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是在一年前夜里起來小解的時候滑了一跤,之后卻中風,半身不遂,腰部以下失去知覺,需要一直臥床,效豐拒絕了教育局領導的邀請,辦理了退休,和二娥一起照顧婆婆的生活起居。
婆婆自嫁到呂家之后一直住在結婚時那間婚房、那張婚床,床很大,兩米寬兩米四長,床正面是很厚很厚一整塊到地的桐木床幫,兩頭沿著柱和頂邊沿著梁都有八寸寬的雕著龍鳳的床框,頂床框的底邊向外飄著三寸寬的木格、鏤空的床蚊帳眉,粉紅但已退了色的大蚊帳掛垂的方方正正,鏤著花的銅帳鉤把蚊帳前門拉向兩邊床框背后,頂和底都是完整的木板封嚴實的,上面防止落塵、下面防止蟲鼠,桐木床幫較高不能夠直接坐跨上床,床前有一張一寸厚、半尺高、兩米四長的抬步踏板,抬步踏板上,朝向床上睡人的腳方位那頭,永遠放著一雙爺爺穿過的鞋子。
坐在床上往外看,左邊床頭(床上睡人的枕頭方向)緊貼著床的是梳妝臺,臺前擺著一張椅子,坐下正前方是四方的鏡,左右各有一個梳妝盒,臺面下兩邊各有一個小櫥柜;梳妝臺再往外是八扇門的衣柜,每扇門上都鏤著花紋漆著圖案,鉚著銅拉環,衣柜前擺著跟衣柜等長,二尺高的春凳,移開春凳才能看到八扇柜門底下各有兩個抽屜,共十六個;床的左前方是一張二尺寬、五尺長的長方大茶幾,幾面上一頭擺放著幾個瓷壇,瓷壇里是一些糯米糖、芝麻餅等零食……另一頭擺放的是熱水壺和茶壺、茶杯,大茶幾下藏著四張圓凳;大茶幾是貼著外墻擺放的,外墻是杉木結構,開有一個窗通風透氣,窗上不僅穿釘著木格,還有可以插上的內外雙層木窗門,位置在大茶幾的正中,與大茶幾結合的十分完美;房間的內空寬大概三米多些,床已經是兩米四長,床上睡人的腳的方向那一頭,緊貼著床是一個下面封著實木板上面鏤空格子的恭室,里面擺放著有蓋的馬桶和有架子的洗臉臉盆、毛巾;房間的內空長大約是九米多些,這樣一個邊齊平恭室和床,另一個邊齊平梳妝臺、柜子到大茶幾,余下還有一塊蠻大的空余,據說這里是爺爺過去在家時練拳的地方……
婆婆十六歲嫁到呂家莊,那年爺爺十九歲,夫妻生活剛過十年,爺爺就因病去世,那年她們的大兒子仁豐九歲、二兒子效豐五歲,三兒子幕輝兩歲,守寡帶大、培養三個孩子日子何其艱難,能夠堅守的就是那份對亡夫的愛,思念爺爺的日子里最怕空閑,所以婆婆經常很忙、很忙……但總有閑下來的時候,尤其是晚上,爺爺的點點滴滴總在眼前晃,婆婆只得拿一碗豆子倒在梳妝臺上,又一粒一粒把這些豆子數回到碗里去,一顆、兩顆、三顆……一百零一顆、一百零二顆、一百零三顆……五百零一顆、五百零二顆、五百零三顆……到極疲倦時才能上床睡覺,或者趴在梳妝臺上睡著……
她中風臥床那天,效豐為了翻身、抬動方便,曾建議婆婆能不能換一張小床睡一下?婆婆毫不猶豫的嚴厲拒絕(她怎么會離開這六十多年的臥榻)效豐也嚇的謹慎的再也不敢提。每天扶起身來穿衣服,幫著洗臉、刷牙、吃飯。飯后,把家里事收拾一下,天天把竹搖椅抬到院子里,然后抱起婆婆到竹搖椅上,竹搖椅照例放在鐵樹的陰影里(院子里的水井旁種有一棵百年鐵樹,莊里人都傳言它有鎮災的功能)陰影能遮住頭臉,但可以曬到身子,約摸兩個鐘頭才回房里去……婆婆的胃口卻不錯,最愛吃的是米粉蒸肉,鍋底下墊上生姜、芋頭塊和蘿卜絲,水剛剛沒過這些食材,燒開,打開蓋,上面平平的鋪上一層切成方塊,腌入了鹽味,沾滿了米粉漿的五花肉,蓋上蓋小火再蒸煮約半個小時,留意氣味,鍋底不要糊啦,然后開蓋,把裹著米粉的肉夾在一個盤子里,再倒入剛才下肉后剩下的米漿成芡,撒上蔥花裝碗這是蒸肉菜,同一鍋出來一葷一素,婆婆仍然一餐能吃七八塊肉,兩碗蒸肉菜……效豐和二娥任勞任怨照顧著老母,但這期間也有困擾,最頭痛的事情是因為婆婆的下半身失去了知覺,所以大小便不能控制,每天要翻身、按摩防止褥瘡;查看、換掉臟了的尿布,有時一天有近十次,但洗完之后很不容易干,尤其是在霉雨天,效豐便生起炭爐子,鐵桿架住,用手不停的翻,烘干那些濕尿布,因為天長日久,效豐的手指關節全部變形腫脹……
婆婆中風到現在已經快三年吶,效豐察覺到好像狀況越來越不對,又恰逢是寒假,便命純陽在婆婆床里面鋪一個被,陪著婆婆睡,方便婆婆有什么需要立即可以叫他。這天婆婆真的出聲了:純陽、娃兒,我的時辰到了,你看看那床角,你爺爺來接我啦!純陽坐起來撓著頭很困惑,扯蚊帳翻席子,什么都找不到,看不見的爺爺怎么來接走婆婆?但確實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