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遷徙
遷徙是多數鳥類隨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棲居區域的習性。在鳥類中,可以根據有無這一習性將其劃分為候鳥和留鳥兩大類。哺乳類中的蝙蝠、馴鹿以及昆蟲中的蝗蟲、某些蝶類也有遷徙的習性。魚類、鯨、海豚、鰭足類以及甲殼類動物的洄游也是一種遷徙。
春去秋來,夏至冬盡,許多鳥兒會隨著季節的更替而有規律地往返旅行。鶴類都是候鳥,每年春天都會飛到北方地區繁殖,秋天再返回南方地區越冬。如黑頸鶴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扎陵湖等地區,秋天一到,耐不住青藏高原嚴寒的黑頸鶴便會結伴遷往云貴高原。它們排列的隊伍整齊而有序,在空中發出嘹亮的“咯、咯、咯”的鳴叫聲,就像行軍時喊出的口號,在幾千米外都能聽到。

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一些哺乳類動物秋季也要進行長途遷徙,如非洲的角馬、羚羊和斑馬,歐洲的旅鼠等,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是馴鹿了。
馴鹿肩高0.7—1.4米,重達300千克。它身體粗壯,側蹄較大,毛色灰白且接近白色,多為淺灰,腹部顏色較淺。與其他鹿類相比,馴鹿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不管是雄鹿還是雌鹿,都長著一對美麗多姿的角。
野生馴鹿過著群居的生活,有遷徙的習性。如果一個地方的牧草吃得差不多了,它們就會更換地方。到了冬天,成千上萬頭馴鹿匯集成巨大的鹿群,由北向南遷徙。在遷徙的途中,馴鹿還要在10—11月進行交配。雄鹿經過激烈的競爭與雌鹿交配,然后雄鹿匯合成幾股繼續南遷。而懷孕的雌鹿和幼鹿便會留在南遷的途中。第二年春天,馴鹿往北方回遷。雌鹿們在一只經驗豐富的母鹿的帶領下,在它們熟悉的地方生兒育女,撫養幼鹿。
冠海豹的繁殖期在每年3月底—4月初。雌性冠海豹棲息于大塊的浮冰中央,準備生產。幼冠海豹在出生時已經發育得較為成熟,因而其哺乳期很短,只有4天。哺乳期一結束,母冠海豹又會很快發情,與雄冠海豹交配。雌雄冠海豹便遠離幼冠海豹開始長距離的遷徙活動。它們先漂移到浩瀚的大海中獵食,以重新貯存脂肪,而后聚集在一塊浮冰上,開始一年一次的季節性脫毛。
地球上共有1.4萬多種的蝴蝶,其中約有200多種能像候鳥那樣隨季節的變化而長距離地遷徙,而且常常是跨海越洲地遷飛。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彩蝶王、斑蝶、粉蝶、蛺蝶了。
彩蝶王產于美洲,體形美麗,儀態萬千,號稱百蝶之首。每年春天,彩蝶王便成群結隊地從墨西哥飛往加拿大;秋天的時候,它們又從加拿大飛回墨西哥馬德雷山脈的陡峭山谷中繁殖后代。在幾千千米的長途遷飛中,彩蝶王是很守紀律的。途中雄蝶總是以護衛和導游者的身份在雌蝶周圍組成一道屏障,保護雌蝶的安全。成千上萬只彩蝶王在空中飛舞,極為美麗壯觀。
非洲的粉蝶也能進行遠距離遷徙。每年春天,它們成群結隊地飛向北方。在4月的時候,它們能飛到地中海和阿爾卑斯山一帶;到了五六月份的時候,它們已經出現在西歐上空了。有的粉蝶甚至能飛到遙遠的冰島,或者更遠的寒冷的北極圈。它們的飛行速度,逆風時是每秒2—4米,順風時可達每秒10米,速度已經算是很快的了。
洄游是魚類按季節形成的每年都進行的定期、定向的集體遷移現象。魚類不辭千辛萬苦地進行洄游是有原因的,人們就根據洄游的不同原因將其分成三大類:生殖洄游、越冬洄游和索餌洄游。
生殖洄游是魚類出于生殖的需要而進行的洄游。每年一到繁殖期,它們就必須回到特定的環境里去產卵繁殖。盛產于太平洋、大西洋沿海的大馬哈魚便是為了繁殖而進行一年一度的洄游。
大馬哈魚學名叫鮭魚,我國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盛產大馬哈魚,其中黑龍江有“大馬哈魚之鄉”的美稱。大馬哈魚長得很美麗,身體長而側扁,形似紡錘,大眼睛,大嘴巴,吻端突出,形似鳥喙,藍灰色的外衣上點綴著許多紫紅色的斑點。它出生于河里,在海里長大,最后回到江河里產卵。
大馬哈魚“記憶力”很強,善于逆水游泳,在路途上如果碰上急流或瀑布,能夠奮力一躍,最高能跳過4米,越過障礙,繼續前行。進入江水后,大馬哈魚就不吃不喝了。產卵前,雌、雄大馬哈魚會在河底有細沙或礫石的地方,快活地游來游去,用腹部和尾鰭清除河底的淤泥和雜草,建筑一個卵圓形的產卵床。魚“媽媽”就伏在里面產卵。它一生只產一次卵,一次能產下幾千顆到1萬多顆的紅色透明的、黃豆大的魚卵。雌魚產完卵后,雄魚就過來射出水狀的精液。最后雌魚會將細沙或礫石蓋在魚卵上,讓它們自行孵化。此時,經過長途跋涉的“雙親”仍然不吃不喝地守護著魚卵,直至死亡。
3個多月后,小魚兒孵化出來了,稍稍長大后,小魚便于轉年春天順流而下,又游向大海。但是它們不會忘記故鄉,4年之后便會歷經千難萬險,和它們的父母一樣,回故鄉繁殖后代。
越冬洄游主要是魚類受季節的影響而進行的洄游。當寒冷的冬季到來時,一些對水溫變化比較敏感的魚,因受不了水溫變冷,便從淺海游向深海,到較為溫暖的水域中生活。第二年開春轉暖的時候,它們再返回淺海。
還有一種是為了食物而進行的洄游,叫作索餌洄游。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帶魚的洄游。帶魚的體形扁平,尾巴細長,像鞭子一樣,體表呈銀白色,頭窄嘴大,上下頜長有尖銳的鉤狀的牙齒,樣子很兇猛。每年立冬前后,生活于黃海、南海的帶魚群會一起向近海游來,最后在舟山附近勝利“會師”,這樣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東海冬季大漁汛。它們為了索餌,時游時停,迂回曲折地前進,一批又一批地接踵而來,時間可以持續近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