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正直真誠
- 美德智慧故事
- 晨玥主編
- 3182字
- 2019-08-30 10:49:14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很會寫文章。但當時東晉政府很腐敗,一群權貴濫用職權,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陶淵明的才華根本沒法施展;再加上他這個人十分正直,不會溜須拍馬,權貴們都不喜歡他。
陶淵明曾經在彭澤做過縣令。彭澤是個小地方,所以陶淵明每個月的俸祿只有五斗米。生活雖然很苦,但他并不在乎,一心想為老百姓多做點好事。
在他剛剛上任兩個月的時候,有一天縣里的小官跑來報告:“太守派的督郵(一種官名)來我們這兒巡察了,您趕快換上官服去迎接吧。”
陶淵明正直豪爽,最恨拍馬屁的那一套,很不耐煩地說:“巡察就巡察,干什么還要迎接?”
小官連忙向他解釋:“大人您不知道,這位督郵老爺是專門檢查各縣官員們的過失的。他是個大富翁,又是太守的親信,可得罪不得。這個人最喜歡講排場,如果接待得稍微有一點兒不周到,他就不高興。您剛到我們這兒來,不好好兒招待他,恐怕對您沒有什么好處!”
陶淵明聽了非常生氣,他氣憤地說:“我最討厭這種講排場的人,管他是什么督郵不督郵,我不能為了區區五斗米就低聲下氣地向他彎腰低頭,失去人格!”說完,他當天就交出了知縣的官印,摘下烏紗帽,把行李收拾收拾就直接回家去了。他還特意寫了一篇《歸去來辭》,表達他離開烏七八糟的官場過田園生活的快樂心情。
閱讀心得
陶淵明正直守法,寧可丟官也不為五斗米失去人格,他的高風亮節令我們深深敬佩。
董宣寧死不認罪
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兄弟做皇帝,驕橫非凡,無視法令。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但是,當時也出了一些執法嚴明、敢于跟皇帝貴戚、豪強地主作斗爭的官吏,他們甚至寧可丟掉自己的烏紗帽和性命,也要維護法律的尊嚴。外號叫作“強項令”的洛陽令董宣就是其中的一個。
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兇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那個兇手出來。一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兇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觸犯了她的尊嚴,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董宣可沒有被嚇倒,他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顧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把他處決了。湖陽公主氣得趕到宮里,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漢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讓公主消氣。董宣說:“先別打我,讓我說完了話,我情愿死。”漢光武帝怒氣沖沖地問:“你還有什么話可說的?”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用不著打,我自殺就是了。”說罷,他仰起頭就向柱子撞去。
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經撞得血流滿面了。漢光武帝知道董宣說得有理,也覺得不該責打他。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給公主磕個頭賠個禮。
董宣寧愿把自己的頭砍下來,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就是不低頭。內侍知道漢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個臺階下,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漢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漢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氣憤,對漢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還收留過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來搜查。現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對付不了小小的洛陽令?”漢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的時候那樣干了。”漢光武帝不但沒治董宣的罪,還賞給了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
董宣回到官府,把這筆錢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員。以后,董宣繼續打擊不法的豪門貴族,洛陽的土豪聽到他的名字都嚇得發抖。人們都稱他是“臥虎令”。
閱讀心得
董宣不畏強權,不顧個人生死,執法嚴明,忠貞為國,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孫武練兵
孫武本姓田,是齊國貴族。他的祖父田書很有軍事指揮才能,曾被封了一塊領地,獲賜孫姓。父親孫馮,做過齊國的卿相。
孫氏家族后因無法忍受齊國內部激烈的權力紛爭,去了吳國。從青年時代起,孫武就多次參加諸侯間的征戰,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在吳國,孫武一邊耕田,一邊寫了《孫子兵法》這部兵書。
當時,吳王闔閭剛奪得王位,一心想擴充軍備,建立霸業,急需能統兵征戰的大將之才。大臣伍子胥推薦了孫武。吳王看完孫武的兵書后,立即召見孫武。見了孫武,吳王故意刁難他說:
“我很佩服先生的學問,不知先生能不能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來?”
“當然能!”孫武自信地回答說。
吳王不信,就從后宮叫來108個宮女,要孫武把她們訓練成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孫武將宮女分成兩隊,挑選了兩名最受吳王寵愛的宮女做隊長。然后把操練的內容和方法詳細地說了一遍,接著宣布了軍隊的紀律,最后他問:
“你們都記住了嗎?”
“記住了!”宮女們回答說。
于是孫武向她們發出了操練的命令,可宮女們聽了后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來。原來她們并沒有把孫武的話當回事,一句也沒記住。孫武又把剛才的話重復了幾遍,然后第二次發號施令。這回宮女們又笑了,兩個隊長笑得更是東倒西歪。
孫武不再多說什么,命令左右把兩個隊長拉下去斬首。吳王大驚,忙派人替兩個隊長說情,可孫武還是把她們斬了,另選了兩名宮女做隊長。這樣一來,宮女們知道軍令是怎么回事了,在接下來的訓練中不敢再有絲毫的馬虎。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站起,都符合規定要求,整齊得如同畫的直線一般,而且無人敢出聲喧嘩。孫武這才派人報告吳王說:
“隊伍已經訓練整齊,大王可以下臺近前觀看,您愿意怎么調動就怎么調動,即使赴湯蹈火也是可以的。”
吳王闔閭正為孫武殺了兩個他寵愛的宮女滿肚子不高興,悻悻地說:“將軍讓她們回去休息吧,我不想到臺下觀看。”孫武聽后便一針見血地說:
“您只不過喜歡空談兵法,根本不可能真正實行。”
可吳王闔閭還是不愿意下臺觀看孫武訓練的女兵隊伍。
過了兩天,吳王的氣消了一些,在伍子胥的開導下,吳王檢閱了這支特殊的隊伍,宮女們果真是個個能征善戰。吳王十分佩服孫武的才干,請他做了將軍,負責練兵伐楚。
閱讀心得
孫武帶兵,軍令嚴明,最終把宮女們訓練成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我們在學習中也要有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
魏徵直言進諫
唐朝建立之初,唐太宗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治理國政。古時候,把統治者聽取不同意見、判斷是非,然后采納正確的意見,叫作“納諫”。唐太宗很注重納諫。有一次,他問大臣魏徵,君王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非常贊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個大臣建議,男子不滿十八歲,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唐太宗同意了。魏徵知道后說:“陛下的詔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征召十八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十八歲的男子也得應征,這能算講信用嗎?”唐太宗吃驚地問:“我什么時候不講信用?”魏徵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曾經下詔:拖欠官府東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們照樣催收,這是不是說話不算數?陛下一向說要以誠信待人,為什么征兵的時候懷疑百姓作假?無緣無故懷疑人,這能算講信用嗎?”魏徵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于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詔書,免征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魏徵一生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條,很多都被唐太宗采納了。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墓碑的碑文。以后他時常懷念魏徵,說:“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徵去世的第三年,唐太宗遠征高麗,勞民傷財,損失慘重。回來的時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徵,十分感嘆地說:“假如魏徵在世,他一定不會讓我有這番舉動的!”
閱讀心得
魏徵不計較個人得失,敢于直言,他的這種精神應該為我們每個人所學習。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個正直無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