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有五個感官:眼、耳、鼻、舌、皮膚,通過這五個感官,我們可以獲得外界信息。我們一生當中對所有事物的認知都是通過這五個感官獲得的。我們的感官持續不斷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根據不同感官所受到的刺激,我們可以把感覺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其中觸覺可以分為外在的身體能夠感知的感覺和內在的內心深處的感覺。
視覺信息的獲得通常是由物體所發出的光線刺激視網膜上細胞而獲得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感受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等等。視覺是所有的感覺中獲得信息量最大的,在我們所獲得的信息中,有大概80%是來自視覺的。但是,我們的視覺往往也是最不可靠的,比如視錯覺等現象就說明這一點。
聽覺給視覺所看到的五彩繽紛的世界配上了聲音,這樣我們眼前的世界就變得更加生動了。俗話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說明我們耳朵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它可以不受方向的限制,同時捕捉來自八方的信息。但是,和視覺一樣,我們的聽覺有時候也會出錯。
觸覺是通過皮膚來實現的,這種感覺不像視覺和聽覺那樣會騙人,它是很可靠的。在我們的身體各部位中,指尖的觸覺是最為敏感的。
人類的嗅覺功能是通過空氣中的粒子刺激我們鼻內的嗅覺細胞來實現的。嗅覺通常會伴隨著內心的情感體驗,例如,當我們聞到玫瑰花的芳香時,我們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心曠神怡;當聞到臭水溝的味道時,我們往往會掩鼻而過,免不了會抱怨幾聲。
舌頭上的味蕾是專門負責味覺的,我們常說的酸甜苦辣咸說的就是味覺。人類的舌頭是感受味覺的唯一器官,通常情況下舌尖對甜味比較敏感,舌的兩側對酸味敏感,舌根對苦、辣味比較敏感。
我們通過五種感覺來感知客觀事物,并通過這五種感覺來表象,因此這五種感覺被稱為“表象系統”,也稱為“感元”。我們可以通過五種感元精確地描述身體和內心的感覺。比如,當我們觀察一朵花的時候,首先感覺到花的形狀和顏色,然后注意到花瓣的質感,接著湊過去聞聞花的芬芳。這朵花的信息就通過我們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進入我們的大腦。
感元還可以用來描述思考過程的進展,比如當你想念一個你喜歡的人時,他(她)的樣貌就會浮現在你的腦海中。如果有人問你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你就開始搜索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你最喜歡的動物形象,以及它帶給你的感覺就會浮現出來。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純粹的感覺是不存在的,感覺信息一經感覺器官傳達到大腦,知覺便隨之產生。這說明感知覺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們共同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加工,使得它們成為我們能夠識別的、有意義的信息。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圓圓的、紅色的物體,同時又能聞到它香甜的味道,讓人忍不住想吃,這些來自感覺器官的信息為我們提供了形狀、顏色、味道等特性,然后將這些信息傳入大腦之后,我們認出了“這是一個蘋果”。在這里把感覺通道所傳遞的信息轉化為有意義的、可命名的經驗過程就是知覺。
即使是一個簡單的事物,也會傳達很多信息,所以,我們在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必須對信息進行篩選,否則就會被大量信息淹沒。我們對信息的控制就像經過一系列的過濾器,只選擇接受事物的一小部分信息,最終保留下來的信息形成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
◇同一物體的不同感覺◇
對于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感覺,但是,人們對同一物體的感覺也會出現不同,比如:

同等溫度的冰水,吃完雪糕后再喝冰水會感到冰水是溫熱的。
而喝完熱茶之后再喝冰水會感到冰水特別涼。
這就是因為冰水與雪糕和熱茶對比時,溫度給人的感覺會不同,給人造成一定程度的錯覺。
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感覺和看法有所不同,因為我們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信息。信息過濾器對我們的一生有重要影響,我們的任何感覺和看法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鏡,沒有人能夠完全客觀地反映外在的世界。兩個人可以經歷完全相同的事件,卻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比如,兩個人同時登臺表演,其中一個人感到風光無比,另一個人卻感到驚恐不安。
知覺就是個體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對來自感覺通道的信息進行有意義的加工和解釋。在上述例子中,一個人在以前已經見過蘋果長得是什么樣子,并且吃過蘋果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所以再次看到蘋果時,個體根據以往的經驗立刻判斷出這是一個蘋果。這就是感覺和知覺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類學家特恩布爾曾調查過居住在剛果枝葉茂密熱帶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的生活方式,他描述了這樣一個例子:居住在這里的俾格米人有些從來沒有離開過森林,沒有見過開闊的視野。當特恩布爾帶著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離開他所居住的大森林來到一片高原時,他看見遠處的一群水牛時驚奇地問:“那些是什么蟲子?”當告訴他是水牛時,他哈哈大笑,說不要說傻話。盡管他不相信,但還是仔細凝視著,說:“這是些什么水牛會這樣小。”當越走越近時,這些“蟲子”變得越來越大,他感到困惑不解,說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說明了以往的經驗在我們感知覺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