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工程施工工藝手冊
- 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7字
- 2019-10-24 10:48:41
1.4 通信線路施工
1.4.1 直埋光纜
1.直埋光纜結構
光纜的基本結構:PE護套—雙面涂塑鋼帶—阻水紗—纜芯填充物—加強件—松套管—套管填充物—光纖。
常見直埋光纜結構如圖1-1~圖1-5所示。

圖1-1 緊套層絞式6芯光纜

圖1-2 松套層絞式12芯直埋光纜

圖1-3 骨架式12芯光纜(管道、架空)

圖1-4 骨架式12芯光纜(直埋)

圖1-5 束管式6~48芯光纜
2.光纜命名方法
光纜的型號根據國標GB 7424—87規定,由光纜的型式和規格組成。
(1)光纜型式由五個部分組成(圖1-6),說明如下:

圖1-6 光纜代號說明
Ⅰ:分類代號及其意義:
GY——通信用室(野)外光纜;GR——通信用軟光纜;GJ——通信用室(局)內光纜;GS——通信用設備內光纜;GH——通信用海底光纜;GT——通信用特殊光纜。
Ⅱ:加強構件代號及其意義:
無符號——金屬加強構件;F——非金屬加強構件;G——金屬重型加強構件;H——非金屬重型加強構件。
Ⅲ:派生特征代號及其意義:
D——光纖帶狀結構;G——骨架槽結構;B——扁平式結構;Z——自承式結構;T——填充式結構。
Ⅳ:護層代號及其意義:
Y——聚乙烯護層;V——聚氯乙烯護層;U——聚氨酯護層;A——鋁-聚乙烯黏結護層;L——鋁護套;G——鋼護套;Q——鉛護套;S——鋼-鋁-聚乙烯綜合護套。
Ⅴ:外護層的代號及其意義:
外護層是指鎧裝層及其鎧裝外邊的外護層,外護層的代號及其意義見表1-1。
表1-1 外護層的代號及其意義

(2)光纜的規格由五部分七項內容組成(圖1-7)。

圖1-7 光纜的規格組成
其中羅馬數字:
Ⅰ——光纖數量,用實際數量1,2,3,…,n表示。
Ⅱ——光纖類型,常用J、T、Z、D、X、S等表示。J代表二氧化硅系多模漸變型光纖;T代表二氧化硅系多模突變型光纖;Z代表二氧化硅系多模準突變型光纖;D代表二氧化硅系單模光纖;X代表二氧化硅纖芯塑料包層光纖;S代表塑料光纖。
Ⅲ——光纖主要尺寸參數,用1,2,3,…,n的數值表示,單位是μm。
Ⅳ——波長、衰減、帶寬分別用a、bb、cc三組字符表示,見表1-2。
表1-2 波長、衰減、帶寬字符含義

續上表

Ⅴ——適用溫度,具體說明見表1-3。
表1-3 適用溫度字符說明

(3)纜線命名舉例。

GY為室外光纜;T為填充式結構;A為鋁-聚乙烯黏結護層;53為單鋼帶皺紋縱包-聚乙烯套防護;8D代表8芯單模光纖。
3.光纜特性
(1)衰減系數
光纖衰減系數是指光在單位長度光纖中傳輸時的衰耗量,單位是dB/km。
單模光纖(Fiber)有兩個低損耗區域,分別是1310nm和1550nm窗口。1550nm窗口又分為C-band(C波段)(1525~1562nm)和L-band(L波段)(1565~1610nm)。如圖1-8所示。
(2)光纖的色散特性
光脈沖中不同頻率或模式在光纖中的群速度不同,這些頻率成分和模式到達光纖終端有先有后,使得光脈(Pulse)沖發生展寬,這就是光纖的色散,單位[ps/(nm·km)],如圖1-9所示。色散用時延差來表示,時延差是指不同頻率的信號成分傳輸同樣的距離所需要的時間之差。

圖1-8 光纖的特性

圖1-9 色散引起的脈沖展寬示意圖
4.光纜單盤測試
(1)外觀檢查,確認光纜制造是否有缺陷,判斷光纜運輸有無碰撞、擠壓問題。
(2)單盤光纜主要測三項指標,即:單盤光纖損耗(dB)、光纖衰減系數(每公里損耗dB/km)、光纖長度(m)。
(3)光纜指標用光時域反射儀(OTDR)測試。為提高測試精度,始端應加入200m以上的輔助光纖以消除儀表盲區影響。
(4)儀表參數設置:光纖折射率、距離量程、平均化時間等。
(5)通過每芯光纖的三項指標測試和光纖的背向散射曲線,準確判斷每根光纖是否存在制造缺陷。
(6)單盤通過1310nm和1550nm窗口測試,一旦發現光纖質量存在問題,應及時保存曲線,分析原因,確認是制造問題的,及時和廠方溝通,辦理相關退換手續,嚴禁問題光纜用于工程中。
(7)填寫“光纜單盤測試記錄”(表1-4),詳細描述單盤測試結果。
表1-4 光纜單盤測試記錄

5.測試方法
(1)波形說明
1)近端面反射:由OTDR光纖連接器與被測光纖之間的連接縫產生。該反射區的光纖損耗不能被探測,這個反射區叫肓區。
2)后向反射光:當光信號通過光纖傳播時,由于光纖材料密度的不均勻性和結構尺寸不均勻性會產生瑞利散射,這種散射光是反方向傳播的,所以叫后向散射光,如圖1-10標注。
3)熔接損耗:由光纖熔接點的光纖軸向、角度偏差產生。
4)連接器產生的反射:它不像熔接點,是連接器中存在微小縫隙,當光通過時,便產生反射和損耗。
5)光纖遠端的菲涅爾反射:當有光進入光纖后,菲涅爾反射主要發生在光纖末端、斷點或折射率發生變化處,比如光纖遠端當玻璃與空氣垂直接觸,就會有大約有3.4%(-14.7dB)的入射光被反射。
6)動態范圍:是指近端后向散射光與遠端散射光(RMS=1)的差值。

圖1-10 光纖背向散射曲線
7)肓區:由于連接器的連接點存在菲涅爾反射光,導致光纖前端不能測量,該區域為盲區。
(2)測試方法及步驟
1)用酒精將光纖擦拭干凈,用光纖切割刀制作光纖斷面,光纖斷面允許偏差小于5°。
2)將制作好的被測光纖放入光纖接線子(或V形槽)一端卡住,再將與OTDR相連的輔助尾纖末端放入光纖接線子(或V形槽)的另一端,對準后卡緊,即可測試。
3)打開電源,OTDR通過自檢后,設置測試參數(測試范圍、測試脈寬、折射率等),然后,按照OTDR說明書的操作步驟進行各項指標測試。
4)光纖長度以1310nm窗口為準,測試時光纖折射率應和光纖出廠參數一致。
5)光纖固有衰減和衰減系數測試,應根據光纖運用波長進行測試,單模光纖在1310nm和1550nm窗口測試,多模光纜在850nm和1310nm窗口測試。
6)單盤測試中及時填寫測試記錄,作為竣工資料的一部分。
7)單盤內所有光纖測試后,切除為測試開剝的裸光纖,用熱縮帽對光纜端頭密封,待光纜盤好后,恢復包裝物,以便運輸。
(3)常見光纖事件類型
沒有反射的事件,由熔接等造成。
沒有反射的事件,由熔接等造成(負熔接損耗)。
帶有反射的事件,由連接器等造成。
6.單模光纜出廠指標
(1)模場直徑:(8.6~9.5)μm±0.7μm;1310nm窗口典型值:(9.2±0.5)μm,1550nm窗口典型值:(10.5±1.0)μm。
(2)包層直徑:(125.0±1)μm。
(3)模場同心度誤差:1310nm波長≤0.8μm。
(4)包層不圓度:<2.0%。
(5)折射率系數1310nm窗口為1.4675;1550nm窗口為1.4681。
(6)截止波長:λcc(在2m光纖上測試):1100~1280nm;λcc(在22m成纜上測試):<1260nm。
(7)單模光纖衰減常數:1310nm窗口≤0.35dB/km;1550nm窗口≤0.21dB/km。光纖在1288~1339nm波長范圍內,任一波長的光纖衰減常數與1310nm波長相比,其差值≤0.03dB/km。在1525~1575nm波長范圍內,任一波長的光纖衰減系數與1550nm波長相比,其差值≤0.02dB/km。
(8)衰減不均勻性:在光纖后向散射曲線上,任意500m長度上的實測衰減與全長度上平均每500m的衰減值之差的最大值≤0.05dB。
(9)普通單模G.652光纖色散系數。
1)零色散波長λ0:在1300~1324nm范圍之間,零色散斜率S0max為0.093ps/(nm2·km)。
2)波長在1288~1339nm范圍內,最大色散系數幅值≤3.5ps/(nm·km),波長在1271~1360nm范圍內,最大色散系數幅值≤5.3ps/(nm·km),但損耗較大,約為0.3~0.4dB/km。
3)在1550nm波段色散較大,約為20ps/(nm·km)。但損耗較小,約為0.19~0.25dB/km。
(10)偏振膜色散(PMD):≤5.3ps/km1/2。
(11)低色散斜率G655光纖,其色散系數在0.05ps/(nm·km)以下,在1530~1565nm波長范圍內色散系數為2.6~6.0ps/(nm·km),在1565~1625nm波長范圍的色散系數為4.0~8.6ps/(nm·km)。
(12)G.653色散位移光纖,是在G.652光纖的基礎上,將零色散點從1310nm窗口移動到1550nm窗口,G.653光纖色散非常小,容易產生各種光學非線性效應網,因此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13)宏彎損耗:單模B1.1光纖,以半徑37.5mm松繞100圈后,其附加衰減<0.05dB/km。
(14)光纖光纜高低溫度衰減特性:在-40℃~+60℃時,衰減變化<l0.05dB/km。
(15)光纖在束管中為全色譜標識,光纖著色采用光固化,用丙酮擦拭200次后不褪色。
(16)光纜中任意兩根光纖的熔接衰減:平均值<0.02dB,最大值<0.03dB。
(17)光纜的機械特性(表1-5)。
表1-5 光纜的機械特性

續上表

(18)光纜的環境性能。
1)光纜的環境溫度環境試驗:按-40℃~+60℃且保溫時間>12h,有兩層護套時為24h,循環2個周期,可保持原有光纖特性不變,衰減變化<0.05dB/km。
2)浸水試驗:光纜浸入水中,時間為24h,在直流500V電壓下測試,聚乙烯外護套的絕緣電阻>2000MΩ·km,耐壓在不低于直流電壓15kV、2min的條件下不擊穿。
3)直流火花試驗:直流火花試驗檢驗光纜的完整性,試驗電壓不小于18kV。
4)低溫下U形試驗:光纜在-20℃冷凍24h后取出,立即在室內進行4次U形彎曲試驗,光纖不斷裂、護套無可見裂紋。
5)低溫沖擊試驗:光纜在-20℃下冷凍24h取出,立即在室內接負載450g,以1m的高度進行沖擊,光纖不應斷裂、護套無可見裂紋。
6)滴流試驗:在溫度70℃環境下,光纜應無填充物和涂覆復合物滴出。
(19)光纖色譜(表1-6)。
表1-6 光纖色譜

(20)護套性能。
1)隔潮層鋼帶和金屬鎧裝層在光纜縱向分別保持電氣導通。
2)黏接護套的鋼帶與聚乙烯之間的剝離強度不小于1.4N/mm2,當采用阻水膠時,搭接處不考核剝離強度。
3)聚乙烯護套的機械性能見表1-7。
表1-7 聚乙烯護套的機械性能

注:LLDPE、MDPE、HDPE和ZRPE分別為線性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聚乙烯和阻燃聚烯烴的簡稱。
7.多模光纜出廠指標
常見的多模光纜有A1a和A1b兩種,由于多模光纖芯徑較粗,數值孔徑大,能從光源中耦合更多的光功率,多用于網絡中彎路多、節點多、光功率分路頻繁、需要有較大光功率的局域網傳輸,長途線路很少使用,多模光纜的特性指標見表1-8。
表1-8 多模光纖主要特性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