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生活在別處
- 在海邊撿到你
- 于個個
- 1999字
- 2019-10-29 14:35:55
現在,在林申的工作優先級排序里面,沒有任何事情比跟個個共事更重要了,因為,剛剛從重創里面堅強站起來的個個,此時此刻最需要他的陪伴和支持。
這一次,林申不僅從BJ請來了付明學長和他的表妹一同加入個個的創業團隊,還分別給在烏鎮的裴老、姜老師,以及自己在湖南的爸媽都訂了機票,大家一起齊聚在福建小漁村的小學校里,蓋房子的蓋房子、教孩子的教孩子,白天各忙各的,晚上敘敘親情、友情、學長情、師生情,雖然地點是陌生,但是面前的人都是親近的,能夠相聚,總是難得。
這可是林申和個個雙方父母的第一次見面,不過,因為都是教師家庭,所以兩家人很談得來。兩位氣質脫俗且風華依然的媽媽,互相稱贊著對方皮膚保養得好、衣服有品位、身材好、發型做的好;兩位儒雅親和的爸爸,聊著新聞、科研和軍事,聊著旅行、運動和養生;兩位年輕人跟裴老和姜老師講述著這半年以來發生的事情,用寵溺的語氣給對方告狀,像三歲小孩子一樣互相打鬧、動手、追跑,把兩位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白天,個個爸爸教孩子們玩數學游戲,個個媽媽講英語故事,林爸爸講歷史地理,林媽媽帶大家做早操,裴老先生教孩子們朗誦詩歌,姜老師哼唱的歌曲孩子們都愛聽……
“這就是我想看到的樣子,城市里的人喜歡清靜,開心地來到這里。”個個看著林申、齊魯、付明、小表妹和海納說,“他們的到來,又給這里的孩子帶來了知識和來自外面世界的見聞。”
“這真是一個有溫度的故事。”付明學長很激動,“我之前都快要把理想給丟了,今天,你這個溫暖的故事讓我醒來了。于竹,我愿意跟你一起,把美好的理想照進現實。”
“謝謝你,學長。”個個微笑著,“謝謝你,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選擇跟我一起創業開荒。”
“于竹,我……”付明覺得愧對于個個的謝意,“我之前……”
“之后,于竹身邊有付明學長這樣的前輩提攜,得之,她幸。”林申打斷了付明的尷尬,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們都很高興。”
工地再次復工后,由于是二次搭建,工程的進度整體加快了不少。同時,齊魯學長針對建筑主體的搭建,結合第一次的實際操作狀況,跟個個和付明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議,三個專業的人在一起愉快討論的樣子,讓林申、海納和小表妹三個局外人羨慕不已!
天氣好的時候,個個和林申會帶著爸媽和裴老、姜老師一起去海邊走走,雖然,現在大家還不是一家人,但是,融洽的氛圍,早就勝似一家人。
“我一直喜歡女孩,林申小時候我都給他留娃娃頭,我就想有個女兒。”林媽媽跟個個媽說,“現在好了,我有于竹了。”
“我第一次看到林申的時候,是他給于竹的同學做婚禮主持人。他可帥了,比新郎都帥!”個個媽跟林媽媽講得眉飛色舞,“當時啊他倆就認識了,只是還沒告訴我,別人就開玩笑問我主持人小伙子怎么樣,我就說,人家小伙子才看不上于竹呢!誰知道,于竹的命這么好。”
個個和林申在兩位媽媽身后夸張地咳嗽著,這樣的談話簡直聽不下去,明明是一段坎坷多舛的感情經歷,現在居然被說得仿佛是一段順水推舟的天賜良緣。
林申拉著個個趕緊快走幾步離開媽媽們,發現兩位爸爸也是早就登上了漁船,準備搭乘漁民的交通工具,去近海巡游一圈兒。
個個和林申擔心裴老和姜老師走得遠太辛苦,攙扶著二老來到了樹屋休息。姜老師邀請個個給大家唱一首歌,林申跑回車里拿來吉他。
“你上次給姚天擇唱的那首歌太犀利了,都成網紅金曲了。”林申調侃著,“今天也唱一首怡情應景的給我們聽聽吧!”
“好啊,最近新學了一首,特別適合此時此刻‘生活在別處’的我們。”個個回答他,“請欣賞這首【山中客】。”
【山中客】花粥
你隨河流而來
路過我門前
衣衫浸滿鮮血
手握一柄長劍
我在山中久居
少遇見人煙
走獸飛禽不缺
不羨鴛鴦不羨仙
我未曾問你何時離
你不曾許我有歸期
彼時一別若幾千里
此生難再相逢并肩立
你隨河流而來
路過我門前
衣衫浸滿鮮血
手握一柄長劍
我在山中久居
少遇見人煙
走獸飛禽不缺
不羨鴛鴦不羨仙
我未曾問你何時離
你不曾許我有歸期
彼時一別若幾千里
此生難再相逢并肩立
我未曾問你何時離
你不曾許我有歸期
彼時一別若幾千里
此生難再相逢并肩立
此生難再相逢并肩立
唱歌的過程中,兩位媽媽也聞聲走了過來。林媽媽看著個個,微笑著,看得出來是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歡:“你們把于竹培養的多好啊,學習好、性格好、懂禮貌,歌也唱得這么好聽。”
“要是沒有我對她的壓制,她一定成長的更好。”個個媽擦著眼淚,“于竹在我的壓制下過了20年,她的天賦和個性都沒有被發現、被尊重。林申,就像是上天為了補償她、為她而來的守護者,可以說,林申的出現,解放了于竹的天性,這一年,于竹過得比前20年都要快樂。”
歌聲剛結束,林申就湊了上去,用他的大手輕輕地摸著個個的頭:“‘生活在別處’這個說法好,我想做一檔生活體驗式綜藝節目,一直沒想好名字,”林申眼前一亮,“我決定,這檔節目將來就叫它‘生活在別處’了!”
“此時此刻,我們一大家子人就是這種‘生活在別處’的狀態,這種體驗,如此真實,又如此不同。其實,有很多人都缺乏一種‘生活在別處’的體驗,這是一種遺憾。”裴老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