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二皮部:抵御外邪的森林

十二經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循行分布范圍,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被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皮部”。故《素問·皮部論》中說:“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考,諸經皆然。”同時,皮部不僅是經脈的分區,也是別絡的分區,它同別絡,特別是浮絡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素問·皮部論》又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皮部作為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區,與經脈和絡脈的不同之處在于:經脈呈線狀分布;絡脈呈網狀分布;而皮部則著重于面的劃分。其分布之范圍大致上屬于該經絡循行的部位,且比經絡更為廣泛。皮部在體表的分布如下:

手太陰肺經皮部:循手太陰肺經分布于足部、下肢、腹部。

手厥陰心包經皮部:循手厥陰心包經分布于手部、上肢。

手少陰心經皮部:循手少陰心經分布于手部、上肢。

手陽明大腸經皮部:循手陽明大腸經分布于手部、上肢、頸部、足部。

手少陽三焦經皮部:循手少陽三焦經分布于手部、上肢、肩部、頸部。

手太陽小腸經皮部:循手太陽小腸經分布于手部、上肢、肩部。

足陽明胃經皮部:循足陽明胃經分布于足部、胸腹部、頸部、面部。

足少陽膽經皮部:循足少陽膽經分布于足部、下肢、頸部、頭部。

足太陽膀胱經皮部:循足太陽膀胱經分布于足部、下肢、腰背部、頭部。

足太陰脾經皮部:循足太陰脾經分布于胸腹部、股部、足部。

足厥陰肝經皮部:循足厥陰肝經分布于足部、胸腹部。

六經皮部名稱對應表

figure_0036_0014

足少陰腎經皮部:循足少陰腎經分布于足部、下肢、腹部。

皮部位居人體最外層,是機體的衛外屏障,當外邪侵犯時,皮部就像森林抵御風沙一樣,發揮其保衛機體、抗御外邪的功能。當機體衛外功能失常時,病邪可通過皮部深入絡脈、經脈以至臟腑。正如《素問·皮部論》所說:“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入經脈,經脈滿則入合于臟腑也。”反之,當機體內臟有病時,亦可通過經脈、絡脈而反映于皮部,根據皮部的病理反應而推斷臟腑病癥,所以皮部又有反映病候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皮部理論來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達到治病效果。比如,外感疾病多為六淫邪氣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則由表入里,同樣里證也可出表。根據皮部理論,邪在表當發汗,以防病邪沿經絡傳變入里,發展為里證。若邪已入里,則亦可由里達表,使其通過皮部而解。在臨床上,常見的某些皮膚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內治,即是皮部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中醫針灸臨床常用的皮膚針(七星針、梅花針)、皮內針、穴位貼藥治療等均是通過皮部與經脈絡脈乃至臟腑氣血的溝通和內在聯系而發揮作用的。

figure_0037_0015
◎皮膚病在臨床治療中,除用藥物貼敷等方法,還可以采用針灸、按摩來進行治療。

由于手三陰三陽皮部與絡脈在上肢,足三陰三陽皮部與絡脈在下肢,而在臨床實踐中進行望色及切膚時,上下同名經絡皮部是相通的,故稱作“上下同法”,所以十二皮部歸為六經皮部,并專門加以命名。《素問·皮部論》云:“陰陽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陰之絡也。”其他經皮部皆以此論述。少陽經皮部名樞持;陽明經皮部名害蜚;太陽經皮部名關樞;厥陰經皮部名害肩;太陰經皮部名關蟄;少陰經皮部名樞儒。此六經皮部名稱和理論與經絡根結終始理論相關,從而形成關、闔、樞理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育儿| 婺源县| 平陆县| 余干县| 盘锦市| 清徐县| 中西区| 兴业县| 邵武市| 桦川县| 上高县| 无锡市| 浦县| 汝南县| 荔波县| 马关县| 香格里拉县| 郯城县| 旺苍县| 墨脱县| 朝阳市| 东台市| 万盛区| 柘荣县| 康平县| 浦北县| 仁化县| 木兰县| 华坪县| 武川县| 广宁县| 松原市| 英山县| 称多县| 德保县| 龙游县| 沧州市| 进贤县| 突泉县| 河北区|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