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的責任:中國學者在抗日戰爭中
- 楊宗元
- 809字
- 2019-09-20 15:36:28
吳稚暉
吳稚暉(1865—1953),名朓,后名敬恒,字稚暉,江蘇陽湖縣(今武進縣)人,近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哲學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02年加入上海愛國學社,曾參與《蘇報》工作。1905年在法國參加中國同盟會,出版《新世紀》報,鼓吹無政府主義。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職。1927年支持蔣介石反共清黨活動。1953年卒于臺灣。1962年被授予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代表作有《盦客座談話》、《上下古今談》、《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等。
吳稚暉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是國民黨內頗具威望的元老。他較早呼吁中國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讀方式留學,和李石曾發起組織勤工儉學會,創辦里昂中法大學并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培養了大批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留法的學生中就有周恩來、李立三、聶榮臻、陳毅等。他在文化領域也貢獻頗多,早在1895年,他便草創了“豆芽字母”,開中國拼音字母之先河。他十分關注國語讀音統一問題,1913年他擔任國語讀音統一會會長,1923至1925年曾與蔡元培共同創建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并積極倡導注音識字運動。在20世紀20年代初著名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中,吳稚暉被胡適譽為科學派的“押鎮大將”。但他晚年積極反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為蔣介石出謀劃策,為蔣介石所倚重。
但對于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不抵抗,吳稚暉則深惡痛絕:“不抵抗主義者,反在唱高調,真令人痛心到極點!”(《教育改造與救國》)抗戰時期,吳稚暉還提出“摩托救國論”,他認為“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機器,所以不能同別人抵抗”,“要是中國人個個都有摩托癖,一定可以救中國了”。摩托救國,就是提倡武力救國,提倡物質建設和國防建設,促進各項實業計劃的開展。
本書收入吳稚暉1931年在中央大學的演講詞和1933年在建設委員會紀念周上的講話,這兩篇均為倡導摩托救國論的文章。《教育改造與救國》、《救國須改良教育》兩文則倡導教育改造,把救國作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號召對于日本的侵戰,要進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