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課題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的新挑戰,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以及如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更好地執政為民等課題進行了不懈探索,信心百倍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了21世紀。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新課題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近代以來,在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成為近現代中國史的一個根本結論。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形成了許多寶貴的思想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地帶領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開始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新思考,成功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依據“七五”(1986—1990年)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七五”時期,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7.8%,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7.5%,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人民的健康狀況、營養水平、平均壽命等生活質量指標,已接近或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的變化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選擇的正確的現代化道路,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之路。然而,就在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奮勇前進的時候,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否走下去、如何繼續走下去,也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亟待解答的新課題。面對嚴峻的挑戰,鄧小平強調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發展才是硬道理。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也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地全面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健康發展。

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使中國共產黨人頂住了來自各方的挑戰和壓力。到1991年底,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在不宣布取消制裁的情況下部分或基本取消了制裁,過熱的經濟趨于平穩,嚴重的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流通領域的混亂現象得到整頓,治理整頓的主要任務基本完成。然而,這些成就的取得并沒有徹底消除對改革開放的批評和質疑,“左”右之爭一度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在這個緊要的歷史關頭,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再次表達了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鄧小平指出,中國能保持穩定,關鍵是搞了改革開放。他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針對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的問題,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注:《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72頁。)。他還進一步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集中概括,并圍繞這一本質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為改革開放實踐劃定了尺度和方向。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對改革開放10多年歷史經驗的總結,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深化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

根據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加大膽地進行探索。1992年10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上發表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對進入新階段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此后,中共中央又先后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綱領性文件,展示了中國跨世紀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何繼續走下去的重大課題。

首先,推動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傳統的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然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證明,在生產力較為落后的前提下,片面強調計劃經濟反而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入,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論斷。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需要解決許多極其復雜的問題,主要包括: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等等。

其次,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一面旗幟,也是我們黨從成立以來就明確提出并不懈追求的一個目標。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此,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健全科學決策、民主監督的程序和制度,加強立法、司法、執法、普法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

再次,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條件下,能否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系到把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帶入21世紀。為此,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干部和人民;堅持不懈地加強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教育,倡導敬業創業精神;堅持不懈地加強道德建設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不懈地推進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此外,面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建設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求結合新的實際,堅持黨要管黨和從嚴治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努力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針對中國經濟面臨的加速發展、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務,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含量,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針對區域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要求充分發揮各地優勢,促進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解決好社會分配不公問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對外開放領域,要求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等等。

改革發展新藍圖的繪就,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新的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駛入了新的快車道。國有企業改革和股份制試點加快,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計劃、投資、價格等方面改革取得突破,新的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逐步建立,政企分開有了新的進展,創建文明城市、創建文明村鎮等活動廣泛展開等。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并且在新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出現了新的風景。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新課題

制度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變量。一項好的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一國經濟社會的繁榮進步,反之,則會抑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但在同時,如何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挑戰相伴而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借鑒蘇聯經驗教訓,立足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探索,尤其是在對“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中,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注:《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3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他認為,要從根本上避免重犯錯誤,一條基本思路就是加強制度建設,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領域改革逐步展開。在經濟領域,農村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允許農村搞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國有企業也進行了擴權讓利的試點改革。在非公有制經濟的問題上,黨的十二大提出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合作經濟、外商獨資經濟一起看作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在政治領域,鄧小平闡述了關于改變干部終身制、家長制等現象的原則和思路,提出了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觀點。1982年的憲法重新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地位及其相應的權力,明確提出要設立街道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等措施。與此同時,科技、教育領域的制度改革也逐步展開。經過十余年的改革,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體框架逐步明晰。但在同時,由于理論認識不足,以及某些政策缺少連續性等原因,各領域的制度改革出現了一些曲折,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也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出現了大的波動。是繼續推進各領域的制度體制改革,還是回到原有的制度框架,成為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新課題。

在社會主義走向哪里的重大關頭,江澤民明確提出要繼續更有效地進行改革開放,要把這個工作搞得更快更好。1989年9月2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指出:“社會主義制度是在自身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制度。……立足本國國情,總結實踐經驗,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自覺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革。如果不進行這樣的改革,就會窒息社會主義內在的生機和活力,就會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十年的巨大成績證明,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68頁。)在總結改革開放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開啟了新的歷程。

在經濟領域,依據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黨的十四大做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闡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在根本上解決了一個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原則予以具體化、系統化,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具體來看,主要包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建立和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五個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是十余年“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積累。它實現了制度層面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做出的歷史性貢獻。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輪廓,也在改革中逐步清晰起來。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最根本的經濟制度,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自然要堅持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但中國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的實際,又決定了必須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顯然,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問題,是針對過去單一公有制結構的弊端進行改革,絕不意味著弱化公有制,更不是要否定公有制。對此,鄧小平早在1985年就已說過,“我們允許個體經濟發展,還允許中外合資經營和外資獨營的企業發展,但是始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注:《鄧小平文選》,2版,第3卷,110頁。)。基于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的變化,江澤民多次指出,在所有制結構上,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

與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的認識相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的框架也逐步明晰。分配制度取決于生產資料所有制,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樣的分配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并存分配制度的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又使得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成為必然。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這種個人收入分配制度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報酬要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平均主義,實行多勞多得,合理拉開差距。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提倡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在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方面,鑒于蘇東劇變的慘痛教訓,黨的十四大強調政治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絕不是搞西方的多黨制和議會制,提出要圍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各項民主政治制度建設。主要內容就是要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立法和監督等職能;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僑務政策;加強立法工作,特別是抓緊制定與完善保障改革開放、加強宏觀經濟管理、規范微觀經濟行為的法律和法規,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等等。

此外,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伴隨中國市場化改革向深層次全方位迅速展開,制度建設逐漸向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等領域延伸,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各種體制制度、規章制度的建設共同發展,制度建設呈現出寬領域、多層次的發展趨勢。這些制度體制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執政新考驗

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確立,是黨實現自身歷史使命的要求,也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歷史事實和無可辯駁的歷史結論。然而,就如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一樣,黨的執政地位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對此,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人就表達了對執政后面臨挑戰的清醒認識。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鄭重地向全黨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438~143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全國勝利之際,毛澤東再次要求全黨重溫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提出了“決不當李自成”的錚錚誓言。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又多次提出,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弄得不好,不僅政權會得而復失,而且黨也可能被和平演變。鄧小平也告誡說,“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同志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還很容易在共產黨員身上滋長著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注:《鄧小平文選》,2版,第1卷,21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為此,我們每天每時都要注意執政黨的特點。對黨的執政問題的高度關注和警醒,推動著中國共產黨人毫不懈怠地為鞏固執政地位、長期造福人民而持續奮斗。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在國際上,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和平與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各種不穩定因素有增無減,天下仍不太平。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在蘇聯和東歐取得了成功,并進而把中國作為主要目標,試圖在中國實現所謂的“不戰而勝”。在國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等新情況,面臨著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轉換政府職能、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許多新的任務和難題。國際國內的新形勢既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創造了有利條件,又給黨的執政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考驗。

第一,黨的執政意識的考驗。執政意識是執政黨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其強弱直接關系到執政黨執政地位的穩固與否,關系到執政黨事業的興衰成敗。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高度關注執政意識問題,并堅持不懈地進行了探索。列寧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實踐中,就提出了“適應群眾”、“劃分黨和蘇維埃的職責”等原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根據執政環境等因素的變化,提出了黨的領導不是以黨代政、包辦一切,而是要通過建立民主制度、制定法律法規等途徑來執政的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自我封閉到改革開放的轉變,極大地推動了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公仆意識等的深化和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市場因素的逐步增加、對外開放的深入、長期執政造成的思維定式等的影響下,一些黨員干部的執政意識出現了弱化、衰減現象。有的人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滋生了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有的人工作起來人浮于事,作風飄浮,在其位不謀其政。有的人陶醉于已有的成就,習慣于用老眼光來認識問題,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有的人把人民給予的權力當成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權錢交易等消極腐敗現象不斷滋生。盡管這些問題只存在于少數黨員干部身上,但卻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動搖了黨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危害了黨的執政地位。為此,要通過加強理論武裝等途徑,切實解決好我們黨為什么執政、為誰執政,依靠誰執政、怎樣執政的問題,為黨長期執政、更好執政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

第二,黨的執政能力的考驗。黨的執政能力,簡單地說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既是中國共產黨所肩負任務的內在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不僅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執政為民的愿望,更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早在1939年,毛澤東就提出了“本領恐慌”的命題,他說,“我們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注:《毛澤東文集》,第2卷,1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本領恐慌”的清醒認識鞭策著中國共產黨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開啟了共產黨執政的新天地,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執政環境、執政條件、肩負任務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鞏固等,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也要求中國共產黨用更加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以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牢牢掌握主動權。也正是在科學審視日益復雜環境的基礎上,江澤民反復強調要提高黨的執政本領,提高黨的領導水平與執政水平,使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更好地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第三,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考驗。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并致力于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黨提出了黨政之間不是隸屬關系、要通過民主和法制來實現黨對國家政權領導等主張,著手建立并實施了一系列全新的政治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政治體制改革也拉開了序幕。針對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權力過于集中等問題,鄧小平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包括什么內容,應該議一下,理出個頭緒。……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于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注:《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177頁。)。他強調要明確黨政權力邊界,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與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與政府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初的國內外形勢促使我們黨對我國的政治體制,尤其是改革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進行新的反思,不僅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和司法機關,都必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而且還必須通過處理好黨政領導職能分開和發揮黨的領導作用的關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與戰斗堡壘作用、推進干部制度的改革、加強群眾組織中的黨組織建設等途徑,更好地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第四,黨的執政基礎的考驗。依靠誰、依靠什么執政,是判斷執政黨性質的根本依據。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是黨賴以生存的基礎。列寧曾經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并堅持政權。毛澤東也強調,共產黨最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正是由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黨的執政基礎才不斷鞏固和加強,黨的事業才取得了成功。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國原來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顯著的分化,個體勞動者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等一些新的社會階層逐漸形成。這些階層之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許多具體利益上卻存在大小不同的差別。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不僅不可避免,甚至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這勢必影響到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的鞏固。為此,江澤民多次提出各級領導機關的主要領導干部,要多到群眾中去,同群眾交談,多看多聽,體察群眾的冷暖疾苦,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強調“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力量和優勢所在,也是我們各項工作的取勝之道”(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36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开化县| 清徐县| 普宁市| 云安县| 北安市| 乌兰察布市| 嘉兴市| 厦门市| 田阳县| 松阳县| 宁陕县| 衡南县| 唐海县| 远安县| 怀仁县| 澄江县| 邹平县| 天镇县| 新野县| 个旧市| 罗源县| 许昌市| 兴海县| 黎城县| 辽阳县| 沁阳市| 马龙县| 齐河县| 镇坪县| 铁岭市| 扎鲁特旗| 杭州市| 湘阴县| 夏邑县| 开封市| 昭平县| 远安县| 凯里市| 承德县| 玉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