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題解】

第一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震驚。1931年2月初,他派軍政部長何應欽兼任南昌行營主任,統一指揮湘、鄂、贛、閩四省部隊“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4月初,已調集18個師另3個旅,共20萬人,人數較第一次“圍剿”增加一倍。鑒于上次“圍剿”失敗的教訓,此次敵方采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方針,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構成八百里弧形戰線,分四路向中央根據地推進。每日只進5里、10里或20里,至駐地即構筑強固工事。此時中央根據地有紅軍3萬多人,力量懸殊,如何獲勝,為一難題。4月17日,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在寧都青塘召開,并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在根據地內線作戰,先打弱敵王金鈺部。4月19日毛澤東簽發作戰令,紅軍主力在龍岡集中后,又向西推進20公里,沉著地埋伏于東固地區,一伏便是25天。5月15日,王金鈺部之公秉藩第二十八師和第四十七師一個旅脫離富田陣地,分兩路向東固進犯,在毛澤東直接指揮下,紅一軍團的四、三兩軍打正面,紅三軍團打包抄。5月16日戰斗打響,激戰到下午5時許,殲滅公秉藩師大部,公被俘,裝作一般俘虜獲釋。在追擊中,又殲滅王金鈺第四十七師一個旅大部。當晚,紅軍進占富田。接下來的半個月,紅軍從贛江東岸打到閩西北山區,橫掃七百里,接連打了四個勝仗(吉水白沙殲滅戰、中村殲敵戰、廣昌攻堅戰、建寧奇襲戰),殲敵3萬多人。敵人第二次“圍剿”失敗。

【注釋】

[白云山]位于江西吉安、泰和、興國三縣交界處。東固反“圍剿”時,毛澤東與朱德將指揮所設于此山山頂。

[枯木朽株]原喻老朽無用之人。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故無因至前,雖出隨侯之珠,夜光之璧,猶結怨而不見德。故有人先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本篇反其意而用之,謂老弱皆為勇士,奮起抗擊。

[飛將軍]原指漢將李廣。漢文帝時,抗擊匈奴有功。武帝時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呼為“飛將軍”。見《史記·李將軍列傳》。借指紅軍。

[七百里]約指自東固戰后,紅軍向東橫掃敵軍行程。始于江西富田,至于福建建寧。

【品評】

毛澤東在詩詞中,正面寫到反“圍剿”一共兩次,此第二次。故應對照《反第一次大“圍剿”》賞析。

上闋,寫白云山,即東固之戰的勝利,此謂“點”的描繪;下闋,寫白云山戰斗后,紅軍十五日的七百里反擊戰的勝利,此謂“線”(或“面”)的鋪展。“點”與“線”結合,是本篇的結構特征。

上闋“白云”三句,從寫景(空間)開始,以“俯視”角度,描寫紅軍殺聲震天、前赴后繼的戰斗姿態,展現的全是紅軍方面的聲威。“云欲立”,是實景。戰斗當天上午,白云山真的籠罩在一片云霧里,所以目力受限,而聽力無礙;“齊努力”即是借“呼聲”所作的判斷。中午,云散去,視野開闊,故有“槍林逼”二句之形態描寫。出現了“槍”,出現了“人”(飛將軍),仍然只寫紅軍形象,而不寫敵人面目。這是出于強化紅軍英雄形象的創作命意。為了達到此目的,詩人還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云”的“欲立”,以及“枯木朽株”的“努力”,進而表現了正義之師的得道多助。此外,詩人選用動詞也極為洗練,槍林用“逼”字,飛將軍用“入”字,都體現了居高臨下、雷霆萬鈞、以石擊卵之勢。故不言勝利,勝利已在預料之中。

下闋,因為要概述出白云山勝利后的五次勝利,所以詩人的造語與造境更為奇幻。“七百里”三句,每一句都包含了千百字詳述不了的內涵。“七百里驅十五日”,是戰斗路線與戰斗時間;“贛水蒼茫閩山碧”則是對戰場轉移的詩情捕捉,勝券在握,才有一份閑情逸致。“橫掃千軍如卷席”,接觸到了正面沖突,但敵人太賴,完全經不起敲打,以“卷席”喻之,藐視之情出焉。收尾二句,用揣度語氣,想象失敗者的情態(泣)與心理(嗟嘆),兼有諷刺與嘲笑。

毛澤東的詞作,善于鋪排大事,善于避實就虛,句中的空間張力較大,表現了大家氣度,此作得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珠海市| 元谋县| 谢通门县| 顺义区| 察哈| 博湖县| 华坪县| 淮滨县| 将乐县| 明光市| 芷江| 北流市| 乌拉特前旗| 奉化市| 祥云县| 扶余县| 四子王旗| 宁夏| 贵港市| 阿克陶县| 平顶山市| 哈巴河县| 葫芦岛市| 南丰县| 城固县| 恩施市| 安龙县| 黄大仙区| 枣强县| 黎川县| 东莞市| 阿拉善盟| 海盐县| 龙南县| 筠连县| 康乐县| 沙田区| 阿鲁科尔沁旗| 濮阳市|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