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xù)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16字
- 2019-11-29 18:26:57
五、同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差額結構
(一)總體狀況
我們選取了10個貿易伙伴,考察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和逆差的主要來源。如表7所示,近年來,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是中國內地對外貿易最重要的順差來源,2010年中國內地對這三個經濟體的貿易順差分別為1134億美元、996億美元和787億美元,特別是對中國香港的順差達到了對世界順差的2倍。這意味著,如果剔除這三個經濟體中的任何一個,中國內地對外貿易從整體上將存在巨額逆差,中國內地商品嚴重依賴于發(fā)達經濟體市場的格局并未發(fā)生改觀。
表7 中國同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差額

注:貿易差額單位為十億美元;比重是指中國同特定貿易伙伴貿易差額除以同世界貿易差額,取百分比。
資料來源:同表3。
考察更多年份的貿易差額,可以看出這三個經濟體對中國內地貿易順差的貢獻有所差異。從1995年開始,中國內地對中國香港的貿易順差即超過了對世界的貿易順差,此后除2008年和2009年之外,這一狀態(tài)始終保持。而1995年對美貿易順差只占全部順差的51.6%,2000年之后對美順差才超過對世界順差。1995年中國對歐盟貿易存在14億美元的逆差,2000年之后轉為順差,此后對歐盟順差額占順差總額的比重從40%到79%不等。另外,不難看出,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內地商品對中國香港和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弱,2008年中國內地對中國香港和對美貿易順差占順差總額比重分別降至59.6%和57.4%,2009年這一比重有所回升,但仍低于100%。危機到來之時,出口過度依賴于有限幾個市場的弊端便顯露無遺,但危機也給中國內地對外貿易帶來了調整的機會:傳統(tǒng)的出口市場萎縮時,應該思索擴大內需和開辟新市場的方法與途徑。
未來可能的重要出口方向是印度、俄羅斯等“金磚”國家。如表7所示,1995年以來,除個別年份外,中國內地對印度一直保持順差,盡管相對于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來說順差規(guī)模較小,但順差額及順差比重持續(xù)增長,2010年中國對印貿易順差達201億美元,占順差總額比重為11%。中國對俄羅斯長期以來保持逆差,2007年首次實現(xiàn)順差,經過2009年反彈以后,2010年又恢復了順差狀態(tài)。目前來看,中國對俄貿易順差規(guī)模較小,但隨著俄羅斯加入WTO、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以及中國不斷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戰(zhàn)略,未來俄羅斯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
中國大陸對外貿易逆差主要來自于東亞經濟體,其中中國臺灣是貿易逆差的最重要的來源。1995年中國大陸對中國臺灣貿易逆差為117億美元,此后逆差逐年擴大,在經歷了2009年的下滑之后,2010年逆差額達到了861億美元。這表明中國大陸是中國臺灣外向型經濟發(fā)展的堅實后方,中國臺灣的出口產品十分依賴于大陸市場。韓國和日本也向中國出口了大量產品,長期以來對華保持貿易順差,2010年韓、日對華貿易順差分別為696億美元和557億美元。相比之下,東盟對華貿易順差規(guī)模較小,2010年順差額為165億美元。除東亞經濟體外,澳大利亞也是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由于澳大利亞資源豐富,農業(yè)發(fā)達,因而中國從澳大利亞大量進口資源性產品和農產品,逆差額從1995年的10億美元逐步擴大到2010年的339億美元。
- 中國扶貧開發(fā)政策演變(2001~2015年)
- 中國分省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指數(shù)2017年報告
-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原理到實踐
- 魔咒與契機:中國經濟新坐標
- 粵港澳大灣區(qū)研究(第1輯)
-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歷史考察與制度建構
- 中國品牌四十年(1979~2019)
- 關鍵十年:新一輪經濟與產業(yè)革命
- 長沙縣兩型發(fā)展模式研究
- 中國經濟調整與改革深化
- 克貧攻堅:中國農村扶貧資金效率研究
- 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的路徑與政策
- 國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經驗與啟示
- 金融碳中和行動:“雙碳”愿景下的綠色金融創(chuàng)新路徑(碳中和行動指南)
- 新常態(tài)與轉型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