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關漫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
- 王向明
- 10421字
- 2019-09-29 16:48:09
第二節 毛澤東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最初探索
毛澤東根據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特殊國情,將中國革命過程形象地比喻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也就是說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終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國家(上篇);第二步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下篇)。文章的“上篇”已經做好,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那么,“下篇”如何開始呢?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進入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它的性質和特點是什么呢?在此基礎上我們又該如何“謀篇布局”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及時、持續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一、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標志著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開始邁向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勝利。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首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這一歷史時期,實際上是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我們也把這一時期稱為“新民主主義社會”。但一定要特別注意的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雖然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卻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它在本質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在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社會主義的因素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已經居于領導地位,但非社會主義因素仍有很大比重。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前途必然是社會主義。因此,如果沒有社會主義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不斷積累與壯大,就不可能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積極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在新民主主義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準備了條件。
第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指導思想地位的確立,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作用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中國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思想政治保證。新中國成立后,黨成為新民主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領導的工農聯盟是新民主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黨較早地進行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把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看作確立新民主主義及以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的中心環節,確保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指導思想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時指出:“中國自有科學的共產主義以來,人們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國革命也改變了面目。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共產主義去指導是決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說革命的后一階段了。”(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86頁。)同時,作為一種過渡形式的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的普遍召開,使人民民主的國家政權獲得了日益鞏固的群眾基礎,并為正式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創造了條件。
第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及現代工業的初步發展,是中國向社會主義轉變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逐漸壯大并掌握國家經濟命脈是轉變到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新中國成立前后,通過對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的實施,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舊中國依附于帝國主義,占全國工業資本總額2/3左右,占工業、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總額80%左右的官僚資本,經過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起決定作用的國營資本,壯大了國營經濟。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嚴格執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利用、限制政策,大力扶持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工商業,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1951年,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和私營商業零售額比1950年分別增加了39%和36.6%,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些都為轉變到社會主義創造了經濟條件。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勃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及其對新中國的熱情支援,是影響中國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有利的國際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些落后的國家和民族通過艱苦斗爭獲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興起,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及其表現出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強烈地吸引著中國人民。新中國成立后,正處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尖銳對立中,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對中國采取敵視政策,政治上不予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進行挑釁,外交上實行恫嚇,企圖把新生的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則對中國革命給予了熱情支援。在此情況下,中國必然選擇社會主義,也只能選擇社會主義。
總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也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國民經濟的初步恢復,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因素很快超過資本主義因素。這就使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會長時間地停留在新民主主義時期,而會較快地走向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過程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條件與政治條件的積累,是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內在驅動力,它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而外在的國際因素是促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迅速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條件。
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
關于“過渡”問題,毛澤東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進行過相關探索。他在1940年1月寫成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將中國革命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并指出:“兩個革命階段中,第一個為第二個準備條件,而兩個階段必須銜接,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如果說,民主革命沒有自己的一定任務,沒有自己的一定時間,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個時間去完成的另一個任務,例如社會主義的任務,合并在民主主義任務上面去完成,這個叫做‘畢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85頁。)毛澤東依據“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主張先經過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時期,待條件成熟后,再采取措施一舉進入社會主義。他于1950年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的國家就是這樣地穩步前進,經過戰爭,經過新民主主義的改革,而在將來,在國家經濟事業和文化事業大為興盛了以后,在各種條件具備了以后,在全國人民考慮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從容地和妥善地走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8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形勢到1952年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一是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在朝鮮戰爭的刺激下提前完成;二是國營工商業和私營工商業的比重在三年經濟恢復期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三是農村互助合作社在土地改革后普遍地發展起來;四是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利于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面對這些新變化,毛澤東敏銳地感覺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機已然來臨,而不需要等到十年或十五年以后再向社會主義過渡。他對“過渡問題”采取了相當謹慎的態度,在聽取斯大林建議并親赴基層調研的基礎上于1953年2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初步闡述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什么叫過渡時期?過渡時期的步驟是走向社會主義……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還多一些的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及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要防止急躁情緒。”(注:轉引自《薄一波書信集》(下),591頁,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之后,毛澤東在全國財經會議、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議、中共中央組織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對這一問題進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于1953年12月由中宣部起草、他本人親自審閱修改的提綱《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中對過渡時期總路線做了完整的表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316頁。)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完整提出也就明確了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化三改造”。“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體,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然要求與必要條件。“三改造”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關系,而是不可分離、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事實上,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及時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除了考慮到國民經濟恢復任務提前完成、國營工商業比重發生根本變化、農村互助合作社已普遍發展、國際形勢發生有利變化等現實條件以外,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首先,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其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需要。最后,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歷史已經向我們雄辯地證明:毛澤東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不懈探索及過渡時期總路線及時地、完整地提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過渡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為中國成功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順利完成“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這一時代任務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三、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改造既是徹底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關鍵一環,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最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要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造。
1.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原理,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制定并實行了一整套適合中國特點的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和辦法,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第一,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廣大農民從封建剝削制度下解放出來,其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這種積極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個體經濟的積極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積極性。黨中央正確分析了農民這兩方面的積極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傷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提倡組織起來,發展互助合作的積極性,使農業能夠由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變為合作經濟。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吸引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個體農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勞動者,還是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黨對他們不能像對待大地主和官僚資本那樣采取剝奪的辦法,只能通過引導、說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而且“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剝削和貧困,愿意走社會主義的道路”(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287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第三,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制定正確的階級政策。土地改革后,貧農、雇農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產資料,有半數人迅速上升為中農。根據中農在生產中的地位、生活狀況和對社會主義的態度,毛澤東把中農分為上中農和下中農。黨制定并貫徹執行了依靠貧農、下中農,團結其他中農,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滅富農剝削的農村階級政策。這無疑使農業合作化進程有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第四,堅持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在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各級領導機關主動加強領導,采取逐步過渡的辦法,使農民容易接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大體上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三個發展階段。其中,互助組是“僅僅帶有某些社會主義萌芽的、幾戶為一起或者十幾戶為一起的”(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434頁。)農業生產單位,初級社是“以土地入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注:同上書,434~435頁。),高級社是“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注:同上書,435頁。)。
黨和政府在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也對個體手工業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類似改造個體農業的逐步過渡的方法。在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黨和政府也采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采取了從辦手工業供銷小組入手,到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到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漸進式步驟。
2.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推進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同時,黨和政府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后,剝奪過去的“剝奪者”,使被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變成人民的財產,這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一條基本原則。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設想,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的方針。所謂贖買,就是國家有償地將私營企業改變為國營企業,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贖買的具體方式不是由國家支付一筆巨額補償資金,而是讓資本家在一定年限內從企業經營所得中獲取一部分利潤。
我國之所以能夠采取贖買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和平改造,首先是因為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在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民族資產階級既有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其次,中國共產黨與民族資產階級長期保持著統一戰線的關系,這就為將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的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提供了前提。最后,我國已經有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并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了私人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經濟上對社會主義的依賴。再加上當時國家對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統購統銷以及資本主義企業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的監督等因素,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也就只能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第二,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所謂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資本主義經濟。“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它主要地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282頁。)國家資本主義有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之分。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公私合營。
第三,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家對資方在職人員和資方代理人采取“包下來”的政策,以企業為基地,根據“量才使用,適當照顧”的原則,對他們在政治上適當安排、工作上發揮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顧,通過改造階級成分的方式達到從整體上消滅資產階級的目的。對企業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階級對抗,減少了改造的阻力,又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大致采取了三個步驟:第一步主要實行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第二步主要實行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第三步是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到1956年底,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分別納入了公司合營和合作社的軌道。這標志著黨和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
四、對社會主義改造的總體評價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從私有制社會到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的轉變。如何評價中國這場幾千年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實施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
新民主主義社會作為一個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社會形態”,有其自身的特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如下的特點:
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制度。國營經濟主要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以全民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代表著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方向,也是新民主主義政權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合作社經濟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勞動人民群眾的集體經濟,它可以提高生產力,幫助小生產者養成互助勞動、集體生產的習慣和思想。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以資本家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為基礎、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私營經濟。個體經濟是指分散的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經濟,個體經濟是一種落后的,但新民主主義社會必須保存的經濟。一方面,個體經濟可以接受各種形式的合作社;另一方面,隨時可能自發地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國家經濟同私人資本合作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
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它的基本成分包括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同時也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工人階級掌握領導權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方面的社會主義因素,也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根本政治保證。
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兩大矛盾:國內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毛澤東始終認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構成和政治構成來看,由于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情而呈現出多層次性,各種經濟成分和政治力量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和斗爭。特別是在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國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資本主義私營經濟之間的矛盾將上升為主要矛盾。這種矛盾和斗爭將貫穿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始終,將決定著新民主主義社會將來的發展前途,影響著黨和政府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的基本政策。這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的集中表現。
事實表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部結果,一方面是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另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因素的發展。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非社會主義因素,它們彼此斗爭著。但社會主義因素在經濟、政治上都處于主導地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就決定著社會主義因素將不斷增長并獲得最后勝利。因此,新民主主義社會不可能是獨立形態的社會,而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
2.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和教訓
(1)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明確提出的兩大任務,但它們在時間上不是一前一后,而是同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變革不適應工業化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是圍繞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進行的;引導個體農民、個體手工業者走集體化道路,改造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都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要求,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在改造過程中,黨和政府所采取的實際步驟,總是力求使之與促進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而不允許對生產力造成破壞。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并舉的方針,對于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生產力發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采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采取了區別對待,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黨和國家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及時總結農民的實踐經驗,創造出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逐步過渡形式;在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采取了從辦手工業供銷小組入手,到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到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逐步過渡步驟;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實施了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全行業的公私合營的逐步過渡的方式。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所實行的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法,使中國這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破壞,而且較快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無論是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是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質。毛澤東說:“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國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說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變個體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而且可以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為社會主義所有制。”(注:《毛澤東文集》,第7卷,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用和平的方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有效地化解了社會變革、消滅剝削制度與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之間難以解決的矛盾,有利于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和擁護,從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用和平的方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改造理論的繼承,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改造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它當之無愧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經驗之一。
(2)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明顯的缺點和偏差。
任何事物在它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留下某些的遺憾。20世紀50年代中期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樣有其難以擺脫的歷史局限。黨在1981年6月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此做過比較客觀的總結,即“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一九五六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對于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75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四過”就是其缺點和偏差的主要體現。
所謂“要求過急”、“改變過快”,是指社會主義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顯地過急過快,不僅廣大農村由初級合作社向高級合作社的轉變過急過快,而且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時間也過于短促。結果原來設想用三個五年計劃,也就是15年左右時間逐步完成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際上只用了3年多一點(加上國民經濟恢復的3年,也才6年多)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而且幾乎主要是在社會主義改造高潮的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完成的。
所謂“工作過粗”,是指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則、工作方法被擱置一邊,出現了“一窩蜂”的局面。社會主義改造,實際上是一場群眾運動。在初期的幾年里,還是基本上按照自愿的原則,按照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個體農民、手工業者和資本主義工商業者的接受程度,循序漸進地由低級形式逐漸向高級形式發展。但到了高潮期間,原來提倡的相對細致的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等工作原則和工作方法,被簡單的行政命令所取代。急風暴雨式的政治性壓力撲面而來,結果,不顧主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到處都“一窩蜂”式地盲目升級,盲目合并,一合了之,一并了之,工作簡單粗糙。
所謂“簡單劃一”,是指社會主義改造在模式選擇上存在的問題。在農村,幾乎是清一色的高級農業合作社;在城市,幾乎是清一色的全行業的公私合營。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形式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幾乎不存在了。隨著清一色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出現,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迅速擴展到了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并將它固定化、絕對化,實際上排斥了商品經濟和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給之后的經濟發展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實行單一的公有制,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同社會主義不相容;在經濟體制方面,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就是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同社會主義經濟不相容;在分配結構和方式方面,把按勞分配當作唯一的分配方式,而在實踐中又把絕對平均主義與社會主義混淆起來,使按勞分配被歪曲為平均主義的“大鍋飯”。
3.社會主義改造的啟示和意義
我們對三大改造出現的偏差和問題,必須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加以正確的認識,不可一概而論、以偏概全。
(1)三大改造出現的偏差和問題,不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問題,也不是在實現社會主義方向、路線和最終目的上的問題,也不是總路線本身所造成的,而是在執行總路線的過程中,由于領導人的認識同正在變化的實際相脫離而造成的。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言,是在改造完成后很長時期內,沒有制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
(2)在三大改造的高潮中雖然出現了上述缺點和偏差,但是,有兩個基本的事實必須看到:
第一,這一改造是在保證國民經濟基本上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完成的。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完成了改變私有制這樣一個深刻而復雜的社會變革,其間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實現了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第二,這一改造是在得到人民群眾基本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一社會經濟利益格局與關系的大調整、大改變不僅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蕩,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的勝利。所以從總體上講,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