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建功三線 麗麗逝世

  • 夢索楚江
  • 江渤
  • 3719字
  • 2019-08-30 09:58:28

“對,咱既前不既后,先干出個眉目來,咱心里踏實。”孫玉敏立刻贊同王婉詩的意見。

“對,對,笨鳥先飛。”魏有福嗡聲嗡氣地說。

“行,沒問題。”

“那咱們是上‘七對七。’還是‘六對六。’”王婉詩又征詢大家的意見。

“七對七吧,吃飯方便些。”孫玉敏說。

“好的,那咱們就上‘七對七’啦。”散了會,王婉詩安排好一切,心理踏實了許多。

郭鴻儒他們經過一系列的準備,終于開始加工管材了。陳麗麗負責操縱吊車,大家幫忙將第一件管材上到了車床上。大家面對價格昂貴的管材,不明的材質,面面相視的有些躊躇,這第一刀有些難下手。

“我先來。”李天宇精心磨制了一把車刀,合金刀最堅硬,他決定先用合金刀試試。李天宇揉揉手,大喘了一口氣,操縱了車床,全神貫注的車出了第一刀,第二刀,第三刀,開始還順利,正在大家要松口氣時,刀尖崩了,李天宇趕緊退出了車刀。

“這表面的硬度和里面的硬度不一樣,里面的材料有韌性發粘。”李天宇說。不干不知道,一干馬上就又發現了新問題,大家的臉上立刻就罩上了愁云。

“呀,這件會不會報廢。”吳強擔心地問。他這一問,沒有人回答他,大家都默默地看著管材。

“長學,把王婉詩喊過來。”李天宇打破沉默。

王婉詩過來見大家圍著螺紋在看便擠過來也看。郭鴻儒,道:“王婉詩同學,看明白了嗎?”

“哦,是想讓我把這合金尖剔出來吧。”王婉詩說。

“王大隊長真是聰明,一看就明白。”郭鴻儒調侃著說。

“哼,讓我幫忙,還調侃我,不管。”王婉詩佯裝氣哼哼的,要走。

“別,別,師妹,喝點水,喝點水。”郭鴻儒馬上服軟,攔住。

“這還差不多。”王婉詩取來鏨子,鎯頭試了試,將鏨子又修磨了一番,剛想剔,見大家圍得很近,便道:“這是危險活,敬請各位都躲遠點,小心崩著眼。”

“那你怎么不怕。”李長學說。

“我是鉗工師傅嘛。”王婉詩一語引來大家一片笑聲。

這邊熱鬧把張工也吸引了過來。李天宇趕緊將情況和張工訴說了一遍。張工看了看,道:“這種管材,在成型后的冷卻過程中,由于受到外部環境,冷卻速度,冷卻順序及雜質等因素影響,會造成硬度有些不勻。合金刀固有硬度高的優點但韌性較差,面對材料硬度不勻容易崩刀尖。可以用白剛刀試試。”張工說罷親自磨刀去了。

王婉詩小心翼翼將合金尖剔了出來,李天宇用張工磨的白鋼刀,配上冷卻液用低轉速,慢慢的將第一件螺紋加工了出來。

但用一臺車床,以這樣的速度,是無法按時完成任務的。這時,不僅李天宇、郭鴻儒著急了,大家望著車間外堆成小山似的鋼管,都有些著急了。關鍵時刻張工又出主意,去掉車床尾座,做幾個落地中心架,多開幾臺車床同時加工。郭鴻儒立刻采納張工的意見,趕制中心架。同時,郭鴻儒將人員進行了調配,將人員‘七對七’分成了兩個班,讓張淑娟帶領一個班,自己帶一個班,二十四小時不停機搶任務。

幾天下來,又有六、七根鋼管的螺紋里崩進了刀尖。郭鴻儒見王婉詩每天忙的滿頭大汗,沒有停閑的時間,暗思,看來只能請王婉詩晚上連班干了。

郭鴻儒此時又加工好了一件管材,便呼喊陳麗麗。

吊車二個隊都要用,所以吊車主要是王婉詩、陳麗麗倆人配合操作,二位美女配合得默契,就像專業吊車手似的操縱的很熟練,成了車間里一道靚麗的風景。但王旭陽發現了這倆人在力量上存在問題,所以他就常常幫忙操作。

這一段時間以來,陳麗麗總感覺頭有點暈,在起重管材時,看管材時晃晃悠悠的,她揉揉眼睛活動一下雙肩,感覺似乎好一些。開朗而倔強的陳麗麗從不吭一聲,默默地堅持工作。

陳麗麗聽見郭鴻儒呼喊,將移動吊車移過來,穩穩停好,放穩支撐架,熟練地將吊車上的電動倒鏈垂到管材上,將特制的攬繩系好,穩穩的和郭鴻儒一起,從車床上卸下管材。陳麗麗、王書記、郭鴻儒又合力重新起吊一件管材上車床。

這件吊裝好了,陳麗麗剛想休息一下,張永生那邊又完活了。王旭陽見陳麗麗有些疲憊,便勸陳麗麗休息一會兒。陳麗麗不肯,移動起吊車又到張永生這邊車床就位,卸下又裝上。在管材就要到位的一瞬間,陳麗麗又一陣頭暈,管材的一端碰到了卡盤上。這一碰,陳麗麗似乎又驚醒了。他看見將張永生的一個手指碰出了血。張永生毫不在意,繼續操作。陳麗麗知道這是張永生在安慰自己,不好意思說出來。陳麗麗忙從郭鴻儒那里要來醫用包布。

“張永生,你的手的流血了,讓我幫你包上。”陳麗麗熱情大方。

“就碰碰破一點皮,沒沒關系,不不包了。”張永生不好意思讓陳麗麗幫助包扎,本想躲過去就得了。

“不行,萬一感染就壞了。”陳麗麗秀目里滿含謙意,望著張永生的眼睛,堅持著。

張永生見陳麗麗執拗便伸出了手指。陳麗麗細心地幫張永生包扎了好流血的手指。

王婉詩七對七已經工作了十二個小時,下班吃過晚飯后她又回到車間幫助車工組修理鏍紋。用鏨子將折在鏍紋里的白鋼刀頭剔出來是一件非常耐心細致的活。大概是因為她太累了,這些日子她又有些低燒,她眼睛看東西常常有些模糊,干起活來感覺非常吃力。她體質雖弱但脾氣生性倔犟的不服輸,她默默地堅持著。

王婉詩、陳麗麗每天和大家一起披著星光,踏著月色,她們的身影映在山路上,和群山比肩顯得是那樣的高大。實際上在三線建設如火如荼年代里,“六對六、七對七、連晝轉,幾天幾夜不離車間,是一種常態,而且沒有加班費,沒有獎勵,甚至連個表揚大家也不圖。習慣以錢幣為衡量標準的人們,是無法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所作所為。正是他們的披星戴月,嘔心瀝血,為共和國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陳麗麗回到宿舍,感覺腦袋漲漲的不舒服,吃完晚飯早早就睡了。她認為可能是自己睡眠不好造成的頭暈。陳麗麗加強了睡眠,似乎起到了作用,一連多天,陳麗麗干的有聲有色。她將秀發編成了兩個小辮,又交叉地盤在了頭上,整個人顯得精神又干練。陳麗麗不停地忙著對整個突擊隊起到了很大鼓舞作用。

任翰林在車間板報頭板頭條寫出了,《突擊隊中的吊車手》,繪聲繪色地表揚了陳麗麗的先進事跡。

突擊日程在一天天的進行,管材在一件件的完成。陳麗麗感覺頭暈的有些厲害了,但工作忙,她還是頑強地堅持著,她認為可能挺一挺就過去了,一定要堅持到任務的全部完成。她偷偷去保健站要過藥,吃過藥后,開始有點作用。

這天她感覺頭暈并伴有頭疼,王旭陽發現她臉色慘白的沒有一點血色,淌著汗珠,眼睛疲憊的不愿意睜開,懷疑她病了,忙安排周曉嵐、李玉環將她送到保健站。

陳麗麗休息了兩天,認為自己體力恢復了一些又堅持著來到了車間。陳麗麗心里裝的是國家,是集體,是任務,她堅持干著,大家勸她休息會,她只是開朗地笑笑。她看著日漸減少的待加工管材,她希望看到任務完成的那一天,但她漸漸感覺自己力不從心了,似乎已不能支撐了,她無奈來到了醫院檢查,陳麗麗住院了。

陳麗麗剛住院,王婉詩晚上加班時又暈倒了,并發起了高燒也住院了。

師兄弟,姐妹們輪流到醫院看護陳麗麗,王婉詩,大家都想為她倆改善一下伙食。尤其是李天宇心中暗暗著急,她知道王婉詩、陳麗麗的病跟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有一定的關系,可物資匱乏怎么辦呢?按理說這里靠楚江應有江魚,可這段江偏偏是中華鱘魚的產卵地是禁捕魚的。

這天李長學提議,他見小河溝里有魚。李天宇、郭鴻儒、李長學等幾個男生說干就干,下班后他們來到小河溝,沒有恰當的工具,他們將小河溝的兩頭堵死,用水桶將里面的水掏盡,雖耗時費力但有收獲。他們將小魚,熬魚湯,清蒸魚給她二人吃。

李天宇下了夜班到江邊,跑盡了當地市場,尋著了塊狀的奶糕回來后熬成奶,給她們喝。好在雞和雞蛋不缺,成了她們最好的補品。王旭陽、孫松林和其他師傅家屬們排好了日子,按時給她二人送菜送飯。

王婉詩在大家關心和醫生的精心治療下病情漸漸好轉。陳麗麗仍是臉色蒼白,日漸消瘦,她見同志們來,總是笑一笑。大家心中難受,但面上也總是帶著裝出來的輕松,大家在心中默默的祈福陳麗麗也快點好起來。

一天,陳麗麗提議,咱們唱個歌吧,她是用最后的力氣在唱“仰頭看山不算高,健步來到半山腰……”陳麗麗的眼角淌下了淚水,她那秀目里飽含太多的不甘,飽含太多的希望。她多么希望還能回到工作崗位,還能和大家一起并肩戰斗,她多么希望能回到父母身邊,多盡一份孝心。大家唱著,眼里含滿了淚水。張淑娟、廉鈺琪、周曉嵐、李玉環等女同胞實在忍不住,跑出病房,在樓道里哭出聲……。

醫院最終沒能治好陳麗麗的病,陳麗麗為了三線建設,用盡了自己最后的一點力氣。風華正茂的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陳麗麗的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身上有抗美援朝時留下的彈片,是濱海市某局的局長,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陳麗麗完全有條件不去三線,或是剛感覺身體不適就立即要求回濱海市治病,但陳麗麗心里裝的是三線建設,一心想的是那平凡的工作,要完成任務,她自始至終沒有提出過一點有關個人的要求。她們的后代無法理解她們,認為她們有點“傻”,為了做好工作連命都可以不要。可她們就是那樣的一代人,為了共和國的工業建設,她們無怨無悔地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平凡的工作,她們似乎沒有做出什么豐功偉績,多少年以后也不會有人記住她們,但她們這無私的平凡又是那樣的高大,沒有她們就沒有我們共和國的今天。

陳麗麗將她的青春歲月獻給了祖國的三線建設事業,就像天上那顆最耀眼的流星,將她那最美的一瞬,永遠的定格在了三線的上空。她為三線建設做出的貢獻,她那幽默開朗的音容笑貌,她那甜美的歌聲,永遠留在了戰友們的心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江县| 大同市| 明星| 泰州市| 南川市| 灵寿县| 唐山市| 和静县| 津南区| 兴海县| 乐亭县| 措美县| 合江县| 西贡区| 永善县| 田阳县| 荆州市| 屯留县| 龙岩市| 文安县| 工布江达县| 澄迈县| 永丰县| 体育| 固始县| 西青区| 崇义县| 民和| 色达县| 大安市| 光山县| 来凤县| 读书| 南川市| 慈利县| 察隅县| 尼木县| 镇沅| 奎屯市| 读书|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