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暴動
西周傳到周厲王手上時已經衰落了,周厲王的父親周夷王為人軟弱,被人當作話柄,連王位都被人搶走過一段時間。周厲王吸取了父親的教訓,決心不能再軟弱下去。
不過周厲王改得太厲害,他不但不軟弱,反而很殘暴。他是個很貪財的人,當時有個叫榮夷公的大臣很會理財,但為人不太好,周厲王卻很喜歡他。大夫芮良夫感嘆道:“王室快要衰落了嗎?榮夷公這個人喜歡財物但不知道大難將至。財物是萬物所生,天地所載,而一心想一個人擁有,那就有很多害處了。天地萬物都要取的東西怎么可以一個人擁有呢?惹怒了太多人,又不防備大難,用這種東西來輔佐大王,能保持長久嗎?匹夫貪心還說他是盜賊,大王這樣去做會失去民心的。如果任用榮夷公的話,周必然會敗落的。”周厲王哪里聽得進這些話?照樣重用了榮夷公。
當時周朝的平民分兩種人,居住在郊外的稱為野人,住在城里的是國人。國人是周朝統治的基礎,歷代周王對他們都很好,不敢隨便得罪他們。但周厲王的暴虐讓國人叫苦連天,召公虎進諫道:“百姓們都快活不下去了。”
周厲王大怒,找了個衛國的巫師,讓他去監視那些誹謗朝廷的人。那個巫師吹牛說自己能聽到別人的誹謗,找了一批流氓到處敲詐勒索,如果誰得罪了他們,就會誣告他誹謗朝廷,抓起來殺掉,很快民間就沒什么人敢說話了。

幾年后,周厲王這個政策越來越嚴厲,國人都不敢說話了,走在路上碰見熟人也只敢交流一下眼神。周厲王很高興,對召公虎說:“怎么樣,我制止誹謗夠厲害吧?現在沒人敢說我壞話了。”召公虎說:“這就錯大了!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洪水危害還大。洪水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崩潰,淹死很多人,老百姓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治水要用疏導的方法,治人也是一樣。一定要讓他們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樣才有地方發泄。如果把嘴堵上,他們沒處發泄,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麻煩了。”周厲王聽不進不同意見,從此再也沒有人敢說話了。
3年后,國人們再也忍不住內心的憤怒了,他們舉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暴動,向王宮發動了進攻,要殺周厲王。周厲王見勢頭不對,逃走了。
國人們好不容易攻進了王宮,到處找也找不到周厲王,憤怒的情緒無處發泄,正在這個時候,有人說周厲王的太子姬靜躲到召公虎家里了。大家覺得殺不了周厲王,殺他兒子也行,于是氣勢洶洶地去找召公虎。國人們對召公虎說:“我們知道你是賢臣,不會找你麻煩。但是太子在你家,我們是不會放過他的。最好快點把太子交出來,不要逼我們動手!”
召公虎見事態緊急,正急得團團轉,突然想起自己的兒子和太子年齡相仿,左思右想,忍痛決定犧牲自己的兒子。他說:“當初我多次勸諫大王,但大王都沒有聽我的,導致了這場災難。今天如果把太子交出去的話,大王會認為我是因為私仇而遷怒于太子。服侍國君之人,遇到危險不應該有仇怨,有怨恨也不該生氣,更何況侍奉的是大王!”他讓兒子穿上太子的衣服,把他趕出了門。國人不認識太子,看到這個穿著華貴的少年,就以為他是太子,群情激憤,竟然把他活活打死了。而真正的太子卻活了下來,一直冒充召公虎的兒子等待風聲過去。
國人出了一口惡氣后就回去了。召公虎等事情平息下來后和大臣們商量迎接周厲王的事。他們認為周厲王已經犯了眾怒,如果他回來的話國人很可能再次暴動,所以干脆讓周厲王就在外地,不要回來。國內的事情交給召公虎和周公去辦,由他們倆擔任相國處理政事。可憐的周厲王只能在外地躲著,一直過了14年的痛苦日子才去世。他死后,召公虎等人覺得事情已經過去,就把一直躲著的太子請出來,立之為王,這就是周宣王。召公虎和周公兩人輔佐周宣王治理國家,恢復了西周的國力和威望。周宣王成為西周的中興之主。
·周禮·
周代的社會道德規范統稱為“禮”,在舉行禮儀活動時,常常歌舞相伴。相傳西周的禮樂是由周公制定的。周公對以前的禮樂進行了加工和改造,就成為“周禮”。周禮分為五禮:吉禮,用于各種祭祀活動;兇禮,用于喪葬和哀吊各種災禍;賓禮,用于諸侯朝見天子;軍禮,用于軍事和相關的領域;嘉禮,用于各種吉慶的活動,包括飲食、婚冠、宴享、賀慶等。在《儀禮》中記載的具體的禮儀,則有士冠禮、士婚禮、鄉飲酒禮、燕禮、聘禮、士喪禮等,名目極為繁細。周代的禮樂主要通行于士和士以上的貴族階層,天子用以約束貴族的行為,明確他們之間的尊卑關系。對于下層人民而言,則以刑罰治之,禮樂是不適用的,所以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