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22字
- 2019-11-29 18:26:41
總論
一、總需求結構失衡與我國宏觀經濟的動態脆弱性
(一)我國總需求結構失衡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總需求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最終消費占比大幅度下降,投資占比大幅度上升,這構成了我們所界定的總需求結構失衡狀況。在時間節點上,我國總需求結構失衡狀況的加速發展主要發生在1988年至1994年以及2000年以后,這剛好對應著我國改革開放加速推進和增長戰略發生重大調整的兩個階段。在橫向國際比較中,我國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不僅低于發達經濟體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其他發展中經濟體。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間,我國總需求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最終消費占比大幅度下降,投資占比大幅上升。1980年至2010年,最終消費占GDP比重下降了18.1個百分點,從65.5%降至47.4%;資本形成占比上升了近14個百分點,從34.8%升至48.6%。2010年,投資占比超過最終消費占比(見圖1)。

圖1 總需求結構的變化(占GDP的比重)
資料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在最終消費中,政府消費占GDP的比重較為穩定,改革開放30多年間的變化不超過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占比的下降主要來自家庭消費占比的下降。1980年至2010年,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7個百分點,從50.8%降至33.8%,見圖2。

圖2 最終消費構成的變化
資料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從圖3中對比我國GDP增長速度和家庭消費占比的變化,可以發現,在GDP加速增長的階段,家庭消費占比大幅下降;在GDP增速回落的階段,家庭消費占比相對穩定,并且呈現適度的提高。從我國家庭消費和投資占GDP的比重及增長速度的變化軌跡中可以看出,家庭消費占比的下降主要出現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8年至1994年,在此期間家庭消費占比下降了7.6個百分點;第二階段是2000年之后,2000年至2010年家庭消費占比下降了12.6個百分點。1988年至1994年,我國加速推進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帶動了投資的迅猛增長。1988年至1994年,我國總資本形成的年均增速達到25.1%, GDP年均增速達到22.6%。進入21世紀,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西部開發、城市化、重工業化和加入WTO等戰略性因素的作用下,我國投資增速大幅提高,GDP加速增長。2000年至2010年總資本形成的年均增速為17.5%; GDP加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11.1%。

圖3 家庭消費占比和投資占比及GDP增速
對比國外主要經濟體,我國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不僅低于發達經濟體和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在2000年以后,隨著我國家庭消費占比的大幅下降,與其他經濟體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擴大,見圖4。與其他經濟體消費率的歷史最低水平相比,我國的消費率低于其他經濟體的歷史最低水平;與其他經濟體投資率的歷史最高水平相比,我國目前的投資率高于其他經濟體的歷史最高水平,見圖5。

圖4 私人消費占比的國際比較

圖5 主要經濟體消費率和投資率的現狀與歷史極值
資料來源:Fukumoto and Muto(2011)。
從圖6中可以看出,在主要國家和經濟體中,私人消費占比與工業增加值占比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高的國家或經濟體,私人消費占比通常較低;工業增加值占比較低的國家和經濟體,私人消費占比往往較高。工業增加值占比指標反映了供給或產出層面的特征,私人消費占比反映一國總需求層面的特征。兩者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啟示我們,可以從供給層面尋找家庭消費占比過低的原因,或者以供給結構為中介追尋更深層次的原因。

圖6 私人消費占比與工業增加值占比之間的關系
注:包括中國、巴西、美國、德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菲律賓、泰國、英國、OECD、東亞及太平洋經濟體、歐洲及中亞發展中經濟體、歐盟與世界平均水平。
- 政府管制評論(2014年第1期)(總第5期)
- 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學:新發展理念的邏輯機理和實現路徑
- 中國:推動金磚國家合作第二個黃金十年:國外戰略智庫縱論中國的前進步伐(之五)
- 中心城市論:廣州走向國際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研究
- 建筑碳中和行動:數字化重塑未來建筑新形態(碳中和行動指南)
- 城市化、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 中國經濟2020
- 市場與政府
- 減少不平等與可持續發展
- 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 看懂中國經濟的第一本書
- 中國數字經濟政策全景圖
- 尋求突破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加大背景下的經濟金融形勢分析(中國經濟金融形勢展望報告(2016年))
- 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人力資本的影響(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中國:增長放緩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