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社會治理

外來務工人員對志愿服務需求的調查報告

——以朝陽區金盞鄉為例作者均為2013級傳播系新聞采編專業。

葛元利 栗莉2014年12月獲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師社會調研優秀項目一等獎。指導老師:景海俊。

2014年7月至9月,傳播系兩名學生骨干發動多名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暑期實踐調研活動。調研小組運用課上所學的調研方法,選取學校周邊突出的社會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同學們走進金盞鄉東村街道、小商品市場、居委會、社區青年匯,在外來人口聚集地發放調查問卷,傾聽外來務工人員心聲,實地參與社會調查,取得了預期的調研效果,現將調研過程及成果報告如下。

一、調研背景

1.金盞地區外來務工人口較多

金盞地區位于北京城市東部溫榆河畔,東部、北部與順義區、通州區接壤,西部與五環路相鄰,距首都機場僅6公里。區域面積50.1平方公里,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金盞地區作為城鄉接合部,聚集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其中常住人口約28600人,外來人口24000多人,占到了常住人口的84%。在進行外來務工人員社會問題研究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2.外來務工人員缺乏有效的志愿服務模式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生活在鄉村且收入微薄的青壯勞動力不甘于延續父輩們的生活模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進城務工。迫于大城市的生活壓力,外來務工人員只能在城市周邊或城鄉結合地聚集。近年來,圍繞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社會服務和保障措施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公益組織在外來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服務、權益保障、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給予幫助和扶持,但這些措施在受到普遍歡迎的同時也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如服務難以保證可持續性,供需不匹配,志愿服務重形式、走過場,從而讓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對服務的實效期待逐漸降溫。如何更好地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幫助,需要研究和建立外來務工人員急需的社會服務類型,提高服務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積極探索校地共建的外來務工人員服務模式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校區是朝陽區金盞鄉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學校師資有著較強的社會服務帶動力,在校大學生有著較強的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意愿,特別是在社會工作、青年服務等領域,學校有著較強的專業優勢與社會服務傳統。更好地推動屬地服務研究,提供可持續的長效對接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共享服務資源,既能滿足外來務工人員發展與生活的需求,有利于金盞鄉的社會穩定,又有利于在校大學生得到實踐與鍛煉,可謂雙贏。

為此,本著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態度,秉承學校優秀的志愿服務傳統,調研小組由此命題,試圖豐富有關外來務工人員服務需求的研究成果,建立校地共建的雙贏服務模式。

二、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主要采取問卷調查、現場采訪、實地走訪、個別交談、網絡查閱資料等方式,以問卷、實地走訪方式為主。結合地緣因素,調研組將金盞地區劃分為五大塊,分別是蟹島度假村(經濟繁華地段)、長店(城中村建設地)、北崗子(人口流動性較強地段)、南皋(城郊過渡地帶)、雷莊(外來務工人口居住地),并依次開展調研,重點在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商業街、菜市場、小商品市場、公交站等地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從家庭基本情況、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對于志愿服務的認同與需求三個方面展開,共發放問卷178份,收回問卷170份,有效問卷110份。

另外,課題組還先后走訪了東村村委會、社區青年匯、私營商鋪,了解到了相關部門對于外來務工人員服務保障的情況,以及外來經商人員的實際訴求。調查對象以青年外來務工人員為主,也訪談了部分中老年和孩子群體。調查結果較為充分地反映了金盞鄉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現狀和接受志愿服務的一般訴求。

三、外來務工人員基本情況

經過實地走訪,調研小組發現,金盞地區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對當地外來務工人員的情況介紹與問卷調查結果基本一致。總的來看,接受調查的外來務工群體普遍不了解什么是志愿服務,很少想過也從未接受過來自社會公益組織的志愿服務,當調研小組介紹了可提供的志愿服務內容時,絕大多數群體表示期待,極少數人不看好。另外,從調查對象的實際生活狀況看,他們更多地表現出了文化偏低、情感孤獨、物質匱乏,以及職業技能不足等特征,凸顯了開展有效志愿服務工作的必要性。

1.文化水平偏低,缺少工作技能

通過調研發現,受訪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水平以中學水平為主,占受訪者的82%,小學水平的有14%,而上過大學的僅有4%。其中,專科院校占3%,本科院校占1%(圖1)。通過深入走訪發現,他們的住房大多是出租屋,占到42.5%,住在單位指定宿舍的約占32.5%,租住地下室的約占23%,只有很少一部分務工人員(約占2%)能夠擁有自己的一處平房(圖2),但環境惡劣,條件很差,設施殘缺,缺少家庭的溫馨與歸屬感。絕大多數的外來務工人員缺少工作技能,職業以酒店、餐飲服務員居多,其次是裝修建筑工人,然后是零散工作人員和小買賣從業者。在談到工作時,絕大多數人抱著過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孩子是他們奮斗的最大動力。

圖1 學歷層次對比

圖2 住房條件

2.孩子上學困難,課余沒人輔導

由于調查期間,很多外來務工子女都已放假,接受采訪的外來務工人員都一邊忙著手上的活兒一邊照顧孩子。有65%的外來務工人員擔心孩子的學業,他們覺得孩子入學難,加上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補習班的價格又負擔不起,所以即使進入學校也擔憂孩子的課后輔導。他們說:“不想俺們家的孩子也像俺們這樣受苦受累,希望他能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不用吃苦。”

3.缺乏歸屬感,文化生活匱乏

對于外來務工人員來說,普遍渴望工作與生活穩定,能夠被接納、被認同。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80.5%的外來務工人員感覺到情感孤獨、工作無趣,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他們希望能融入社區、融入北京,但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無法實現其愿望。同時,還有一些外來務工者提出沒有機會參與文化活動,加上缺乏職業技能,薪酬很低,入不敷出。這些問題導致他們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

4.不了解志愿服務但又普遍期待

在問及是否接受過志愿者服務的時候,97.5%的務工人員表示沒有接受過,其中89%的務工人員表示愿意接受志愿服務,只有8.5%的務工人員婉言拒絕,問其原因,則表示“不靠譜”。在僅有的2.5%的接受過志愿服務的務工人員中,有2%的務工人員表示比較滿意并愿意繼續接受志愿服務,其余0.5%的務工人員不愿再接受志愿服務,問其原因,同樣表示“不靠譜,沒常性”。

四、主要對策和建議

調研小組經過入戶走訪調查,了解了外來務工人員真實生活狀況,在與調查對象長時間的接觸和交談中,參與實踐調研的同學都深刻感受到了他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經過認真討論,調研小組本著依托校內資源、充分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立足措施的可操作性的原則,特提出以下具體的工作對策和建議。

1.對接當地政府和公益組織,搭建服務平臺

在走訪當地相關政府組織時,工作人員十分了解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現狀,在子女入學、生活保障、就業服務等多方面也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與措施,但苦于工作事務繁多,人員較少,對于政策的宣傳、文化活動的組織都顯得力不從心。當地社區青年匯雖然做了較好的工作規劃,青年工作者也接受了較好的崗前培訓,但工作的開展受場地限制,大批外來務工人員迫于生活壓力,整日勞作忙碌,無暇顧及。學院東校區應組建多支大學生服務團隊與當地政府和公益組織無縫對接,做到崗位固定,人員流動。按照工作部署,創造性地開展政策宣講和文化活動,努力成為金盞地區的青年服務之星和精神文明使者。

2.整合校內資源,推出多種服務模式

圍繞外來務工人員的實際需求,聯合團市委繼續開展青檬夜校活動,為區域內外來務工人員開展就業、創業服務;發揮各專業優勢,開放校內資源,為外來務工人員開展計算機、財會、養老服務等多項技能講堂,提高其從業技能;組建打工子女課外輔導小組,發動更多青年團員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組建幫扶對子,解決其后顧之憂;拓寬繼續教育途徑,組織流動青年積極報考,提高學歷水平;將多種外來務工人員服務模式進行打包,形成基于大學生專業背景的志愿服務活動品牌,并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保證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效與長效。

3.廣泛宣傳動員,提升社會影響力

在校內以傳播系為主體,組建宣傳團隊,在當地政府的協同配合下,深入外來務工人員生活一線,拍攝宣傳紀錄片;聯系相關媒體記者駐點采訪,組建大學生志愿服務宣講團,呼吁社會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生活現狀,關愛其子女的健康成長;帶動更多社會團體和公益組織,通過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搭建更多社會共助平臺;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堅持夢想,自立自強,增強苦練內功的緊迫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受助的同時學會感恩,為社會和諧做出努力。

4.建立共信平臺,健全服務機制

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志愿者服務不信任的情況,需要志愿服務團隊積極改善重建,從校地共建的模式出發,根據志愿服務的類別和屬性,由共建單位建立健全志愿服務機制,在團隊管理、激勵機制、服務保障、服務評價和成果轉化上,探索聯動模式,積極回應服務對象的信息反饋,增強互信,實現服務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誠信是美德,常性是品德,雙方互評互測,更有利于增加共信。

五、調研感受

調研小組深刻地感受到,外來務工人員背著沉重的生活包袱背井離鄉來到北京,內心極易感到空虛與孤獨。城市生活的快節奏與壓力使得他們沒有歸屬感,只有被動的從屬感,他們極度渴望尊重和心靈的呵護。

他們容易被標簽化,如“素質低”“臟亂差”,但值得反思的是這些標簽背后折射的問題。據調研小組調查,在問及愿不愿意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時,他們100%都表示愿意接受教育,只是沒有機會。有65%的務工人員為自己孩子的學習焦慮,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是他們內心的夢,幾乎成了唯一支撐他們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的動力。

社會是一個龐大的運行系統,我們不過是這龐大系統下的一枚小小的齒輪,可正是因為齒輪與齒輪間嚴絲合縫的運轉,才能支撐系統的正常運行。尤其是中國正經歷全球金融危機最后的疲軟期,正準備大跨步向前發展之時,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作用更為顯著。對于他們來說,志愿者的關懷與幫助是一劑精神藥物,即使不能緩解物質上的匱乏,但每天以飽滿而積極的精神狀態工作,至少幸福感、歸屬感會得以提高。他們是城市發展的建設者,和我們一同在為社會創造著價值,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做著貢獻,他們需要我們每個人的關懷與呵護,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愛與認同。

附件 外來務工人員調查問卷

您的年齡:

性別:

文化程度:

婚姻狀況:

來北京____年

1.您現在的住房屬于:

A.租房

B.自建房

C.商品房

D.單位宿舍

E.住親戚朋友家

2.家屬生活工作情況:

A.留守在家

B.與您一起生活,并有自己的工作

C.與您一起生活,但無收入

D.配偶與您一起,小孩留守在家

E.其他

3.您外出務工的目的是(可多選):

A.養家糊口

B.出來見見世面,開開眼界

C.換個環境,施展才干,發展自己

D.到城里學點本事,回家鄉好發展

E.跟著他人一起出來,沒有什么目的

4.您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是:

A.建筑、裝修等

B.生產一線工人

C.生產線領班或負責人

D.公司管理人員

E.餐飲、酒店服務員

F.銷售業務等

G.IT技術等

H.個體工商零售業

I.零散用工

J.其他

5.您現在每月的收入(包括各種獎金、補貼)大約為:

A.1000元以下

B.1001元~2000元

C.2001元~3000元

D.3001元~4000元

E.4001元~6000元

F.6000元以上

6.進城務工后最大的困惑與困難是:

A.工作及生活條件惡劣

B.工作太辛苦

C.工資待遇低,生活費用高

D.工資被拖欠或克扣

E.怕失業找不到工作

F.小孩入托入學難

G.沒有社會保障,生病沒錢醫治

H.遭本地人歧視、排擠

I.缺少朋友、感情孤獨

7.您所在的單位為您提供了哪些保險(可多選):

A.養老保險

B.住房公積金補貼

C.醫療保險

D.工傷保險

E.失業保險

F.沒有任何保險

8.您接受過公益組織的志愿服務嗎?

A.接受過

B.沒接受過

9.如果志愿者想對您進行志愿服務,您希望他們提供怎樣的服務?

10.對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對外來務工人員的保障措施您覺得滿意嗎?您希望政府在哪方面予以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营口市| 恩施市| 拉孜县| 凤台县| 鸡西市| 利川市| 包头市| 会同县| 始兴县| 莲花县| 通榆县| 庄河市| 平利县| 贞丰县| 衡水市| 湖州市| 连平县| 措勤县| 韩城市| 康马县| 绥阳县| 志丹县| 磐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寻乌县| 苏尼特左旗| 安平县| 福海县| 林周县| 招远市| 崇仁县| 芦溪县| 永善县| 衡南县| 鄂托克旗| 元阳县| 牙克石市| 德州市| 称多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