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秦滅六國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

秦王嬴政當政以后,發動了大規模的兼并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6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余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革,國力逐漸強盛。從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的100多年時間中,秦國國力逐漸強盛,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獎勵耕戰。按軍功的大小,授爵和賜給田宅。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士卒勇猛,車騎雄盛,遠非其他6國可比。秦國改變了勞師遠征的軍事策略,采用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蠶食鄰近國家并鞏固其占領地區。秦國相繼滅掉西周、東周(戰國時兩小國),攻占魏國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設置太原、上黨、三川三郡,領土包括今陜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

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六國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很不穩固。六國面對強秦的威脅,雖然屢次合縱抗秦,但在秦國連橫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失敗。他們時而“合眾弱以抗一強”,時而“恃一強以攻眾弱”,無法形成穩固統一的抗秦力量,給秦國以各個擊破的可乘之機。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出這種趨勢,如子順(孔謙,字子順,孔子八代孫)就曾經說過:“當今崤山以東的六國衰弱不振,韓、趙、魏三國向秦國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滅,燕、齊、楚也向秦國屈服,照此看來,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國的了。”

嬴政掌權后,采納了李斯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先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后各個擊破,統一全國。就這樣,一場統一戰爭開始了。

公元前236年,秦王嬴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一時無力滅掉趙國。于是秦國轉攻韓國,公元前231年,攻下韓國南陽,次年,秦派內史滕率軍北上,攻占韓國都城陽翟(在今河南禹州),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公元前229年,秦再次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東南部)出井陘(在今河北井陘),楊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趙國派大將李牧迎戰,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后來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撤換李牧,由于臨陣易將,趙軍士氣受挫,失去了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趙國發起總攻,秦軍很快攻占了邯鄲,俘虜趙王遷,其殘部敗逃,趙國滅亡。

秦國在攻趙的同時,兵臨燕境。燕國無力抵抗,太子丹企圖以刺殺秦王的辦法挽回敗局。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荊軻以進獻燕國地圖為名,謀刺秦王嬴政,結果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今河北西部)大敗燕軍。次年十月,王翦攻陷燕國國都薊(在今北京西南),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到遼東(今遼寧遼陽),茍延殘喘,燕國名存實亡。

秦國滅掉韓趙、重創燕國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為秦所有,只有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率軍出關中,東進攻魏,迅速包圍魏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西北)。秦軍引黃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問諸將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將王翦認為楚國地廣兵強,必須有60萬軍隊才能伐楚,而李信則說只用20萬軍隊就能攻下楚國。秦王認為王翦因年老怯戰,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派李信和蒙恬率軍20萬攻打楚國。公元前225年秦軍南下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開始進軍順利,在平輿(今河南汝南東南)和寢丘(今河南沈丘東南)擊敗楚軍,進兵到城父(在今安徽亳州東南)。項燕率軍反擊,在城父大敗秦軍,李信敗逃回國。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親自向王翦賠禮,命他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雙方在陳(今河南東部一帶)相遇,王翦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與交戰,項燕只好率兵東歸。王翦乘楚軍退兵之機,揮師追擊,在蘄(在今湖北蘄春一帶)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次年,秦軍乘勝進兵,俘虜楚王負芻,攻占楚國國都郢(在今安徽壽縣西南),楚國滅亡。

五國滅亡后,只剩下東方的齊國和燕趙殘余勢力。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殲滅了遼東燕軍,俘虜燕王喜,回師途中又在代(今河北蔚縣)俘獲趙國余部代王嘉,然后由燕地乘虛直逼齊國。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準備抵抗。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西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東北)。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于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同時,秦王嬴政在位時期,國力強大,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于進攻態勢。相反,六國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在戰爭中消極防御,被動挨打,以致一個個被秦國所滅。

歷史研究室

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

figure_0052_0023

儒家

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在今山東曲阜東南)人,被后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就是“克己復禮”。

到了戰國中期,孟子成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受業于孔子的嫡孫子思的門人,有“亞圣”之稱。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figure_0052_0024

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墨子的觀點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他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墨子主張“兼愛”,即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平等地去愛所有的人;主張“非攻”,即譴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代表墨子思想的有《墨子》一書,由他的弟子編撰而成。

figure_0052_0025

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反映他思想的書是《老子》。老子認為“道”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天命”的絕對權威。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是與《道德經》齊名的道家經典。莊子講究一切遵循自然,不可強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文山县| 财经| 孝昌县| 托克逊县| 古丈县| 晋州市| 泗阳县| 乐业县| 昌都县| 昌江| 丘北县| 成都市| 保靖县| 明星| 共和县| 连州市| 新密市| 朝阳市| 广州市| 大化| 民和| 张北县| 汝南县| 任丘市| 锡林郭勒盟| 同德县| 西充县| 日喀则市| 金湖县| 乌兰县| 阳新县| 项城市| 普宁市| 攀枝花市| 进贤县| 衢州市| 长丰县| 中卫市| 林州市|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