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從外債角度看經濟安全條件的財政金融分析:2012年監(jiān)測

對于從外債角度對經濟安全條件進行分析的2012年監(jiān)測而言,我們首先要對2012年的全球經濟金融環(huán)境和2012年中國的經濟金融環(huán)境進行總體性介紹。然后在這個大背景下本報告試圖構建一個簡約的定性分析模型分析外債對我國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最后本報告通過指標分析法對外債對國家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進行了定量評估。

2.3.1 2012年全球和中國的經濟金融環(huán)境

2012年全球經濟的主旋律是復蘇,而全球金融穩(wěn)定的兩大主題是歐洲債務危機問題和美國財政懸崖問題。2012年,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金融概況見表2—2。(注:選擇介紹這些國家的經濟金融概況,其首要的出發(fā)點是我國所借外債的債權人的分布。)

3

4

資料來源:根據(jù)IMF數(shù)據(jù)資料以及中國貨幣網數(shù)據(jù)資料整理所得。

得益于相關國家債務處理協(xié)議的深化、新一輪的刺激性貨幣政策以及比較寬松的貨幣環(huán)境,全球經濟金融環(huán)境在2012年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為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復蘇打下了基礎。在歐洲,短期來看,歐盟國家的風險已經有效降低,政府、銀行和企業(yè)的融資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中長期來看,怎樣穩(wěn)定投資者信心、提高經濟金融系統(tǒng)的抗風險能力是歐洲國家不容忽視的議題(注:對于歐洲國家而言,刺激性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持續(xù),政府的緊縮力度是否過大,能不能在核心國和外圍國之間達成相對統(tǒng)一的政策計劃并統(tǒng)一實施,這些都是對歐洲國家執(zhí)政者的考驗。對于歐洲的企業(yè)和銀行而言,去杠桿化,尋求有效的商業(yè)模式防止盲目性的擴張則是擺在它們面前的大問題。在歐盟的外圍國家中,企業(yè)的資產負債表并沒有得到有效消腫,在目前負債企業(yè)的名單中,外圍國家的企業(yè)數(shù)占到了五分之四。);在美國,復蘇前景比較明朗,房地產市場活力恢復良好,居民的債務率逐步下降,銀行在貸款方面也表現(xiàn)出積極性,美國居民的消費意愿開始加強,奧巴馬政府對“再工業(yè)化”的重視、房地產開工量的回升,為美國的就業(yè)崗位增加打下了一定基礎;在日本,2012年經濟可用十二個字形容——“內外需求萎縮,政府債臺高筑”。大地震和海嘯過后的重建效應持續(xù)消退,家庭消費者信心指數(shù)持續(xù)下降,這表明日本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根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12年年末,日本政府債務總規(guī)模將達1122.6萬億日元,占同期GDP的236.6%(注: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二〇一二年第四季度》,2012。);轉看新興國家,由于增長平穩(wěn)、外部融資條件改善,新興國家的風險溢價開始下降,但是,資本短缺以及利用效率低下仍是新興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

2012年,外部大環(huán)境的改善經歷了一個V字過程,而中國國內經濟也實現(xiàn)了從“次蕭條”到“復蘇重現(xiàn)”的轉變。“在消費持續(xù)逆勢上揚、基礎建設投資大幅增長、房地產政策微調帶來的‘剛需’釋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持續(xù)放松以及全球市場情緒穩(wěn)定帶來的外需穩(wěn)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宏觀經濟開始在2012年9月出現(xiàn)‘觸底反彈’,并在十八大政治換屆效應、存貨周期逆轉、消費持續(xù)增長、外需小幅回升、投資持續(xù)加碼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復蘇的軌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預期,而第4季度復蘇幅度也可能超預期。”(注: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論壇課題組:《2012—2013年中國宏觀經濟報告》,2013。)實體經濟在2012年年底重現(xiàn)復蘇的態(tài)勢,國內的金融市場平穩(wěn)運行中蘊藏著風險。據(jù)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的《中國金融穩(wěn)定報告(2013)》所示,“2012年我國銀行業(yè)、證券期貨業(yè)和保險業(yè)總體運行穩(wěn)健。銀行業(yè)資產負債規(guī)模持續(xù)增長,資本充足水平穩(wěn)步提高,撥備較為充足,盈利保持增長,各項改革繼續(xù)深化,機構經營管理水平持續(xù)改進,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yè)的能力不斷提升,但部分行業(yè)、領域和地區(qū)的信用風險有所顯現(xiàn),理財產品、表外業(yè)務風險不容忽視,具有融資功能的非金融機構和民間借貸風險需要關注。”

2012年,對于國際國內的經濟金融環(huán)境來說都是轉型年。實體經濟的增長率逐漸遏止了下滑的態(tài)勢,失業(yè)率上升的趨勢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全球貿易往來有所增加,流動性依然保持著寬松的態(tài)勢,金融風險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同時,在經濟金融形勢向好的趨勢發(fā)展時,我們應該注意,既要保持既有政策一定程度的連續(xù)性,又要有效地控制原有政策和經濟形勢相互作用下新的風險的釀成。

2.3.2 2012年外債對國家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監(jiān)測

前面介紹了國際國內的經濟金融形勢,接下來,在這個大背景下,本報告將對外債對我國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做一個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注:一般而言,經濟學在做實證研究的時候,往往會抓住關鍵變量。比如在研究消費函數(shù)的時候,凱恩斯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各有若干條的情況下,最終將收入作為影響消費的關鍵變量,弗里德曼把分析的重點放在“持久性收入”這個變量上。這樣做的出發(fā)點,既有在事物的矛盾分析時的辯證法的依據(jù),又有理論體系本身發(fā)展時不得不依靠且追求的一致性要求。同時,本報告認為,在做監(jiān)測和預警分析的時候,也需要建立一個大的分析框架,選取關鍵變量,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做合理的、清晰的、深入的、趨勢性的判斷。這必然會影響到監(jiān)測和預警工作的全面性(而我們知道在社會科學對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問題的研究中,黑天鵝事件是最令人頭疼的,怎樣讓黑天鵝事件變成“白天鵝事件”就對我們監(jiān)測和預警工作的全面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報告認為,深入和全面兩者不能完全統(tǒng)一,為了減少黑天鵝事件的發(fā)生,本報告也只有在分析中,盡量將關鍵變量背后的影響因素分析全面。)從全球經濟金融大背景來看,外債是其金融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對一個國家而言,外債的流動則會對一國的經濟金融形勢形成外部沖擊。(注:這有點類似于宏觀經濟學“太陽黑子理論”的經濟周期理論。)本章試圖構建一個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分析外債流動對我國2012年經濟金融系統(tǒng)的影響。外債對經濟金融環(huán)境的影響表現(xiàn)為:如果外債出現(xiàn)了續(xù)借或者償付困難,那么一方面這種償付困難可能會間接地對我國造成影響,即影響到國外收回貸款的能力,進而影響到外國對我國產品的進口及金融資本的流入。另一方面這種償付困難可能直接地對我國造成影響,即引發(fā)我國內部信用系統(tǒng)資金鏈條的連鎖反應,并影響國內經濟金融系統(tǒng)的市場效率(注:本報告認為,分析外債對經濟金融系統(tǒng)效率的影響并非最終目的,因為任何經濟金融系統(tǒng)短期內都存在波動性(效率也是變化的),這種波動性背后的趨勢本身(長期性也進而對經濟金融走勢具有主導性)是否足以構成外債危機并最終影響我國的經濟金融系統(tǒng)長期發(fā)展才是我們分析外債問題的最終目的。),甚至會增加發(fā)生外債危機的可能性。(注:對于外債危機,萊因哈特等(2010)在其著作《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中寫道:“外債危機包括政府對國外債權人的直接違約,即一國對在另一國法律管轄權下發(fā)放的貸款不履行償付義務”,這種貸款通常是(但不必然是)外幣貸款,并且通常由國外債權人持有。這種不履行的償付義務是指主權國家在到期日(或給定的寬限期內)未能支付本金或利息(它也包括消極債務重組,即債務條款明顯與原條款相比對債權人不利)。萊因哈特等人的定義是從外債對債權國的影響出發(fā)的,而本報告在分析外債危機的時候,顯然關注點與其有所不同,參見上一條腳注。)

(1)基于一個舉借外債分析模型的定性監(jiān)測。

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末,我國外債余額為7369.86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qū)、澳門特區(qū)和臺灣地區(qū)對外負債,下同)。其中,登記外債余額為4454.86億美元,企業(yè)間貿易信貸余額為2915億美元。外債余額同比增加了6%,延續(xù)了以往的增加態(tài)勢,但增速有所回落(2011年為26%)。

鑒于中國宏觀經濟的結構性特點,我們將利用結構分析和總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舉借的外債進行風險評判。為此,本報告選取了以下幾個關鍵變量:信貸、經濟增長、貿易總量、匯率,并試圖在對幾個變量進行分析時插入對外債的行業(yè)投向結構(經濟增長分析部分)、外債的期限結構(貿易總量分析部分)、外債的來源國結構(匯率分析部分)的分析,以期在選擇了關鍵變量而對風險分析存在遺漏的情況下,盡量保證風險來源分析的全面性。

首先是對信貸的分析,信貸分析有兩點,一點是總量分析,一點是結構分析。從信貸總量來看,由于2012年我國依然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2012年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67.3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比上年末略低0.1個百分點。(注:本報告之所以選擇信貸總量而不是M2作為流動性的分析指標,是考慮到直接影響流動性的是信貸而不是M2。本報告對2011年和2012年兩年的貨幣乘數(shù)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變動。)中國過去幾年實際銀行信貸均為兩位數(shù)增長,將債務總量占GDP的比重推高到了2012年底的130%。寬松的信貸環(huán)境是中國宏觀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之一。如果采納廣義的信貸統(tǒng)計口徑(包括信托貸款、公司債以及一些其他性質的金融信貸),2012年年底債務總量可能占到了GDP的172%。(注:參見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2013),IMF。)國內企業(yè)的杠桿率總體可控,得益于較高的盈利水平和較低的股息分紅,部分企業(yè)較好地控制了負債資產比的增加。短期來看,全球經濟雖然擺脫了金融風險的惡化,但是要求全球性的寬松貨幣政策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中國面臨國內復蘇的要求,并處在全球性寬松的貨幣環(huán)境下,其貨幣政策很難短時間內收緊;中期來看,以下兩點需要注意:一是部分高負債企業(yè)的負責資產比有加速增加的跡象;二是國內企業(yè)的盈利水平可能隨著市場競爭水平的提高和資金成本的增加而下降。從信貸結構來看,國內非國有企業(yè)貸款很難,對于銀行而言,國企的債務擔保、盈利水平以及國企與銀企的股東關系是其選擇性貸款的根本原因;對私企而言,國內融資環(huán)境的惡化以及國內外的資金成本差,為外債的舉借提供了強大動力。

信貸的增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而經濟的增長又會促進舉借外債,其經濟邏輯主要有兩條:第一是直接經濟邏輯,有兩點:對于債權人來說,又可從三方面考慮,一是其債務人的收益將是合約能否按期履行的重要保證,二是發(fā)展中國家的相對收益大大高于發(fā)達國家,三是在發(fā)達國家金融風險仍不樂觀的情況下,債權人必然選擇發(fā)展中國家作為避風港;對于債務人來說,投資的較高收益將是其借債的原動力之一。2012年我國國民經濟總值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加了7.8%。而從我國外債投向來看,按照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登記中長期外債(簽約期限)余額中,主要投向制造業(y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yè),房地產業(yè)以及信息技術服務業(yè),占比分別為29.63%、14.30%、7.78%、4.68%和3.99%。整理2011年行業(yè)利潤率數(shù)據(jù)可以得知,從國際國內來看以上行業(yè)的總體利潤率大部分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注:制造業(y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yè)以及信息技術服務業(yè),其2012年的行業(yè)利潤率情況如下:制造業(yè)的平均利潤率為7%(本報告是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按行業(yè)分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主要指標”(2011年)估算所得);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方面,1~11月全國重點物流企業(yè)主營業(yè)務收入利潤率僅為3.7%(2012年重點聯(lián)系物流企業(yè)調研報告);信息技術服務業(yè)的平均利潤率為12%(來源:http://www.orioc.com.cn/html/news/zixun/zixun_1685.html)。總體而言,中國資本使用效率越來越低,但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卻未根本改變。通常用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即I/ΔGDP)這一指標來度量投資效率,即為增加1元GDP,需要增加多少元投資。1996—2011年期間,中國增量資本產出率平均為3.9。與處于相似增長階段的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現(xiàn)階段的ICOR數(shù)值明顯偏大。20世紀50至70年代,日本也處于工業(yè)化向城市化轉型的時期,其資本形成的ICOR基本維持在2.0的水平。)第二是經濟增長對舉借外債的間接經濟邏輯——經濟增長背后是貿易總量的擴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對外貿易增加特別是對外出口的增加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大,在國內的經濟結構和國際市場上的分工結構短期較為穩(wěn)定的情況下,對外貿易的增加和經濟增長已經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注:2012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386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出口20489億美元,增長7.9%;進口18178億美元,增長4.3%。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2311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62億美元。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13年2月。隨著歐債危機的緩和以及美國經濟的復蘇,2013年的出口表現(xiàn)應該比上一個年度好。)

本報告之所以選擇貿易總量而不是貿易順差作為關鍵變量,基于兩點考慮:第一點,從我國目前外債的期限結構來看,中長期外債(剩余期限)余額為1960.57億美元;短期外債(剩余期限)余額為5409.29億美元,其中,企業(yè)間貿易信貸占53.89%,銀行貿易融資占18.52%,二者合計占短期外債(剩余期限)余額的72.41%。由此可看出貿易總量的增加(進而體現(xiàn)出的貿易往來頻率的提高)對我國外債特別是短期外債增加的影響。在90年代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90年代后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短期外債成為大多數(shù)學者分析危機形成的關鍵變量(不同的是墨西哥所借的外債主要用于消費,亞洲國家特別是泰國、韓國等國的短期外債主要用于投資)。從我國短期外債的構成來看,我國目前可能由短期外債引發(fā)的風險不大。因為短期外債的最大的危險是短期外債的用途,即是否在國內形成了更大的信用杠桿(泰國以房地產投資為主的信用膨脹以及韓國短期外債用于國內的長期信用擴張等),在既不能按期還本付息又不能獲得債務展期的情況下,資金一旦撤離將會在國內引發(fā)系統(tǒng)性的債務危機。所幸的是我國目前的短期外債主要集中在貿易流通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形成較大的國內信用杠桿,再考慮到我國目前龐大的外匯儲備,本報告判斷這部分的短期外債并不會對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造成很大的影響;第二點是從貿易總量背后的貿易順差出發(fā)考慮(注:2012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386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出口20489億美元,增長7.9%;進口18178億美元,增長4.3%。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2311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62億美元。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13年2月。隨著歐債危機的緩和以及美國經濟的復蘇,2013年的出口表現(xiàn)應該比上一個年度好。),我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保持的貿易順差對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做了很好的保證。因此接下來,本報告將闡述第四個關鍵變量——匯率。

一般而言,匯率有兩個影響變量,一是經常賬戶的貿易順差,一是資本賬戶的資本凈流入。貿易順差的增加和匯率升值是相互鉗制的,而資本凈流入的增加和匯率的升值之間則具有典型的單方向循環(huán)促進機制。當我們研究資本流入中的重要一項——外債時,就不得不回到匯率問題上來了。一方面,貿易順差的增加使匯率形成本幣升值的預期,本幣升值的預期會促進資本的凈流入,資本的凈流入又加速了本幣的升值。從我國歷年公布的主要債權人結構來看,中國的債權人以美國、中國香港、日本和歐盟等國家或地區(qū)為主(注:本報告參考了2006—2010年中國登記外債債權人國別/地區(qū)結構數(shù)據(jù),參見中國外債報告(2006—2010年),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外債報告》編委會。關于2011年和2012年的情況,本報告是考慮到從長期外債來看,由于債務期限較長,債權人主體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從短期外債來看,短期外債中貿易貸款占了72.41%,因此可從與我國貿易總量排名靠前的國家中推斷,長短期外債債權人主體結合起來看,2011年和2012年的外債債權人國別/地區(qū)結構情況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從歷史的匯率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人民幣對這幾個主要國家或地區(qū)的貨幣都呈現(xiàn)升值的趨勢。(注:表2—2提供了2012年的主要國家使用的貨幣對人民幣的升值情況,除了歐元外,人民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仍然呈現(xiàn)升值的趨勢。)盡管我國央行對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注:我國目前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也不存在通過匯率的攻擊而爆發(fā)債務危機的可能性。Obstfeld(1996)用一個簡單的博弈論模型對歐洲貨幣體系的危機和1994—1995年墨西哥債務危機進行了強有力的解釋。這一模型解釋了經濟基本面沒有惡化的情況下貨幣危機的發(fā)生機制。模型包含一個靠外匯儲備來實行盯住匯率的政府以及兩個持有本幣資產的投機者。假設資本市場完全開放,在外匯儲備很高的情況下,結果是盯住成功;在外匯儲備很低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投機者都可能攻破,占優(yōu)策略的結果是盯住匯率失敗;外匯儲備中等的時候,必須要兩個投機者選擇一起攻擊方能夠攻破,這就存在多重均衡的可能。我國目前天量的外匯儲備其收益也就在于此(當然資本市場未完全開放也是幣值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但總體而言,在資本市場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市場可能會和匯率管理當局形成一個反身性機制:一方面,市場對人民幣有升值的預期,市場升值的預期會加速匯率管理當局對資本的開放進程,資本開放的加速會推高人民幣升值的趨勢,這個反身性機制在發(fā)達國家中期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戰(zhàn)略下,顯得更加強勢。因此,從外債角度來融資成本仍然顯得比較低,這也是本報告認為目前的外債水平比較安全的原因之一。

任何債務問題的直接表現(xiàn)都是“借款”是否能在較低的資本價格區(qū)間取得和“還款付息”是否能在債務合約規(guī)定的時間內履行的問題。前文分析建立起了“信貸擴張導致經濟的增長強勁,進而使貿易總量增加,并使人民幣保持升值的趨勢”的一個簡單的模型,從上文構建的簡單的模型來看,通過發(fā)外債獲得的資金成本低,以上兩個條件也都能得到滿足。因此,總體而言,我國目前的外債水平處于安全的狀態(tài)。除非,上文分析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生逆轉。

(2)基于指標分析法的定量監(jiān)測。

上文對2012年的外債對國家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做了定性的監(jiān)測分析,為了體現(xiàn)分析的全面性和明確性,本報告將采用指標分析法對2012年的外債情況做定量的監(jiān)測分析。

在研究新興國家債務風險時,債務余額與GDP的比值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比如研究公共債務問題,公共債務與GDP的比值超過100%,就認為面臨很大的違約風險,即便是發(fā)達國家也是如此。對于外債問題而言,外債負債率也是一項重要指標。萊因哈特等(2010)對1970—2008年有違約史和無違約史的國家外債特征做了對比,發(fā)現(xiàn)外債負債率較高的國家發(fā)生違約的頻數(shù)大大增加。在研究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外債負債率情況、固定匯率、金融一體化、政府監(jiān)管的失位等因素都不足以解釋此次危機,經濟學家在尋找新的危機源頭時,提得最多的就是短期外債占總債務的比率。(注:也有一種說法是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率,對于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而言,這兩者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這一指標也常常用來解釋1994—1995年的墨西哥債務危機。)在本節(jié)的討論中,我們主要選取外債負債率和短期外債占外債中的比重兩個指標來做相關分析。

首先我們對這兩個指標的安全區(qū)間做一個標定。對于安全區(qū)間的標定,本報告主要沿用上一份報告的研究成果。(注:顧海兵,孫挺:《“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安全條件的預測》[J],載《南京社會科學》,2012(2):14~19頁。)具體來說:(1)對于負債率這一指標,外債負債率指標的國際警戒線是20%,也即上警限。若負債率指標過低,則反映我國目前的對外融資能力過差,同樣對國家經濟安全條件也會產生不利影響。本報告將負債率下警限劃為5%。(2)對于短期外債占外債的比重這一指標,從我國2012年短期外債的結構來看,短期外債中貿易融資的比重達到了72.41%,這種性質的短期外債風險程度相對較低,同時考慮到我國目前外匯儲備極多且整體對外負債較小,以及我國目前此比率較高而外債情況依然安全,本報告將短期外債占外債比重的上警限放寬至80%,同樣,考慮到外債期限結構的合理性,本報告將短期外債占外債比重的下警限劃為10%。(注:國內不同的研究人員對這一安全區(qū)間的劃分存在一定的不同。根據(jù)《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國債的警戒線是國債余額占GDP的比率為60%,按照此警戒線,墨西哥、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顯然沒有達到這一比率。而這個警戒線的設定是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而來的。考慮到新興市場國家本身的經濟屬性,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相關人員通過對1996—2003年6個國家的公私債務余額占GDP的比率、短期外債占總債務的比率的分析認為負債比率在30%時,負債情況較為嚴重,短期外債占總債務的比率超過20%時,情況嚴重。參見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流動脆弱性分析和預警體系課題組:《金融脆弱性分析——中國跨境資本流動監(jiān)測預警體系構建》。)本報告將以上安全區(qū)間匯總于表2—3。

5

其次,我們將根據(jù)2012年的外債負債率和短期外債占外債中的比率測算出安全得分。根據(jù)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2年外債負債率和短期外債占外債中的比重分別為8.9%和73.4%。下面以短期外債占總外債的比重為例,計算其安全得分。2012年的短期外債占總外債的比重為73.4%,其數(shù)值落在第三個區(qū)間,即45%~80%,即可確定外債負債率指標的邊界安全得分為60~100分。

我們將此比率的實際值設為a,將所求的實際值的安全得分設為x。通過如下公式得到百分比的安全得分:

6

我們將a=73.4%代入到式(2.1)中,解得x=67,即2012年我國短期外債占外債的比率的安全得分為67分。可以看出,短期外債占外債的比重對我國財政金融領域國家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的得分雖然及格,但得分偏低,需要給予一定程度的重視。同理,可算出外債負債率的安全得分為80分。故兩者總體而言都處于安全的水平,考慮到短期外債占外債的比重得分并不是很高,盡管短期外債中貿易融資占比達到了72.41%,而這部分外債風險相對較低,可以適當調高經濟安全條件的安全水平評估,但是這個較低的分數(shù)說明我們應該加大在該方面的監(jiān)管力度。同時,我們注意到我國的外債負債率指標的得分達到了80分的水平,因此從該指標來看,我國的外債風險敞口仍然處于安全可控的狀態(tài)。

2.3.3 2012年監(jiān)測部分小結

本報告在本章對2012年財政金融領域的外債部分對國家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做了全面的監(jiān)測。本報告分別通過建立定性分析的模型和利用定量分析中的指標分析法,對外債對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了相同結論:目前外債方面對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條件的影響仍然在安全的態(tài)勢上。但是定性分析得出的風險因素有國家經濟復蘇的乏力、國內公司的債務杠桿率的提高、投資結構扭曲以及全球經濟金融動蕩因素,這些因素對我國舉借外債的安全水平造成了影響。定量分析得出的風險主要有:安全得分都不是很高,特別是短期外債占外債的比重方面,考慮到這一指標是解釋東亞金融危機和墨西哥1994—1995年債務危機的關鍵指標,這方面值得我們重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城| 全椒县| 巴楚县| 炎陵县| 安新县| 六枝特区| 承德县| 呼伦贝尔市| 齐河县| 长治市| 香港 | 莒南县| 宜宾县| 北安市| 望江县| 莱芜市| 梅州市| 长武县| 前郭尔| 永年县| 合作市| 老河口市| 濉溪县| 阿拉善右旗| 滨海县| 平南县| 岐山县| 井陉县| 如皋市| 闸北区| 横峰县| 钟祥市| 吐鲁番市| 扎赉特旗| 安吉县| 海宁市| 永年县| 纳雍县| 南江县| 芦山县|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