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在貨幣經濟中,儲蓄投資決策分離,使得統一的積累過程變成三個相互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過程,即儲蓄過程、投資過程和金融過程。這三個過程共同作用于積累過程。同時儲蓄投資金融是影響宏觀經濟狀態的主要變量,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儲蓄投資金融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因此經濟學界一直關注這些變量的研究,不過不同的經濟學流派強調的重點不同。

古典經濟學把貨幣經濟看作貨幣面紗覆蓋其上的實物經濟,儲蓄和投資不過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儲蓄行為能夠引起相應的投資行為,儲蓄投資能夠在利率的調節下自動趨于均衡,因此古典經濟學特別強調儲蓄對投資的決定性作用,可稱為儲蓄決定論。在古典經濟學中不僅投資是一個被決定的因素,而且假定儲蓄能夠自然而然地轉移到具有相同收益的投資領域,似乎金融因素既不影響儲蓄,也不影響投資,金融機構能夠免費地提供金融服務。古典經濟學的儲蓄決定論為新古典理論所繼承,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儲蓄比例和人口增長率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一國的人均資本量,而人均資本量又決定人均國民收入。根據這一模型,在人口增長率一定的條件下,要提高人均國民收入,必須提高儲蓄比例。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投資機會總是存在的,只要有儲蓄就能夠將之配置到高收益的投資領域。

古典的儲蓄決定投資的觀點為凱恩斯及凱恩斯主義所否定。凱恩斯認為儲蓄是消極行為,投資則不然,它是發起或維持某種生產過程或是保持流動資本等積極行為,“資本的增減,取決于投資量而不是儲蓄量。”注1凱恩斯認為,儲蓄不會使財富總量增加,而只會引起雙重的轉換,即“一方面是消費品從儲蓄者轉移到消費者整體中去,另一方面則是財富從生產者整體方面轉移到儲蓄者整體中去,但消費總量和財富總量則保持未變。”注2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闡述了投資能夠自行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儲蓄的觀點,他指出:“傳統分析法知道儲蓄定于所得,但忽視一點:即所得定于投資,故投資改變時,所得必定改變,所得改變之程度,乃使儲蓄之改變恰等于投資之改變。”注3在他看來,不是儲蓄決定投資,而是投資決定儲蓄,儲蓄投資主要通過收入的調節而趨于均衡。凱恩斯關于投資決定儲蓄的基本觀點構成了羅賓遜和卡爾多展開的新凱恩斯主義增長理論的支柱。

儲蓄決定論和投資決定論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抽象掉金融過程,似乎有了儲蓄或投資,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實際上,在貨幣經濟條件下,儲蓄決策與投資決策是分離的,統一的積累過程變成三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過程,決定儲蓄的因素與決定投資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儲蓄行為并不必然引起投資行為,而且儲蓄能否轉化為投資不僅取決于儲蓄和投資行為,還取決于儲蓄能否通過金融過程和金融機制順利轉移到投資領域。金融過程和金融機制不僅影響儲蓄資源配置,而且會影響儲蓄投資的形成,貨幣形態或金融形態的資本的積累影響現實積累過程,這些在儲蓄決定投資論和投資決定儲蓄論那里都不見了。它們都假定儲蓄投資會趨于一致(古典經濟學假定儲蓄投資通過利率調節趨于一致,凱恩斯則假定通過收入調節趨于一致),殊不知現實社會中儲蓄轉向金融投資從而與實際投資可以發生很大程度的背離,特別是在金融化條件下,這種過度背離可能成為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無論是古典、新古典經濟學,還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都集中關注于儲蓄投資及其相互關系,都沒有考慮金融因素,這給金融論者留下了空間。麥金農、格利、肖等金融中介論者和博迪、默頓等金融功能論者對社會儲蓄投資過程中的金融進行了研究,分析了金融體系對儲蓄投資及資源配置的影響,使得金融在經濟分析中有了一席之地。但他們偏重于對金融機構或金融體系本身及其功能的分析,沒有論及貨幣資本、虛擬資本以及貨幣資本積累、虛擬資本積累與現實積累之間關系,從而不可能真正把握積累過程和宏觀經濟中金融的作用,揭示貨幣或金融形式的變量與主要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

本書把儲蓄投資金融看作積累過程中三個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過程,對之進行了系統的政治經濟學考察,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變動規律,剖析了這些變量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資本積累均衡,闡述了儲蓄投資金融的相對獨立性運動和由此生產的對均衡狀態的偏離,研究了實現儲蓄投資金融的內部協調和外部協調的宏觀政策。書中儲蓄投資不是獨立于金融過程,而是同金融過程相聯系并處于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金融過程推動的資本集中不僅僅是社會資本的重新組合和重新分配,而且成為推動社會資本積累的強有力杠桿,因此研究社會資本積累的增進不能不把由金融過程推動的資本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內。因此,在考察社會儲蓄投資過程中引入了借貸資本、利率、金融化和金融化資本的積累等因素,在研究開放經濟的情況時引入了引進外資、對外投資、匯率等因素,從而把儲蓄投資金融聯系起來進行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構建了一個有別于一般宏觀經濟分析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因而可稱為宏觀的政治經濟學,這是本書的一個創新,也是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生產是社會生產再生產的關鍵環節,對經濟問題的研究不能脫離生產過程。本書利用政治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儲蓄投資金融,必須將之置于現實社會生產的基礎上。為此,本書把市場視角的研究與基于生產視角的研究相結合,以求對問題作出政治經濟學的解讀。在考察消費和儲蓄的決定時,將之與勞動力再生產相聯系,這與流行的消費儲蓄理論完全不同。流行的消費儲蓄理論,無論是絕對收入假說,還是相對收入假說或持久收入假說,都忽視了消費同時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這一事實,把消費和儲蓄的決定僅僅歸結為收入因素,因而缺乏現實解釋力。而從消費同時是勞動力的再生產來看,消費或儲蓄不僅取決于收入,而且取決于在某種意義上由社會決定的勞動力生產再生產的費用。通過對國民儲蓄擴展的分析還發現,政府或社會提供的有關勞動力再生產支出和收入分配對個人消費儲蓄有直接影響。因此脫離勞動力生產,單純用收入因素難以解釋消費儲蓄的決定。在考察匯率時,引入相對勞動力價值,說明匯率作為特殊的價格形式與價值關系的聯系。在對儲蓄投資均衡關系的考察中引入生產過程中的配置效率和引致成本來彌補市場均衡分析的缺陷。總之,把儲蓄投資金融的研究置于現實社會生產再生產的基礎上,把基于市場視角的分析與基于生產視角的分析結合起來,是本書的又一創新,也是本書的又一特點。

直面現實,根植實踐,探索求真,是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源自實踐,并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儲蓄投資金融的理論也不例外。馬克思系統考察了產業資本主導的積累模式,在這種積累模式下,在產業資本循環周轉過程中不斷游離出貨幣資本,這些游離出來的貨幣資本通過借貸資本和虛擬資本的渠道回流到產業資本的運動中,盡管游離出來的貨幣資本能夠在借貸貨幣資本和虛擬資本形式上積累并影響現實資本的積累,甚至造成獨立的貨幣危機,但由于社會積累是由產業資本主導的,借貸貨幣資本和虛擬資本的積累對社會積累過程的影響難以起到支配和主導作用。金融化和全球化的發展逐漸使產業資本主導的積累讓位于金融化資本主導的積累,而金融化資本主導的積累及其積累過程的儲蓄投資金融與馬克思分析的情況有了很大差異,我們不能教條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用他分析的某些結論硬套發展變化了的實踐,也不能因為這種發展變化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的科學性。本書直面現實,根植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為指導,對金融化和金融化資本主導的社會積累及積累過程中的儲蓄投資金融作出政治經濟學解讀,把金融化看作是與貨幣化、貨幣資本化和資本虛擬化相聯系的一種經濟現象,認為金融化的快速發展極大地強化了金融部門通過貨幣和非貨幣金融工具的創造進行資本集中和積累的能力,使金融領域的資本能夠快速擴展其活動領域和范圍,同時金融化積累機制借助于貨幣資本化和資本虛擬化把社會不同部門納入積累軌道,使得資本得以在不同形式上進行積累并在不同形式上轉換。然而,金融化生成了金融領域的資本自我循環、自我膨脹的機制,弱化了金融投資與實體投資之間的聯系,不僅極大地強化了金融的投機性和不穩定性,而且造成生產資本積累的多方面困擾。金融化資本依托金融的擴張和金融產品的創造得以快速積累和擴張,不可避免地導致脫離現實積累的運動,造成積累過程的斷層和收入在社會范圍內的轉移,金融化資本的過度積累在一定條件下會引發金融危機,且由于金融化主導的積累機制具有全球性特點,危機一旦爆發,將會在全球范圍內擴散、蔓延,強烈地影響相關國家的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化資本的過度積累還可能造成金融繁榮而經濟停滯的陷阱,作為發展中國家應避免過度金融化和金融化資本的過度積累,以免陷入過度金融化和金融化資本過度積累形成的陷阱。

本書的內容從邏輯結構上可分為如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2、3章,撇開資本和積累的具體形式分別考察了社會積累過程的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第1章從勞動力再生產的角度考察了消費和儲蓄,闡明了消費和儲蓄與勞動力再生產之間的關系。由于消費同時是勞動力的再生產,勞動力生產再生產的費用從某種意義上是由社會決定的,因此收入和勞動力生產再生產的費用成為決定個人消費和儲蓄的兩個基本要素。對國民儲蓄擴展的分析還發現,政府或社會提供的有關勞動力再生產支出和收入分配對個人消費儲蓄有直接影響。

第2章考察了儲蓄投資與強制儲蓄,分析了貨幣經濟中儲蓄投資的相互關系,說明儲蓄投資由于貨幣金融因素的介入,既有統一性,也有相對獨立性,儲蓄決定投資論和投資決定儲蓄論都抽象掉金融過程,否認了儲蓄投資的相對獨立性,因而失之于片面。實際上,在貨幣經濟條件下,決定儲蓄的因素不同于決定投資的因素,從而決定了它們的相對獨立性運動,但從再生產過程看,儲蓄與投資處于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并受制于資本積累導向決定的統一性運動過程。在儲蓄投資的矛盾運動中,產生了強制或強迫儲蓄問題。研究表明,強制儲蓄可能是為滿足投資之需,政府或國家人為削減消費的結果,也可能是計劃投資超過計劃儲蓄的結果。強制儲蓄是有代價的,如果強制儲蓄是不可避免的,必須慎重實施。

第3章考察儲蓄投資過程中的金融,這方面代表性的觀點是金融中介論和金融功能論,金融中介論主要強調金融的中介效應和分配效應,金融功能論則主要強調了金融體系在清算和支付、集聚和分配資源、實現經濟資源時空上轉移、風險管理、信息提供、解決激勵問題等方面的功能,論證了金融體系如何通過這些方面的功能影響經濟資源的配置和利用。顯然,無論是金融中介論,還是金融功能論,僅限于論證金融中介作用或金融體系的功能,沒有論及金融領域的貨幣或貨幣資本與非金融領域中的資本之間的關系,甚至不了解這種關系,因而不可能揭示儲蓄投資金融在積累過程中的內在聯系和變動規律。而基于資本積累的視角,則可以避免它們的局限性,因為金融領域中的貨幣資本、貨幣資本的積累與現實資本和現實資本積累之間存在聯系,由金融推動的資本集中通過資本的重新分配和組合成為加速資本積累的重要杠桿,因此本書在對金融中介論和金融功能論考察的基礎上,從積累的視角考察了儲蓄投資過程中的金融,揭示了在積累過程中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聯系機制。

第二部分包括第4、5、6章,分別引入借貸資本、利率、金融化和金融化資本積累考察儲蓄投資金融在積累過程中的相對獨立化運動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聯系機制。第4章考察借貸資本、利率與儲蓄投資均衡關系,儲蓄雖然構成借貸資本的一個來源,并通過借貸與投資相聯系,但利率并不是使儲蓄投資趨于均衡的價格,借貸資本的特殊規定性決定了利率是一種不合理的價格形式,它調節著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和借貸資本家與借貸資本使用者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利率這種特殊的價格形式既不能由資本供求關系來解釋,也不能由貨幣供求或借貸資金供求關系來解釋。利率直接影響的是借貸資本供求并受借貸資本供求的影響,利率提高,借貸資本增加并不意味著儲蓄增加,可能是儲蓄形式結構改變的結果。借貸資本的高利貸化影響現實資本積累,造成不利于生產擴大的收入再分配,應防止借貸資本的高利貸化。

第5章考察了金融化及其經濟影響。本書把金融化看作是與貨幣化、貨幣資本化和資本虛擬化相聯系的一種經濟現象,它使得社會各部門日益以貨幣或貨幣資本和虛擬資本的形式進行資本和收入的占有與積累。資本和收入占有的金融化意味著經濟重心和資源配置由生產領域轉移到金融和非生產領域,這無疑會對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造成影響,且金融化強化了資本的流動性、投機性和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易于在全球范圍內促使資源由發展中經濟體到發達經濟體的轉移和損失的社會化,從而造成發展的陷阱,作為發展中國家要警惕過度金融化及其造成的發展陷阱。

第6章考察金融化資本積累與金融危機,說明伴隨金融化的發展,產業資本主導的積累模式轉變為金融化資本主導的積累模式,金融化資本的過度積累會導致獨立的金融危機。金融化條件下的貨幣資本積累和虛擬資本積累都存在觸發金融危機的機制。金融化推動了貨幣資本和虛擬資本的積累,并使之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強化,二者共同構成了金融化資本的積累。本書認為,2007年發端于美國之后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機,不是純粹的金融現象,而是金融化資本過度積累造成的必然結果。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金融化資本的過度積累不僅無助于現實積累,而且會造成金融風險的累積,影響金融和經濟的穩定。在金融化和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當今世界,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僅要避免本國金融化資本的過度積累,而且要防止國際金融化資本過度積累造成的國際擴張,以避免因這種擴張導致的貨幣風險、資本外逃風險、金融脆弱性風險、傳染風險甚至主權風險。

第三部分,包括第7、8章,引入引進外資、對外投資和匯率等因素,分析開放經濟中的儲蓄投資均衡關系。在第7章把引致成本引入開放宏觀分析框架,考察引進外資、對外投資與儲蓄投資的均衡關系,研究表明,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儲蓄投資的均衡水平,既受國內儲蓄投資引致成本和收益曲線的影響,也受引進外資的成本和收益曲線的影響,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不同組合,對應著不同的均衡點,對應著不同的國民收入水平。在開放經濟中,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并不是對立的,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可以并行不悖。基于國民收入增長考慮,應按照國民收入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協調外資引進和對外投資,把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控制在均衡水平上。研究還表明,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儲蓄過剩,這種過剩并不成為否定引進外資的理由,同時也不宜通過鼓勵國內消費、限制儲蓄或限制外資的流入來消除儲蓄過剩,而應協調儲蓄投資與引進外資、對外投資之間的關系,把儲蓄投資、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控制在最優的水平上,以提高國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第8章考察了相對勞動力價值與匯率、外部平衡之間的關系。流行的匯率理論考慮到了商品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資產市場與匯率之間的關系,沒有考慮勞動力市場相對勞動力價值的影響。貨幣作為價值形式,貨幣間的比價關系要受價值關系的影響,在不完全開放的條件下,要受相對勞動力價值的影響。不完全開放意味著國家間商品、要素的流動性存在差別,勞動力的國際流動性較弱,更談不上自由流動,從而產生了相對勞動力價值高低的問題。相對勞動力價值高低,影響貿易品的價格和利潤,影響國家間的貿易和資本的國際流動,從而對不同國家間的貨幣比價產生多方面影響。人民幣匯率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對勞動力價值失衡導致的,相對勞動力價值的調整必然對匯率和外部平衡產生影響。

第四部分包括第9章,儲蓄投資可以直接形成積累,擴大生產規模,也可以用于并入積累要素的投資從而提高要素的質量,并通過要素投資和要素質量的提高促進效率的提高,因而儲蓄投資影響積累和經濟增長的數量,同時也影響積累和經濟增長的質量,這必然又影響到儲蓄投資的均衡關系。鑒于此,這一章考察了儲蓄投資均衡非均衡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儲蓄投資的均衡關系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開放條件下,引進外資、對外投資和匯率等都影響二者之間的均衡關系,不能直接根據二者數量對比關系判斷是否失衡。中國高儲蓄、高投資是事實,但不能據此認為就是過度儲蓄、過度投資,若以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儲蓄和投資為標準,過度儲蓄、過度投資無疑是少見的不穩固的情況。處在工業化過程中的中國客觀上需要高儲蓄、高投資,問題是在日益開放和全球金融化資本主導的積累模式背景下,高儲蓄、高投資并沒有帶來高質量的生產資本積累和高質量經濟增長,不僅如此,沿襲工業化積累模式,還導致由于技術和國內要素質量的限制,國內儲蓄投資難以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資本和產業結構,難以在國際分工中形成自己的真正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從而難以在經濟開放中獲得比較利益和較高附加值。工業化積累所從事的活動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境況下正在被邊緣化。原先一些發達國家所從事的高附加值的工業化積累方式,已經在國際大分工的環境下逐漸失去原有的高增殖特性。這樣作為后起的工業化國家,一方面,長期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其創造的大部分價值轉移到發達經濟體中,另一方面,依簡單勞動比較優勢建立起來的產業由于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進入競爭而使比較利益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為改變這種狀況,需要調整和改革傳統工業化積累模式,使高儲蓄、高投資能夠強化生產資本積累和積累質量的提升。為此需要進行要素投資,特別是人力資本的投資和技術投資,提高并入資本積累要素的質量,這是提升生產資本積累質量的關鍵。其次,需要建立強化金融領域的資本與產業領域的資本結合的機制,為產業發展和生產資本積累質量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金融和社會資本的支持。再次,提高資源和技術整合能力,下功夫疏通產業高度化發展的技術和資源瓶頸。

致戚聿東先生:

發現、激發我的研究潛能,教我分析問題并保持思想開放的導師序

隨著全球范圍內投資的興起,經濟全球化和經濟自由化的發展,以及各種腐敗、丑聞、公司倒閉案件的增多,委托代理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近年來,各國企業出現了“強管理者,弱所有者”現象。現代企業激勵與約束之間的關系嚴重失衡,過度向經營者的權利傾斜導致了十分明顯的責權利不對稱,然而,矯枉過正也使得激勵約束機制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在現實經濟社會,代理人的規模偏好處處可見,卻又常常被忽視及誤解。《委托人與代理人的目標沖突及融合》一書,堪稱是第一部將代理人的規模偏好描述及分析得如此詳盡的專業論著。在社會、人文及商業環境的改變過程中,將代理人的規模偏好因素納入公司治理決策中尤為重要。書中的見解為我們解決復雜的經濟問題提供了積極、良性的思考方向及方法。

戚聿東

2014年10月8日

第1章 消費、儲蓄與勞動力再生產

消費同時是勞動力的再生產,收入中用于消費與儲蓄的比例自然與勞動力的再生產相關聯。流行的消費和儲蓄理論,沒有考慮勞動力再生產,把消費、儲蓄的決定看作與生產再生產沒有關系的事情,這自然降低了其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本章把消費和儲蓄與勞動力的再生產聯系起來考察,首先考察勞動力再生產對消費、儲蓄決定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聯系政府和企業部門的儲蓄作進一步的展開分析,最后是對流行消費、儲蓄理論的回顧性批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常熟市| 闽侯县| 会宁县| 巢湖市| 衡阳市| 绿春县| 大厂| 开鲁县| 海门市| 乌兰浩特市| 洛隆县| 沐川县| 平乐县| 石首市| 抚州市| 淮南市| 正定县| 乐清市| 额敏县| 云阳县| 彰武县| 泸定县| 仙游县| 普格县| 竹北市| 神农架林区| 汕尾市| 石楼县| 谷城县| 昂仁县| 秀山| 黄浦区| 蓬莱市| 岑巩县| 和顺县| 隆安县| 长寿区| 田林县| 天柱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