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鄉村問題研究專家張孝德教授稱,“中國夢的根在鄉村”,中國鄉村不會消亡,未來的三五年,將是中國鄉村之窗打開的時候。

在中國城鎮化建設、工業化革命勢不可擋的今天,城市從來就不是游子的根,從來就不是心靈最終的歸宿。千百年來,中國城市的根在鄉村,中國有千百萬海外游子的故鄉在鄉村,不管鄉村經歷怎樣的變化,只要他們祖輩長眠的地方還在,他們就不會停止尋根問祖的步伐,就不會忘卻振興自己故鄉的責任。

過去的中國鄉村多的是人,如今的鄉村最缺少的是人。鄉音、鄉俗、鄉味、鄉情正在消失中。讀懂鄉村的人,讀到的是充滿詩意、充滿文化底蘊的鄉村;讀不懂鄉村的人讀到的是凋敝與破敗,是落后與貧窮。

人因為讀不懂而逃離,因讀懂而回歸。我們期待鄉村文化的回歸,鄉村文明的復興,樂見中國夢根植原鄉,枝繁葉茂。

這本散文集,收集了44篇散文,3篇名家書評。散文大部分以故鄉的真實故事為原型,以故鄉情為基調,描繪了20世紀70至90年代30年間鄉村生活的基本樣貌,以及民情、民俗、民眾生活。有喜悅,有慨嘆,有悲歌。比如《回不去的故鄉》《無處安放的鄉愁》《大舅的格言》《生死悟愛》等,篇幅有的長達15000多字。

“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

散文集最初擬為《回不去的故鄉》,竊以為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鄉村人,很懂自己的鄉,自己的土。面對中國城鎮化進程這個大背景,應該有所記錄與表達,可是寫著寫著就想落淚,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不是因為題材與內容的問題,而是離開故鄉20多年,對鄉村的變遷、文明的興衰,對人生的價值,對生命個體存在的目的性,對生活追求與人生夢想的矛盾性理解發生了改變。20年在鄉村,20年在城市,我早就成了城鄉結合體,孩子與家庭更是結合體的一部分,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家庭單元都成了“地域黑”,共同遭受了鄉村與城市不同習俗、不同行為準則、不同生存之道的兩翼文化的洗禮、掙扎與撕扯。特別是個體經歷了從為人子到為人夫、為人父等角色的變化,經歷了從中國中部到東部、南部、西部、北部等大半個中國15座城市的輾轉、奔波、求生、尋夢、創業,個體早已被城市的規則同化,被生存的法則同化。我們這代人從農村包圍城市,從知識民工到新市民,個中遭受了太多的冷眼、排擠與融合的陣痛。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很難說不是為了“摘帽子”“撕標簽”“換牌子”;很難說不是為了下一代不再返貧,不再“種田打土塊”,不再與泥土為親、與泥土為敵、在泥里水里求生。然而,無論我們走多遠,鄉村仍是大多數人,大多數城里的鄉村人最后退守的支撐點與長眠處。

“回得去故鄉,到得了遠方”,這是新時期的新課題,是13億人的“中國夢”。作為其中一員,我只能借助并不成熟的文字記錄自己的所歷所見所想所聞所悟,希望“不忘初心,不悔死終”。

文集為增加容量與厚度,以散記形式,加入了“鄉村”與“城市”兩個視角,從城市遙望故鄉,從故鄉懷想遠方。文集分了四個部分——“回不去的故鄉”“怕兒子長大”“記住就是感恩”“走著走著就散了”。

路過,是一種新生存狀態;停留,是一種情感表達;人設,是一種時代標簽。書名最后定為《讓我路過你的世界》,以增強對鄉情、鄉音、鄉味、鄉俗、鄉愁、鄉土及城鄉兩極更多角色與人本情懷的反思;以表現在“人設”盛行的“各色”時代背景下個體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內在矛盾。

最后真誠地感謝作家毛臣先生、醫學博士高靜女士為本書撰寫書評,感謝名家楊府先生為本書撰文壓軸,使本書增添了一層亮色與閱讀的厚重感;感謝出版社編輯田姝、責編李小娟老師等為本書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

2018年5月15日于廣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间市| 文安县| 普陀区| 镶黄旗| 镇远县| 萝北县| 辰溪县| 紫阳县| 马鞍山市| 会同县| 库尔勒市| 凤阳县| 青浦区| 宁津县| 浦县| 宁陕县| 桂阳县| 承德县| 东乡| 托克托县| 洪洞县| 彰武县| 巴彦县| 呼图壁县| 应城市| 新和县| 比如县| 澄迈县| 东乡县| 绥芬河市| 平顺县| 扶风县| 富顺县| 南通市| 昔阳县| 会泽县| 安阳县| 沙田区| 焦作市| 阳谷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