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于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于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①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于頻陽。龜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②,大破李信軍,秦軍走。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③聽將軍計耳。”于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果代李信擊荊,大破荊軍。注:①果:果斷。②頓舍:停止。③為:惟。譯文王翦是頻陽東鄉的人。從小喜歡兵法,長大后為秦始皇效力。秦國的將軍李信,血氣方剛,英勇無比,曾經帶領數千兵馬追擊演過太子丹,值追到衍水。打敗太子丹并將其俘虜。所以秦始皇以此確認了李信的勇武。所以秦始皇問李信:“我想攻打楚國,不知道將軍需要用多少人馬?”李信說:“二十萬人足以。”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說:“沒有六十萬人不行。”秦始皇說:“王將軍老啦。李將軍果然勇敢,他說的對。于是派遣李信及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攻打楚國。王翦因為自己的意見不能被采用,于是稱病辭官,在家鄉安老。適時李信攻打平與,蒙恬進攻寢,大破楚軍。于是李信又率軍攻打鄢城和郢城,并一一攻克。于是帶兵向西和蒙恬在城父會師。楚軍緊隨其后,三日三夜不眠。大破李信,秦軍無奈逃跑。秦始皇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自己親自騎馬來帶頻陽,向王翦道歉。秦始皇說:“我不聽從將軍的機車。李信果然使秦軍遭到屈辱。現在聽說楚軍已經開始西進。將軍您雖然病了,難道就人心放棄我嗎?”王翦說:“大王要是真想用我,沒有六十萬兵馬不可以。”秦始皇說:“全聽你的!”于是王翦摔六十萬大軍出征,秦始皇親自送行直到霸上。王翦果然代替李信擊敗楚軍,最后大破楚國。 7相關成語編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司馬遷評價白起、王翦二人說:“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謀無窮,聲震天下,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制造的禍害;王翦身為秦將,平定六國,是當時的元老將軍,秦始皇尊他為師,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的根基,卻茍且迎合,取悅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孫子王離成了項羽的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后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1]王翦請田王翦給人的映象是一員智將,在伐楚之時,用請求賞賜田地來消除秦王的疑心,并成為一個典故,王翦請田由此而來。王翦請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詞。從王剪率六十萬秦軍伐楚攻百越直到班師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過懷疑。實屬難得。王翦的安逸終老與白起的不得善終成了鮮明的對比。王翦雖然足智多謀,但不能助秦建德。是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太史公曾說王翦雖被秦王尊為師,但是不能輔佐秦的統治者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的統治。他辛辛苦苦幫秦打回來的江山僅歷二世就煙消云散,這和秦的暴虐是分不開的,王翦被尊為帝師,可以說沒有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他死后不久,農民起義的烈火就燃遍大江南北。而最后其孫王離兵敗被殺,也和王翦的過錯的是不能分隔的。這也印證了一句老話,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也正是因為這樣,王翦也只能作為一名杰出的軍事家留芳后世,而稱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8家族成員編輯兒子:王賁,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主要戰將,曾水淹大梁,滅魏;直抵臨淄,滅齊。因功封通武侯。后隨秦始皇東巡瑯邪。王翦孫子:王離,字明,繼其父為秦將,率兵戍邊備匈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率兵南下,后被項羽所殺。曾孫:王元、王威。 9后世紀念編輯王翦墓王翦墓王翦墓位于到賢鎮東門外3里許的紀賢村永和堡北。封土面積約7.5畝,高約7米,呈橢圓形。墓西100米南北兩排六冢。秦大將軍美應侯應侯王翦之墓與六冢在文革中均遭平毀。王翦,秦時頻陽人,秦統一六國,王功居最。1956年8月6日被列為SX省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秦大將軍王翦墓。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