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1119字
- 2020-07-07 15:43:56
十二正經:流動在身體中的河流
人體的十二經脈又被稱為“十二正經”,可以說是經絡的主干線,它就像人體中的河流,連接著五臟六腑,并滋養關全身。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并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條經脈分別歸于一個臟或一個腑。故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經、陰或陽經、臟或腑經,如手太陰肺經。一般來說,手經行于上肢,足經行于下肢;陰經行于四肢內側而屬臟,陽經行于四肢外側而屬腑。下面,我們就從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開始,對它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的了解。
1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頭面分布: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后頭部;少陽經行于頭側部。
軀干分布: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足三陽經的足陽明經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陽經行于后背、足少陽經行于身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則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向外為足少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厥陰經。
四肢分布:四肢內側為陰,外側為陽,各分三陰三陽。上肢內側面前緣及大指橈側端,為手太陰,內側面中間及中指端,為手厥陰;內側面后緣及小指橈側端,為手少陰。次指橈側端至上肢外側前緣,為手陽明;無名指側端至上肢外側面中間,為手少陽,小指尺側端至上肢外側后緣,為手太陽。下肢外側前緣及次趾外側端,為足陽明;外側中間及第四趾外側端為足少陽,外側后緣及小趾外側端,為足太陽。大趾內側端及下肢內側中間轉至前緣,為足大陰;大趾外側端及下肢內側前緣轉至中間,為足厥陰;小趾下經足心至下肢內側后緣,為足少陰。
2 十二經脈的表里屬絡關系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臟腑陰陽表里屬絡關系,即手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手足少陽與厥陰為表里、手足陽明與太陰為表里。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并分別循行于四肢內外兩個側面的相對位置。相為表里的經脈分別絡屬于相為表里的臟腑,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而絡肺;足少陰屬腎絡膀胱,足太陽屬膀胱絡腎等。
3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陰陽相貫,首尾相接,逐經相傳,到肝經為止,從而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無休的流注系統。將氣血周流全身,起到濡養的作用。其次序是手太陰肺經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陽明大腸經,并依次為:經鼻翼旁流注于足陽明胃經,經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陰脾經,經心中流注于手少陰心經,經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陽小腸經,經目內眥流注于足太陽膀胱經,經足小趾端流注于足少陰腎經,經胸中流注于手厥陰心包經,經無名指端流注于手少陽三焦經,經目外眥流注于足少陽膽經,經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陰肝經,經肺中則流注于手太陰肺經,完成一個循環。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