐閔帝:李從厚,明宗李嗣源的次子。

②劉昫:字耀遠,今河北雄縣人,后唐宰相。

③委司判計:委任他監管三司事并掌管財政。

④贊:輔佐。

⑤對稟:覲見皇帝并當面向他稟報。

⑥馮道、李愚:馮道,字可道,今河北河間人,四朝宰相(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李愚,字子晦,今山東人,官至后唐宰相。

⑦宋次道,鄭畋(tián):宋次道,宋敏求,字次道,今河北趙縣人,北宋著名藏書家,官至龍圖閣直學士;鄭畋,字臺文,今河南人。唐僖宗時期的宰相。

【譯文】

我曾經購買過后唐閔帝應順元年時期的一通檔案,乃是除授宰相劉昫兼任三司堂的檔案。檔案前面還有擬好的奏狀說:“具官劉昫。右,拜伏奏上,以劉昫有治國的才能,輔佐帝王的心意真切,正逢陛下登基而應該效仿天地建立功德時,實際上也依賴于他初始的謀劃經營。陛下應該厚重于他,委任他監管三司事并掌管財政,期待國家可以逐步富裕起來,永遠輔佐圣明的天子治理天下。臣等商議,希望可以依照劉昫舊職中書侍郎拜授,并兼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兼管三司的事宜,其勛爵俸祿等都和之前一樣,不知道適當與否?如果蒙恩被允許,希望即刻付翰林學士院編撰進制書施行,謹錄這個奏折以奏聞陛下。”之后還有制書說:“宰臣劉昫,右,可以兼任三司事宜,應該讓中書門下依此來施行。付中書門下,準此。四月十日。”制書使用的是唐閔帝登基之后新鑄的印璽,和現在政府頒布的制書稍微有些不同。

本朝重要的事宜要面對面地奏稟皇帝,平常的一些事情則是擬好奏狀送進去,皇帝認可后就可以施行,稱為“熟狀”。等不及上奏的事情,就可以先讓部下實施,然后再擬好奏狀稟報皇帝,稱為“進草”。熟狀要使用白紙書寫,宰相畫押簽字,其他的執政官則是一起簽名。進草則使用黃紙書寫,宰相、執政大臣都需要在奏狀的背面簽字畫押。對于政事堂的檔案,宰相、執政大臣都不需要畫押,只需要宰相的屬官在檔案背面簽上日期,其他的主管人員一起署名并蓋上政事堂的印。我買到的這一通檔案上面有駢體文詞,宰相在文件上畫押簽字而不使用政事堂的印章,這是和一般擬狀所不同的地方。大概唐人的風俗,上至朝廷下至郡縣,決斷事情的時候都會使用駢體文詞,此稱為“判詞”,也就是書判科考試時所使用的文體。這通檔案中押字的有兩個人,便是宰相馮道和李愚。檔案是瀛王馮道的親筆,有很多處改動、勾抹。根據《舊五代史》記載:應順元年四月九日己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劉昫判三司。”所寫的日期正好是四月十日,和這通檔案沒什么出入。宋次道曾經記載《開元宰相奏請》以及鄭畋《鳳池稿草》《擬狀注制集》等都用了很多四六文字,都是宰相親自起草的。而今的這封擬狀,乃是馮道親筆所寫,看來也是沿襲了舊制的緣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宁县| 临潭县| 柳河县| 荥经县| 菏泽市| 江华| 拉孜县| 奉新县| 承德市| 岳池县| 卢龙县| 深圳市| 南华县| 山阴县| 南阳市| 阿图什市| 寻甸| 石城县| 腾冲县| 南投市| 云林县| 河北区| 张家港市| 孝昌县| 宜章县| 得荣县| 泾源县| 兴海县| 新闻| 托克托县| 镇江市| 乌恰县| 榆社县| 乌苏市| 开封县| 读书| 保康县| 卫辉市| 墨竹工卡县| 霍林郭勒市|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