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城市環(huán)境噪聲對麻雀覓食行為影響的初步研究

六(17)班 郭一婷

摘要:北京是現(xiàn)代化的特大城市,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們周邊的土地上都蓋起了各種建筑,修建了條條公路。在這樣的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下,植物、動物、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城市噪聲污染越來越嚴重。本文把麻雀這種北京最為常見的鳥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環(huán)境噪聲是否會對麻雀覓食行為產生影響。為建設我們的綠色家園提供意見參考。

關鍵詞:麻雀 城市噪聲 覓食行為

一、研究問題

我家附近有多條馬路,面對晝夜呼嘯而過的車輛,居住在旁邊的我們,被吵得心煩意亂,不得不關窗閉戶,或要求建筑部門前來加裝隔音屏。生活在附近的鳥類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它們最基本的“吃飯”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二、研究背景

麻雀,英文名為sparrow。麻雀嘴短而強健,呈圓錐形,稍向下彎;初級飛羽 9 枚,外緣具兩道淡色橫斑。世界共有19種,中國產5種,其中樹麻雀為習見種 ,雌雄相似。

麻雀是與人類伴生的鳥類 , 棲息于居民點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覓食,活動范圍在2 500米~3 000米。在地面活動時雙腳跳躍前進,翅短圓,不耐遠飛,鳴聲喧噪,主要以谷物為食。當谷物成熟時,多結成大群飛向農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蟲,并以昆蟲育雛。繁殖力強。在北方,3—4月開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窩。在南方,幾乎每月都可見麻雀繁殖雛鳥。巢簡陋 ,以草莖、羽毛等構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墻洞中。

分布:中國各地。

保護:二級保護。

麻雀屬鳥綱雀形目文鳥科山麻雀屬。亞種分化極多,廣布于我國南北各地,也廣布于歐亞大陸,是一種最常見的雀類。

體型:一般麻雀體長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圓錐狀;跗跖為淺褐色;頭、頸處栗色較深,背部栗色較淺,飾以黑色條紋。臉頰部左右各一塊黑色大斑,這是麻雀最易辨認的特征之一,肩羽有兩條白色的帶狀紋。尾呈小叉狀,淺褐色。幼鳥喉部為灰色,隨著鳥齡的增大此處顏色會越來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鳥雌雄極不易辨認,成鳥則可通過肩羽來加以辨別,雄鳥此處為褐紅,雌鳥則為橄欖褐色。

生活環(huán)境: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卻非常高。多營巢于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墻洞,有時會占領家燕的窩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樹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6枚左右。

食性:麻雀為雜食性鳥類,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種子為食,育雛則主要以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蟲為主,其中多為鱗翅目害蟲。由于親鳥對幼鳥的保護較成功,加上繁殖力極強,因此麻雀在數(shù)量上較許多種鳥要多,這樣在莊稼收獲季節(jié)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雜草種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也吃人類扔棄的各種食物。

繁殖:麻雀在北方每年從3—4月起開始繁殖。交配時有“婚戲”行為,這時雄鳥顯得特別活躍,并常用低而柔弱的叫聲,同時抬頭舉尾,東張西望,站立不安,還引起群內其他雄鳥參加。這時雀聲特別嘈雜,有時叫聲正在激發(fā)時,常突然安靜下來,飛走幾只,或全部飛去,分散各方。這樣便完成配對過程。巢由雌雄鳥共營,5~6天造就,然后開始產卵,產卵均在清晨5:00—9:00;每天產一卵,有時也有間隔一天的。產卵期親鳥不入巢過夜。每窩卵數(shù)一般4~6枚,少為3枚,罕見2枚(西寧),最多8枚,以5枚最為常見。卵色變化很大,有的為淡褐色,有的呈白色沾藍,都雜灰藍、黃褐和紫褐色粗斑,于卵的鈍端尤為濃密;卵呈橢圓形;重2.0~2.1g,卵的大小15枚平均為19.3mm×14.2mm。

麻雀的孵化期為10~12天,也有記載是12~14天的。雛鳥留巢期為10~15天。孵出時間多在早晨8時左右,剛出殼的雛鳥周身光禿無羽,皮膚紅帶黃色,眼未睜開,這時體重僅1.4g左右,輕于卵重;4~5天開始睜眼,羽區(qū)基本形成,初級、次級飛羽、小翼羽的羽鞘生出;9.5天,體重平均達19g,為雛期中體重最重的一天,從外貌上可以辨認出是麻雀的雛了;13.5天,體重降至16.69g,相當于6.5天時的體重,但體長則與日俱增,直至趨于穩(wěn)定,此時體長已達110mm,體表已發(fā)育定形,有的雛鳥開始離巢,有的相隔一天出飛,雛鳥出飛離巢后,當天晚上就不同入巢過夜。

麻雀每年繁殖的次數(shù),在我國南北方因氣候的不同呈現(xiàn)差別。河北省一帶記載最多繁殖3次,廣州為4次,吉林記載為2次(或3次)(在5月下旬孵出第一窩,7月又孵出第二窩)。青藏高原僅1~2次。

三、研究目的

在城市里麻雀覓食活動受噪聲影響的程度,觀察、分析、比較麻雀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公園為1類區(qū),晝間為15 dBA)和嘈雜環(huán)境下(主街道路邊,70dBA)的覓食時間和食量食物品種變化。分析麻雀受到的干擾的程度,人類在環(huán)境治理上可以給予麻雀怎樣的關注和幫助,從而改善為代表的城市鳥類的生存條件,創(chuàng)造綠色生態(tài)城市環(huán)境。

研究假設:在不同背景噪聲環(huán)境中,聲音強度是主要影響因素。實驗中麻雀對人語音和汽車及機械噪聲兩個典型城市噪聲同樣敏感。

四、研究方法

1.采用方法

(1)實驗的方法。

在兩種不同的噪聲環(huán)境下(安靜和嘈雜),通過擺放相同重量的食物,在麻雀美餐后,再次稱量食物的重量,根據(jù)食物消耗量的多少來判斷麻雀對噪聲的反應程度。

(2)觀察的方法。

在兩種不同的噪聲環(huán)境下(安靜和嘈雜),通過擺放相同重量的食物,在麻雀每餐后,根據(jù)覓食行為、覓食的時間、覓食的動作路徑,來判斷麻雀對噪聲的反應程度。

(3)比較的方法。

比較兩組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麻雀對噪聲環(huán)境的反應。

2.研究工具

數(shù)碼相機、數(shù)碼錄像機、數(shù)碼錄音機、天平、可調數(shù)碼錄音機。

研究對象的取樣:麻雀。

每天按照同一時間上午10:00開始實驗并記錄。


image

續(xù)前表


image

3.相關因素和無關因素的控制

(1)聲音分貝數(shù)大小的衡量。都按錄音機最大聲音播放。

(2)麻雀取樣種群的食物需求變化,可導致取樣實驗的結果產生變化。采用多點,同時間點,增加觀察次數(shù)的方式盡量使誤差減小。

4.操作程序與方法

(1)研究流程。

image

(2)地點選擇。

選在居住地,海淀區(qū)花園路3號院小區(qū)和小月河公園作為兩個觀察地點。兩個地點中,花園路3號院小區(qū)內有450戶居民,靠近小區(qū)有兩條主要馬路,噪聲比較大。小月河公園選擇在樹林中山坡的底部,行人少,環(huán)境安靜。

具體位置圖如下:

image

花園路3號院小區(qū)

image

小月河公園

image

現(xiàn)場食物盒

(3)記錄方法。

1)在選定地點處,先放置幾種食物盒。實驗開始前稱重食物。在安靜環(huán)境下。記錄取食次數(shù),共記錄1小時。實驗之后稱每種食物的重量并記錄。

2)打開數(shù)碼錄音機,播放事先在街邊錄制的噪聲,每次開到最大音量。記錄取食次數(shù),共記錄1小時。實驗之后稱每種食物的重量并記錄。

5.研究結果的統(tǒng)計方法

地點1:花園路3號院小區(qū)。


image

續(xù)前表


image

地點2:小月河公園。


image

五、研究結果及其分析

(1)通過數(shù)據(jù)表可以看出,在開數(shù)碼錄音機條件下,麻雀的取食數(shù)量明顯減少,也就是說城市噪聲明顯影響了麻雀的覓食行為。

(2)麻雀對環(huán)境噪聲有一定的適應性,小區(qū)的麻雀明顯比生活在環(huán)境更安靜的公園的麻雀在噪聲下覓食更多,而且兩處的麻雀隨著實驗次數(shù)的增多,取食的數(shù)量在增加。

六、結論

大城市的噪聲已經嚴重影響了麻雀的覓食行為,噪聲使麻雀覓食數(shù)量減少。在冬天的環(huán)境下更難以生存。

麻雀對噪聲有適應性,在越安靜的環(huán)境下生活的麻雀覓食受到噪聲的影響越大,而且隨著對噪聲的適應,覓食會逐步增多。

未來在建設城市時不應該只考慮人類自己的生存,應該為和我們同在一個藍天下的動物們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在城市中應該建立更多的綠地公園,減少汽車、機械等人為的噪聲,努力建設生態(tài)和諧城市,為小動物鳥類等創(chuàng)造平等的生存條件!

七、參考文獻

(1)網上下載;(2)實地考察;(3)詢問別人。

點評

郭一婷同學的論文中心明確,層次較分明,文句通順,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她以噪聲對麻雀覓食行為的影響為題進行研究,能為解決麻雀生存條件惡劣的問題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她用實驗的方法對噪聲影響麻雀覓食的情況作了較全面的分析,并有數(shù)據(jù)作為自己的理論支撐,如果能夠增加實驗場地和實驗次數(shù),將“不同噪聲”進一步細化,得出的結論就更有說服力了。

該課題獲得2013年“小小諾貝爾獎”提名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改则县| 阿鲁科尔沁旗| 肃北| 牡丹江市| 应用必备| 綦江县| 莲花县| 华亭县| 浦江县| 榆中县| 青州市| 嘉禾县| 洱源县| 大余县| 庆阳市| 略阳县| 河曲县| 泰和县| 福建省| 盱眙县| 四平市| 厦门市| 门头沟区| 新晃| 永靖县| 雷山县| 新竹县| 都安| 武鸣县| 高唐县| 新巴尔虎右旗| 济阳县| 日照市| 翼城县| 东平县| 涞水县| 井研县| 常山县| 元谋县| 平潭县|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