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校生素質教育與管理
- 周世平
- 2044字
- 2019-11-04 11:18:48
前言
foreword
中職生中90%來自于應屆初中畢業生,這些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經過對新入學不久的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在學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六類問題,這就是行為習慣問題、學習方法問題、道德表現問題、意志品質問題、思維品質問題、心理品質問題。每個問題的具體表現都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行為習慣問題具體表現為課前不預習、聽課不做筆記、不會抓重點、作業拖拉、字跡潦草、錯題不改、考試以后不總結,不遵守作息時間、不懂禮儀禮貌、說話粗俗、不排隊、物品隨意放置、隨地亂扔垃圾、吸煙、酗酒、打架、男女交往過度、玩手機成癮等。
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管理和家庭成員的行為習慣對學生影響巨大。中職學生的家庭有這樣幾類典型情況:一是父母和親人文化水平較低,對學生的教育方法欠缺;二是父母或其他親人中有不良行為習慣;三是單親家庭;四是父母外出務工,其他親人照看不周;五是經濟困難家庭。
(2)學校教育的原因。普通中小學基本上是以升學為導向,以此為基礎的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就出現一些偏頗。一是片面追求升學率,二是習慣培養被忽視,三是知識傳授代替道德培養,四是重視理論學習,輕視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社會影響的原因。間接的影響來自于宣傳媒體的傳播,直接的影響則來自于學校周邊及住所周邊,學生所接觸的、親眼見到的人和事物等。
中職學生是不是一無是處呢?不是的,他們也有不少優勢,例如“三強”:
(1)耐挫力強。由于承受了許多批評,承受了許多失敗,承受了許多壓力,所以心理變得非常堅強。
(2)交往能力強。在老師、家長那里得不到的溫暖,就設法從同伴那里獲得,所以經常發現他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說說笑笑,非常開心。一些事情特別是一些“小秘密”不愿告訴家長,卻不吝嗇告訴同伴。發生什么矛盾,往往和同伴商量解決。久而久之,交往能力就增強了。
(3)行動愿望強。對于新事物的認識,不習慣于思考成熟之后再行動,而是愿意先親自看一看、動手摸一摸、甚至嘗一嘗,通過一些直觀的感覺來加深認識和理解。
有的教育專家把中職學生稱為“潛能生”,不無道理。這些中職學生不是因為智力有多差,而是培養和開發得不夠。雖然智商與遺傳關系較大,而情商更依賴于后天。正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也有人把中職學生比作璞玉,只要老師慧眼識材,并進行認真的雕琢,就可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我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些經驗:
(1)文化熏陶。學校的環境、建筑、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要具有教育學生的作用,就是所謂的文化熏陶。
(2)制度規范。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制度的規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如果得不到應有的處理,他們的組織紀律性會越來越差。
(3)活動占領。教育要寓于生動活潑的活動之中,使學生的業余時間過得充實。用有益的活動“占領頭腦、占領空間、占領時間”。
(4)情感融合。教職員工特別是班主任、任課教師,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感染學生,教導言行、疏導心理等,做到與學生情感融合,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5)生涯激勵。要用《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來引領學生的生活,激勵他們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前行。
(6)“三全”育人。就是“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道德素質教育要體現“知情意行”,其中的“行”字最為重要。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形成“自動化”的較高境界,就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團結合作。特別是全校教職員工,作為學生在校教育“主導者”的主動參與,“抓反復、反復抓”地強化。
本書的寫作意圖,是從中職學校的實際出發,讓廣大教職員工了解學生,明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明確自己在素質教育中應該承擔的主要任務。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述了作者在教育實踐中總結的十六個精彩的教育論點和真實案例。許多教育論點對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如驚擾論、爹娘論、“貓狗”論等,非常生動形象。作者是在飽含激情追憶難忘的教育往事,所以,案例的敘述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時而令人感動,時而令人感慨,時而令人震撼。學生們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多數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有的已經為人父母了,如果能了解到當時老師的苦心,則可能又是一種深層的心靈碰撞。下篇重點介紹了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開展對學生的課外德育和管理工作的有關內容,主要有德育工作的體制、機制、組織機構、計劃、制度、內容、原則、方法、渠道、資料等,并列舉了一些真實的案例。
本書結構新穎,可讀性、可操作性很強,是學校教職工和干部培訓非常實用的教材。
本書由周世平主編,并對全書統稿;袁立元、趙冬、張振波任副主編。具體分工如下:袁立元總結了8C6S德育管理機制相關材料,趙冬編寫了上篇中的(三)和(四);張振波編寫上篇中的(十二)和(十三);李五奈、張瑋宸、張素平提供了案例;其余內容由周世平編寫。
本書的結構策劃和出版得到了中國鐵道出版社相關編輯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緊張,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