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來
- 張雷聲 袁銀傳
- 9381字
- 2019-09-29 16:52:37
一、世紀之交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蘇聯解體宣告了兩極格局的結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向前發展。世界經濟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新的階段,它從經濟交往上把世界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新科技革命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縱深發展,將人類由工業經濟時代逐步帶向了知識經濟時代。
1.“冷戰”結束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伴隨國際舞臺上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分化組合,世界政治格局經歷了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演變的過程。二戰后,西歐國家在戰爭的影響下普遍衰落,美國和蘇聯則迅速崛起。然而,隨著美蘇在意識形態、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劇,其戰時同盟關系逐漸破裂。20世紀40年代末,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宣告了美蘇“冷戰”正式開始,北約、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相繼成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的形成。在世界兩極政治格局的大框架下,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等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兩大陣營內部也出現了動蕩、分化和改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歐、日本、中國、第三世界等多種力量迅速發展,兩極格局發生動搖。及至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則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瓦解。
對于未來世界的秩序,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競相提出了新的戰略構想,力圖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塑造世界。早在1989年,美國就提出“新大西洋主義”以防止“歐洲堡壘”的出現,西歐則強調要通過加速一體化恢復昔日世界中心的地位。然而,由于兩極格局的崩潰并非由戰爭引起,而是蘇聯一極自行坍塌的結果,因而并沒有引起國際舞臺上其他力量之間的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就現實發展來看,在美國、西歐、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幾大力量中,并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單獨主宰世界。
就美國而言,蘇聯的解體使它成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憑借經濟、軍事、政治的強大實力,美國力圖建立由它主宰的單極世界,或者叫作“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然而,自身實力的相對削弱使這個目標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休斯和凱恩在他們所著的《美國經濟史》中有過這樣的描述:美國經濟在經歷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20多年的持續良好增長后,在1974—1975年發生了嚴重的衰退,1978—1983年也是停滯的年份?!皬母鱾€方面來看,1980年都代表了近代歷史的最低點。通貨膨脹達到兩位數,接近14%,而短期利率則超過了20%,達到戰時及和平時期的最高點。貨幣供給達到1960年的3倍,國債也一樣,達到了8500億,已接近10000億的紀錄。正如我們看到的,工人的實際收入從1980年開始是逐漸下降的。勞動生產率也開始下降。個人儲蓄與國民收入之比是發達經濟國家中最低的。個人投資停滯不前……而聯邦的支出是1929年的5倍……城市勞動力的失業率超過7%。”(注:[美]喬納森·休斯等:《美國經濟史》,7版,635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面對國力下降、社會問題堆積如山的現實,美國要想獨霸世界顯然力不從心,它不得不調整其戰略目標,改為“有選擇”的干預。當然,盡管在實力對比的消長中美國的地位相對下降,但其優勢地位仍不可小視。
在美國實力相對削弱的同時,西歐、日本的力量迅速增長。二戰后,在美國的援助、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經濟上的聯合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西歐經濟得以快速恢復和發展,不斷縮小著與美國的差距。僅從歐洲共同體的發展來看,20世紀50年代的最初幾年,在法、聯邦德國、意、荷、比、盧等六個國家中,多數國家年增長率超過4%,整個60年代則保持了近5%的年平均增長率。從1950年到1970年,美國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由16.7%下降為13.7%,西歐六國所占比重從15.4%上升為28.8%;美國在世界儲備中所占份額從49.8%銳減為15.7%,西歐六國則從6.1%猛增至32.5%。(注:參見伍貽康等編:《理想、現實與前景:歐洲經濟共同體三十年》,72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1986年歐共體擴大到12國后,其貿易額上升到世界貿易總額的1/3,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1989年歐共體國民生產總值達4.98萬億美元,緊隨美國之后。歐共體的人口也在1990年達到3.27億,超過美國的2.51億和日本的1.24億。(注:參見黃嘉敏等編:《歐共體的歷程:區域經濟一體化之路》,108頁,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93。)為了使西歐的一體化向更高層次發展,1991年歐共體首腦會議草簽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為經濟貨幣聯盟及政治聯盟的建立鋪平了道路。從日本的發展來看,經過戰后初期10年的恢復,日本經濟逐步進入正軌,大力引進外國技術、合并原有大型企業等措施的制定、落實,為日本經濟加速發展打下了基礎。1955—1973年,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9.8%,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4.2倍。1967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英、法,1968年又趕上聯邦德國。1975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于美國的32.2%,1990年則達到美國的60%。1985年底,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并不斷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西歐和日本的崛起對美國發出了咄咄逼人的挑戰,但由于它們自身以及外部各種條件的限制,它們很難在國際事務中成為決定性的中心力量。
中國、俄羅斯是另外兩支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盡管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絕對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卻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冷戰時期,中國雖然是中美蘇戰略三角中最弱的一環,但附美則美勝,附蘇則蘇勝。尼克松在1971年的演說中,就把中國作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認為這五大力量將決定世界的前途。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的改革開放,給中國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中國發展走上了快車道。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十位。到199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2萬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再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只用了5年時間。鋼、煤、電等主要產品的產量和在世界的排名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改善。與此同時,中國的政治、文化建設等方面也都取得長足進步,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對于俄羅斯而言,在它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后不僅依然面臨蘇聯時期的政治、經濟、民族等問題,而且由于在國家向何處去的問題上存在分歧,致使政治局面處于混亂狀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盡管如此,俄羅斯仍然是一個大國,它繼承了蘇聯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的地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領土、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科技,以及雄厚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力量。因此,一旦俄羅斯理順了各種關系,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其發展速度和力量足以與其他大國相抗衡,成為未來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世界幾大力量的發展演變表明,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試圖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世界格局多極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對于這種發展趨勢,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毛澤東的“兩個中間地帶”、“三個世界”等理論,就體現了他對世界格局日趨多極化的積極思考。鄧小平也對世界格局的發展做出了科學判斷,他在1990年的講話中明確提出,“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正在變化。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蘇聯總還是多極中的一個,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幾個加盟共和國退出去。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么樣也算一極”(注:《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歷史發展證實了毛澤東、鄧小平關于世界多極化分析的科學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加速向多極化過渡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直面的現實。
世界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它推動著大國關系的重新調整,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在同時,它也使一些在某種程度上被掩蓋的矛盾暴露出來,加劇了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斗爭,如導致1991年的海灣戰爭、1992年的波黑戰爭,以及黎以沖突、巴以沖突等局部沖突。盡管如此,由于多極化發展打破了過去“美蘇壟斷一切”的局面,它依然極大地為各國自由發展拓寬了空間。具體到中國來講,它也更加有利于我們貫徹獨立自主的發展戰略和維護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上尋找平等互利合作伙伴,更好地抓住歷史賦予的機遇,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推向新世紀。
2.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作為世界市場形成的產物,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到深化的歷史進程。18世紀中葉,機器的大規模使用成百倍地提高了生產能力,生產原料的供給和產品銷售都不再只限于本地區,生產的國際化初露端倪。19世紀后半葉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進一步加強了各國間的經濟聯系,世界經濟呈現出從商品交流的外在聯系發展到生產分工內在融合的新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以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和擴大,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開始了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逐步擺脫了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努力與西方發達國家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關系,并在自身發展模式的探索中走向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之路。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進一步消除了東西方經濟往來的障礙和壁壘,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先后被卷入經濟全球化的范圍之中。世界經濟進入到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階段,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趨勢。
第一,世界經濟信息化快速推進。科技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經濟活動向全球擴張的引擎。相比前幾次科技革命,20世紀上半葉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使得工業經濟日益被信息經濟所取代,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社會。一方面,信息技術革命不僅使傳統產業重現生機,而且催生了許多原本并不存在的新興產業。為了在新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各國企業競相以全球市場為目標進行戰略重組。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進步壓縮了時空距離,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和處理能力,全球范圍內經濟主體間的溝通更加方便、緊密?!斑@個星球已經布滿了天線網絡,被數據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和通訊交往渠道徹底穿透”(注:[美]里斯本小組:《競爭的極限》,19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地球成為各地瞬間可及的“地球村”,世界經濟融合成以全球為一體的“網絡經濟”。此外,由于信息技術革命大大降低了遠程運輸和通信的成本,這使得原來因交易費用過高而無法開展的國際性經濟活動普遍開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跨國公司的全球性擴張,以及消費的全球化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于通信成本的下降。對于信息化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這種影響,1998年7月美國商務部發布的《浮現中的數字經濟》做了這樣的描述,1994年約有300萬人使用互聯網,而且主要是美國用戶,而到1997年底,全球已經有超過1億人在使用互聯網。相較收音機出現38年后才擁有5000萬聽眾、電視機出現13年后才達到5000萬觀眾的水平,互聯網發展的速度不僅要快得多,而且有力地推動了商業模式的改變和發展。報告還對信息產業進行了多角度分析,提出了信息技術產業對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約占1/4等內容。(注:參見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http://www.commerce.gov/。)
第二,國際貿易迅速擴大,商品結構不斷改善。國際貿易是發展世界各國經濟關系的基礎,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規模和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國際貿易的規模來看,1980年世界出口商品總額為20360億美元,進口商品總額為20770億美元。1990年的相應數據分別為34900億美元和36000億美元。2000年的相應數據則分別為64570億美元和67250億美元。(注:參見世界貿易組織網站,http://stat.wto.org/StatisticalProgram/WSDBViewData.aspx?Language=E。)從1985年至1995年,世界貿易平均增長5.5%,為同期世界生產平均增長率的兩倍,這不僅表明經濟活動的投入和產出越來越依靠國際市場來補充和實現,而且表明各國經濟通過商品交換而發生的相互依賴不斷增強。(注:參見雷達等:《走近經濟全球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從國際貿易結構來看,一方面表現為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自20世紀50年代超過初級產品以來,繼續以快于初級產品的速度增長;另一方面表現為工業制成品和初級產品的內部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即在初級產品中,除了燃料貿易量時增時減之外,糧食、原料等其他初級產品貿易量呈下降趨勢,在工業制成品中,機器、運輸設備、化工產品在貿易中的比重持續增加。同時,伴隨著新科技革命的發展,高科技產品所占貿易比重快速上升,并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引擎。
第三,金融全球化趨勢增強。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早在19世紀下半葉,在資本主義生產擴張和貿易擴大的基礎上,就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資本市場融合程度也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西歐先進國家。從20世紀中葉起,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國際金融不斷創新、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各國國內金融和國際金融日益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一是生產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國際貿易的巨大發展,引起了資本需求的急劇增加,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加快,資本流量急劇擴大。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末,全球外匯市場每月交易額高達14.8萬億美元,是每月世界貿易總額的32倍。(注:參見裴平主編:《國際金融學》,312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而到了1999年,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量則達到15000億美元,全球外匯交易額大于世界市場進出口總價值近100倍,國際資本超過并獨立于世界生產與貿易活動而頻繁流動的現象日益明顯。二是放松金融管制促進了金融自由化。20世紀70年代以后,面對以嚴格管制和政府干預為特征的金融監管體系的弊端,西方發達國家先后放松了金融管制,許多發展中國家也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外國私人資本,逐步減少各種資本管制措施。金融管制的放松拆除了國際資本流動的障礙,降低了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加快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步伐。三是金融創新極大推進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擴張進程。在放松金融管制、新技術革命發展等諸多因素影響下,以外匯期權、利率期權、國際融資證券化等為主要內容的金融改革和創新層出不窮。到1992年,美國已發行各種資產證券達2000多億美元;1993年,美國已經有3000多個投資基金;等等。
第四,跨國公司成為國際經濟活動中的行為主體。19世紀60年代,隨著“過剩資本”的大量形成和世界市場的開拓,西歐、美國的一些企業開始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從事跨國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跨國公司初具雛形。20世紀50年代后,西方發達國家壟斷資本大規模對外擴張,跨國公司得到了迅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初,跨國公司數量已由60年代的7000多家增加到3.7萬家,子公司約有17萬家。到21世紀初,跨國公司已達6.5萬家,有85萬家子公司,銷售額將近19萬億美元。2001年,外國子公司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10、世界出口額的1/3。但如果考慮到全世界范圍與非產權關系有關的跨國公司活動(如國際分包、特許經營、合同制造商等),跨國公司在這些全球性總額中所占的份額甚至還要大。與此同時,世界最大的一些跨國公司又占據著主導地位。2000年,以沃達豐集團、通用電氣和??松梨跒槭椎淖畲蟮?00家非金融跨國公司就占了外國子公司全部銷售額和員工人數的一半以上。(注:參見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編:《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與出口競爭力》,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此外,國際分工逐步從垂直向水平的轉化、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加速發展、各國經濟體制市場化的轉變等,也日益把世界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推動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偟膩砜矗谌祟惿鐣M入21世紀之際,經濟全球化進程出現了飛躍,并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造成了巨大沖擊。面對經濟全球化,任何國家都無可反對,也無法回避,唯有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3.科技革命的深化及其影響
科學技術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杠桿,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馬克思曾經指出,生產也包括科學,“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6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歷史給馬克思的論斷做出了最好注腳,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科學技術的每次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產力的深刻變化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18世紀中葉,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使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19世紀70年代,電機的產生和電力的應用將人類帶入了電氣時代。20世紀40年代,物理學、化學等學科的突破發展,冶金、機械等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美、英等國對科學技術的普遍重視等因素,促使新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隨后擴大到西歐、日本等國家及地區。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新技術革命向縱深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等高新技術突飛猛進,人類社會推進到信息時代。
相比以往的科技革命,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新科技革命,尤其是70年代之后的新科技革命,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征。第一,新科技革命是一場技術群的革命,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全面性和互滲性。在以往的科技革命中,基本是蒸汽機技術或者電力技術等某一項技術孤軍突破,然后再向其他領域擴展。而新科技革命則幾乎是所有領域同時發生深刻變革,齊頭并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組成技術群落,在相互作用、相互依托和相互滲透中不斷發展和深化。第二,競爭的加劇、資源的需求等因素,使得國家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繼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歐共體的尤里卡計劃等大型高科技計劃之后,世界各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又推出了一系列新計劃。1991年4月,美國政府公布《國家關鍵技術》報告,確定了國家將發展6個領域22項關鍵技術。1996年,美國政府確定大力發展以“信息高速公路”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并在進入21世紀后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升級計劃。加拿大于1992年實施“關鍵技術支持計劃”,支持信息系統和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發展。中國也在推進“863計劃”實施的同時,在1991年提出了攀登計劃。第三,國際間科技合作與交流的趨勢增強。當今世界,不僅技術和信息的跨國界傳播使得一國獨霸某種技術的時代成為歷史,而且高科技項目高風險、高成本的特點,以及環境污染、資源開發等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都要求多國通力合作,共享成果。在競爭中開展各國家間、非政府組織間在科技人才、科研資金等方面的交流與協調,建立國際性科研機構,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此外,科技進步周期的不斷縮短、科學技術與生產日趨一體化等,也是新科技革命的顯著特點。
新科技革命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內容之豐富都是以往科技革命所不能比擬的,它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也是空前的。首先,新科技革命推動著世界經濟不斷向新的階段邁進??茖W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深化,生產工具、機器設備、勞動資料等生產要素的性質、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并由此帶來了勞動生產率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提高,世界經濟也隨之快速增長。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經遠遠超過了資本、勞動資源投入的作用,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和發動機。據資料統計,在工業化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中,科學技術進步因素的比重在20世紀初僅占5%~20%,到五六十年代就上升到50%,到80年代則提高到了60%~80%。不僅如此,新科技革命還引起了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使各國產業結構從較低級水平躍進到較高級水平。僅以美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例,1950年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7%,1970年為62.2%,1980年為64.4%,1990年為73.5%,2000年上升到78.5%。產業結構的調整引起了就業結構的重大變化,從事服務、信息等勞動者的比例不斷上升,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工人”逐漸超過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與此同時,新科技革命及由其引起的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還促進了國際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的轉化,促進了世界貿易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全球金融市場的形成,從而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
其次,新科技革命給國際政治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經濟實力是決定世界各國在競爭中勝負的基本因素,而經濟實力的強弱又與各國科技發展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新科技革命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各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對比,促進了國際關系趨于緩和,增強了世界多極化趨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美兩極格局體制下,為了在國際斗爭中壓倒和戰勝對方,美蘇兩國在科學技術領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美國由于較快地適應了新科技革命的發展步伐,因而維持了它在國際上的世界強國地位,而蘇聯由于過多地將科技力量集中于軍事、航天領域,致使其與美國在科技實力、經濟實力方面的差距逐漸拉大,為最終解體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日本、西歐等國家和地區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脫穎而出,迅速提高了自己在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中的地位,作為兩極世界基礎的國家實力高度不平衡狀態得到了極大改變。在新科技革命引起的各國力量彼消此長的進程中,蘇聯最終以解體而告終,戰后初期形成的兩極化世界格局宣告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同時,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和深化,還促使當代世界主題逐步由戰爭與革命轉化為和平與發展。即使在兩極格局下的全面冷戰狀態中,世界各國已經認識到新科技革命催生的高新技術武器給人類造成的可怕威脅,從而使高新技術武器成為抑制戰爭爆發的因素。冷戰后,世界形勢走向緩和,各國間的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強,求和平、促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再次,新科技革命促使社會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提出,新技術革命將把人類社會帶入信息化階段,或者說服務業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廉價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將改變勞動性質,甚至家庭結構;海洋工程將為饑餓世界解決最困難的食物問題,并提供豐富的礦產;生物學將取代化學,農業將采用遺傳工程成果以提高食物供應量;等等。丹尼爾·貝爾也在其《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中預見了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時代的來臨,強調了知識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后工業社會在經濟發展、職業分布、制定決策等方面的特征。盡管托夫勒、貝爾等關于未來社會的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觀點中卻包含著某些正確的描述和預測。歷史也對這些理論預測做出了很好的證明,及至20世紀90年代,諸多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使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微型計算機和個人電腦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思維效率,采用基因技術生產的胰島素、干擾素等藥物極大增強了人類與疾病作戰的能力,原子能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核電逐漸成為新的重要動力來源等。
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的變革,促使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全力促進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搶占高科技的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然而,作為一把雙刃劍,科技發展也帶來了一些負面作用。信息病毒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危害,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克隆技術對生物多樣性提出的挑戰,濫用化肥、農藥給食品安全造成的威脅,毒氣泄漏、核電站事故帶來的慘痛災難,以及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帶來的失業率提高,等等。為此,在進一步推進科技發展時必須重視并正確把握方向,使科技真正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