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先一位老者看著陸惟和陸庸說道:“剛剛聽見馬蹄聲,便知道是你們兩個來了,卻不知這位是?”說完看向站在陸惟和陸庸紙錢的顧澄。
“老人家,在下顧澄。”顧澄對著那位老人作了一揖。
一旁的陸庸趕緊搶先說道:“顧先生是我們老爺請來的貴客。”說完仍以懼眼不時偷看顧澄的反應。
“原來是顧先生,老朽陸柏在此見過先生。”說完竟是有也要向著顧澄行禮,顧澄立即將他扶起,急聲道:“老人家不可。”
陸柏嘆了一口氣,顫顫巍巍地直起身子,說道:“不知顧先生來此所為何事?”
顧澄面色鄭重,抱拳道:“在下是為義莊之事而來。”
陸柏深深地看了顧澄一眼,臉上憂慮一閃而過:“原來如此。”便轉身向著村落內走去:“請隨老朽來吧。”
一行人在陸柏的帶領下走進了村子,村子并不大,只有一條道路,兩側排列著二十余間屋子,看其來頗為老舊,其中還有數間已經破敗坍塌。
顧澄注意到在這些房屋周圍或三或五地站立著一群衣衫襤褸的人,正注視自己一行人,便開口問道:“這些人是?”
陸柏看了看兩邊,咳嗽了一聲:“他們呀都是平湖周圍為了躲避倭寇之患的苦命人。”
“是我們家老爺下的令,說是不許驅逐這些人,還要每日定時供些吃食給他們。”陸庸一邊補充道一邊觀察著顧澄的臉色變化。
顧澄點了點頭,又看了看周圍的一片殘敗景象,繼續問道:“老人家,你們為何搬進陸府中居住?”
陸柏腳步一頓,而后堅定地說道:“祖宗之地,總是要有子孫在的。”
“可是啊,他們都走了!”陸柏轉身看著顧澄,滿臉漲得通紅,表現的十分激動,像是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我們陸家五世祖廉軍公時,率族眾遷至此地,那時這里還不叫平湖,而是被稱作海鹽。一直到我朝宣宗時,才有了平湖這個名字。數百年來,陸家以務農為生,就這樣定居在了這里。直到老朽這一輩,我有一族兄名為陸松,他幼時從一高人處學就了一身武藝,后來竟在安陸興獻王府當上了侍衛統領。”
說到這,陸柏停了下來,掃視了一圈在場的人,又繼續說道:“本以為這已經是我們陸家天大的福分了。結果突然有一天,圣天子落水駕崩,且無后嗣。于是張太后和楊閣老商議,就決定把興獻王世子接入宮中,立為新天子。我的族兄也跟著雞犬升天,受封為錦衣衛指揮僉事,陸家也就由此飛黃騰達。”
陸柏的臉色突然變得沉重起來:“族中的人分成了兩支,一支去了京城,一支留在了平湖另選一址,建成了現在的陸府。只有我們這七八個老兄弟選擇了留下,看守著這份祖宗留下的基業。”
陸柏說完后,在場的幾位老者都面有戚戚。
顧澄嘆息一聲,沒有說話。
陸柏落寞地揮了揮手,又繼續向前帶路,顧澄只覺得氣氛一下變得異常沉重。
很快,眾人便走到了道路的盡頭,一處親瓦白墻的二層小樓出現在了眼前,但看其外貌卻是極新。
陸柏盯著這一院落看了許久,才開口道:“這個義莊是當初族兄回鄉省親時建的,建成之后卻一直沒有用上,沒想到竟會在一個月前重新啟用。”
“我們也就送到這里了,剩下的就只能請顧先生自己進去了。”陸柏看著顧澄說道。
顧澄對著眾老者作了一揖:“多謝各位老人家帶路。”
陸柏擺了擺手,說道:“我們就先走了。”說完七八位老者便一同轉身離去了。
顧澄對著他們的背影輕輕嘆了一口氣,目送著他們遠去。
過后,顧澄回過頭對陸惟和陸庸說道:“我們,進去吧。”說完便向著義莊走近。
隨著接近義莊,顧澄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一股徹骨的寒意自其中散發出來。
顧澄緩緩將門推開,進入了義莊內部。
九口棺材正對大門,依次陳放在義莊的大廳內。
棺材下各以一張木床作為支撐。
在大廳內的墻壁邊緣和棺材之間及木床下方擺放著許多木桶,桶內盛放著大塊的冰塊,顧澄先前所感受到的寒意便由此而來。
顧澄用疑惑的眼神看向身后的二人,陸庸見狀立刻答話道:“夏季炎熱,若沒有這些冰塊,這些尸體一日之內就會腐壞。這些冰塊都是陸府在去年冬天自東湖里取來貯藏在窖中的,而義莊內的冰塊一天十換,都有專人往返于陸府將冰塊運來的。”這次他卻是猜對了顧澄的心思。
顧澄低聲道:“原來如此。”
“那么昨夜死去的那名家丁在哪具棺材中。”顧澄看著眼前九口排列整齊的棺材問道。
一旁的陸庸指著最右邊的那口棺材說道:“便是這口了。”
于是顧澄走到了最右邊的那口棺材附近,陸惟和陸庸也跟了上來,顧澄對著二人點了點頭,于是他們倆一左一右地拉住了棺蓋,同時向后用力一拉,棺蓋便滑開摔在了地上。
棺材內躺著一具尸體,顧澄探頭看出,見其十五六歲的模樣,身體瘦削,其額頭處空洞洞的,卻也是大腦被挖去。
顧澄收回目光,向著站在一旁的兩人問道:“可知其籍貫姓名?”
“他是陜西大同人,因為去年的大地震逃到我們這來的,被收入府中做家丁剛滿一個月。因為他平日里總哭喪著臉,我們都喚他小苦瓜。”陸庸將頭仰起,盯著屋頂結結巴巴地回答到。
“何時發現他已經死了的。”顧澄繼續問道。
“好像是子時三刻。”陸庸回憶道:“不對,是子時剛過的時候發現的。”
顧澄將目光移向一路上一直未開口說話的陸惟,卻聽得他斬釘截鐵地說道:“是子正一刻時,被發現死于院中。”
“對對對!我想起來了,是子正一刻沒錯。”陸庸應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