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上午,在兵部完成倭寇首級和繳獲物資交接的威海衛左所將士們便進駐京營一處營地,進行休整。
“嘿,真是稀奇。能做到一路敲著鼓吹著笛子進駐京營的隊伍,這還是自京營立營以來的第一個,不過走的倒是挺整齊的。這就是干掉了兩千多倭寇的威海衛左所的千戶兵?也沒啥不一樣的嗎?是吧,老周。”京營里看熱鬧的一名勛貴二世祖問道旁邊的另一位二世祖。
“確實不一樣,起碼咱們京營各營諸軍及諸鎮邊兵行軍趕路確實不如人家走的整齊。能不能打的倒是看不出來,不過看他們這些人都是一模一樣的打扮和裝備,看起來確實有那么點意思。”
“切,有個鳥意思。就這四百來號的火銃兵外加兩百號民夫輔軍,我帶著麾下兩百號騎兵一個沖鋒就能把他們干趴下。也就是咱們靠海太遠沒機會,不然倭寇都不夠咱哥幾個收拾的。”這是三千營的另一位二世祖。
“就是,就是。王哥說的對,這威海衛也沒啥稀奇的,也都是一個腦袋兩條腿走路的,無非就是有閹黨做靠山罷了,誰知道他們的戰功到底是怎么來?”
“嗯,無非就是走路好看且塊頭有點壯罷了,也沒啥可看的。走,這都到飯點了,今天我做東,請大家吃飯。聽說城里京香樓最近又出新菜式了,咱們一起去嘗嘗。”
一聽到吃,一伙在京營里濫竽充數的勛貴子弟頓時散個干凈。
要不是各位家中老子安排任務來查探威海衛左所軍士的深淺,估計這群二世祖到軍營點完卯之后就得找不到人了,各個嬌生慣養的,誰愿意在京營中待著受罪?軍營里既沒有好吃的好喝的,也沒有好玩的,最主要的是還沒有嬌羞的小嬌娘,都是些摳腳大漢,太煎熬了。
在一名小吏的指引下,領完自己補給的威海衛左所開始開灶準備吃午飯。
“大頭,營地附近情況都摸清楚了嗎?”夜不收的小旗官張東旭問道。
“放心吧,老大。現在的京營可不比以往,松懈的很,我還沒準備發力呢,這京營各營和周邊的情況就被我摸透了。”
“那行,快跟我走,王鎮撫正等著我等匯報情況呢。到了之后你把打探到的情況詳細的與大人說說。”
縱然是已進駐京營,但是營地的安全威海衛也不敢大意,營地四周的情況和撤離路線還是要按照規定查探和安排好。
雖至正午,但冬日的寒氣還是咄咄逼人。營寨食堂里卻是熱氣騰騰的場面,脫了棉甲的火銃兵們和民夫輔軍們一道自覺的排好隊開始分桌吃飯。出行在外,六菜一湯,待遇還是蠻可以的嘛。
棉甲不是單純的棉花制甲,明朝棉甲的制作方式是將棉花浸濕后多次拍打成面片,再晾干,如此反復,最后在里面襯上鐵片,以銅釘固定。大明的棉甲除了造價低廉,比鎧甲輕便且兼顧著與鐵扎甲、鱗甲相差不大的防御力等優點外,另一個優點就是御寒能力特別好,還能為普通軍士省下一筆棉衣錢。
平時威海衛左所的將士們除了輔軍,都很少穿這種棉甲,大部分時間都是穿著接近后世英國龍蝦兵的紅色簡便軍裝,只有在應付官場的場合才穿傳統的棉甲。
威海衛左所的火銃也不是傳統的明軍火器,應該用燧發火槍來稱呼才合適。為了貼合娛樂實際需要,戰爭娛樂公司生產的火槍都是前裝燧發火槍,而且還是終極版本的米尼槍。至于為啥威海衛不用后裝槍?那是因為買家定制的就是米尼槍,人家最喜歡的就是看排隊玩槍斃的節目。
龐帥及其部下用十八世紀的燧發火槍來槍斃倭寇,就給玩一樣,不贏沒道理啊!
龐帥更是無恥,公司贈送給客戶的一批左輪手槍便宜了龐帥,這廝便化身雙槍客。天啟二年那次戰倭寇,一人雙槍連干一十九人,實在是猥瑣變態至極。
現在威海衛左所火槍兵有三個團九千余人(游戲公司參考了當時歐洲各國火槍兵編制后,制定了標準,一個團三千人,下屬三個營,每營一千人),其中有兩個團是原裝克隆人和后招的新兵混編團,戰斗力雖不如全員都是克隆人的禁衛步兵團,但是拉出來野戰,一個團單獨硬抗七八千的建奴騎兵完全不是問題。再加上每個團單獨配置的炮兵連,硬干一萬建奴騎兵也不是不可能。
受制于戰馬培養速度的限制,騎兵還是老樣子,就一個混編騎兵團三千多號人。不過騎兵的馬可不是普通的戰馬,而是基因強化過的馬。既有著高大健壯身體,也有著持之以恒的耐力和風馳電掣的速度。混編團有一個羽翼騎兵營,一個胸甲騎兵營和一個獵騎兵營。
翼騎兵就是仿的波蘭翼騎兵,就是背后有著巨大華麗翅翼,跑起來風騷無比的翼騎兵,這是客戶私人訂制用來擺門面的。當然,騎兵背著的羽翼也是用新材料制作的,很是松快。主要裝備有一根合金騎槍,一把合金馬刀,兩把輪燧手槍,輪燧手槍就是早期的左輪手槍。
胸甲騎兵就是裝備了胸部半身甲和頭盔的重騎兵,裝備武器配置和翼騎兵一樣。
獵騎兵則屬于輕騎兵,裝備有一把合金馬刀,一把輪燧手槍和一支米尼槍。
后來組建的夜不收則不屬于騎兵編制,屬于千戶龐帥直接領導,戰時再另行安排,防護裝備和武器自由選擇。
至于海軍,經過三年的建設,在劉公島上已經建成了一個含有多個炮臺集群的海軍基地,并組建了一個營的海軍陸戰隊。戰船則是封存了一小半,因為人員還沒有招齊。
現在威海衛左所的高層中層還有大部分基層軍官都是效忠于龐帥的克隆人,所以就算后期招收了很多本土新兵,也不影響龐帥對整個隊伍的掌控!
總的來說,現在的威海衛左所在整體實力上已經達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列強軍隊的水準。
不過要是想現在就造反,那就太累了。現在的大明朝還是有些實力的,天災還沒來,農民起義也沒開始,建奴也沒進關。兵部的賬面上可是記著一百多萬的大軍呢,雖然水分太多,但是三十多萬人還是能抽出來的。要知道歷史上在經歷了農民起義和建奴多次進關劫掠后的崇禎十五年,明朝還能集結出十三萬人馬打了個松山之戰,雖然輸了。
再說,現在根據地太小,人口太少,不利于以后政權的鞏固。看看清末,歐洲列強再能打,不也還是想辦法慢慢侵蝕和分裂清朝嘛!典型的心有余力而力不足。
雖然人多,但是平時也是得藏著掖著,實因官位和地盤實在是太小了,施展不開。
沒有軍功,便沒有升遷。除了第一次是真的有倭寇主動找上門來,后面根本就沒有倭寇主動上門。因為相比于富庶的江南之地,北方沿海實在是窮的可以,倭寇也不傻啊,真沒得搶。于是龐帥便想到了一個損招,利用手中先進的戰船偽裝成海盜,多次主動去日本本島沿海劫掠。等攢夠了首級和物資,便用收服的日本武士演一出戲,然后再花錢收買頂頭上司和錦衣衛東廠的暗探。有真首級和物資為證,還有功勞和銀子拿,誰管他到底打沒打仗。
于是,在一番操作之后,龐帥的戰功就有了,在家等著升官就行了。
另外忘了說了,龐帥在掃蕩扶桑沿海的時候還收服了一批扶桑流浪武士,組建了兩個順義營。每人都裝備有一把頂級倭刀和一把肋差,還有底層武士夢寐以求的全身甲。
龐帥的初步打算是把這些武士當做炮灰,用來消耗建奴和以后出現的其他敵人的有生力量。
等這次升官分地盤回去后,終于可以名正言順的把隊伍擺出來了,不用再顧忌了。
回去之后,就是招收流民發展民生,鞏固根據地,積攢力量靜等崇禎年的到來了。
縱有萬般不舍,終需一別。以前從未見過面,才相聚不到半日卻一見如故的舅甥二人卻又要分離,二人均有些不舍。但是,一個是真心不舍的,另一個就不好說。
離別之前,劉公公吩咐下人都離開后,掏出一把銀票塞給龐帥。
“明澤呀,這是一百萬兩銀票,你回去后肯定能用的著,可要拿好嘍。”
“舅舅,這怎么使得,快快收回去。外甥怎能要長輩的錢,這不合適。”說著話,龐帥拉著劉公公的手,就要把銀票還回去。
劉公公卻一把摁住了龐帥的手,對龐帥說:“你舅舅我不缺錢,我可是負責掌管著魏公公的私庫的,我還能缺了銀子?你現在升官了,回去發展肯定得花錢,你就拿著吧,就當是舅舅的養老錢。不夠,你派人來說一聲,我再給你送點。”
“舅舅,那怎么成,要是被魏公公發現了,你老人家怎么辦?我可不能害了舅舅您,這錢,我可不能要。再說,我也不缺錢。”
“沒事,魏公公很早之前就不管自己的私庫了,都是我負責管理的。這么給你說吧,魏公公到底有多少財私,就連他自己都沒我比他清楚。你就放心拿著吧!再說,這錢可不是白拿的。你回山東的時候,你得替我回老家去給二老上柱香,順便提攜一下劉家的親戚。你要是有看著順眼又有能力的你就帶上,要是沒有看上眼的,你就給他們幾個錢,添置點土地。”
聽完劉公公的話,龐帥也不再堅持了,收下銀票,恭恭敬敬的向劉公公行了個大禮。
舅甥二人又寒暄了片刻之后,龐帥便帶領手下上馬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