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舉家遷往貴州。
- 轉述我姥姥姥爺的故事
- 小贏贏
- 2063字
- 2019-08-01 13:14:42
再怎樣傳奇的人,在真正屬于他的生活中,他也只不過是個普通的生命。他需要吃喝拉撒,在吃飽喝足之后,還會想想人生的價值。這樣的模式,適用于所有人。
在李叔孝第2個名為李兵的孩子出生時,李德承和李卜氏短暫的回到了彰武縣,此時他們最小的兒子,只有10多歲。
見到自己的小孫子,李卜氏親的跟什么似的。代李家收拾好了老屋,鄭秀英勉為其難的帶著三個孩子住了回去,也好讓老兩口和自己的孫子孫女多親親,享享天倫之樂。可能是最初的心理陰影作祟,也可能是鄭秀英的脾氣,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不好,這次長住只維持了半年時間,自此之后,鄭秀英以至于他的幾個孩子,都只是偶爾到李家串串門。
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當我詢問我母親,她覺得她奶奶是個什么樣人的時候。我母親只簡單干脆的答道,是個吃苦耐勞的小個子老太太。
鄭秀英快40歲時,他的大兒子跟隨父親去了貴州,如愿以償的成為了一名工人。
雖然能有兩份工錢寄回家,但對于大兒子的離家,鄭秀英還是著實傷心了一把。那段時光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看著照片暗暗垂淚。
“我說你就知足吧!”鄭老太太總會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姑爺是寵你的,能讓你住在娘家,不必待在公家侍奉公婆,你哥哥嫂子都是最厚道的,這么十幾年來可曾對你有過不滿,你是極有福氣的人,小峰懂事,知道心疼父母,小平好學上進,將來肯定大有出息,小兵更是聰明機靈。你給我滿縣城打眼去瞅瞅,有幾個嫁了人的媳婦兒,能像你這般過得舒坦?這人總得知足,不能啥好事兒都讓你攤著。”
“娘!他們爺倆在那窮山溝里,一年才能回來一趟啊,小峰現才17歲,就去受那份罪,我可心疼!”
“我可是聽姑爺說了,那個地方煤很多,卯著勁兒,幾十年都采不完。有了煤,換了錢那不就不窮了嗎?”老太太像哄孩子般摟著自己的女兒搖著,“別看小峰不愛說話,他心里可是啥都懂,他是個男子漢,你要是強行把他留下來,他能開心嗎?依我看等平丫頭長大了,你們一家子都過去,那才是正理兒。”
老鄭家的人老是本分得有些冒傻氣,所以整個動亂的十年他們都安然無恙,日子蒸蒸日上,較前些年還愈發好了。
李平上中學的時候,家中兩個女孩子都騎上了自行車,什么香皂,雪花膏更是一樣都不少。
見哥哥和父親在貴州逐漸落下腳來,每月幾回家中的工資也越來越多,向來好強的李平,心中產生了一種大膽的想法。她也要去貴州去那片嶄新的天地。
于是在她軟磨硬泡,威逼利誘下。她成功的于高二上學期退學前往吉林省,她的三姑家學習裁縫,學習期間歷時一年半。
在李平學成歸來時,鄭秀英的小兒子已初中畢業了,鄭老太太年過6旬,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腿腳還算靈便。
鄭家的后生能干,在改革開放后沒幾年,更加成為十里八村第1家,買上彩電的人家。
那時寬敞的堂屋里總是擠滿了人,少的時候十幾個,多的時候能有20多個,都是本村的村民,大家圍坐在一起,像看電影一般,看著一臺不比平板電腦大多少的黑白彩電。
每當這時候,鄭老太太都是全家最高興的那個人。
西南地區發展的前景越來越好,煤礦中蓋起了家屬樓,建好了學校,新鋪了水泥馬路,有可容納百人吃飯的大食堂,還有四通八達的鐵路網,這讓李叔孝決定,要將妻兒接來全家團聚。
這是冬季的一天,還沒有出正月,地上的積雪仍舊沒有開化。
這是分別的一日,李平和母親坐在大馬車上,帶著行李準備前往縣城的火車站,他們要去往千里之外的貴州和父親團聚。
對于小孫女兒,鄭老太太極為不舍。在家交代了許多許多,所有人都不愿讓她前去送行,可老太太難得扭起了性子,一路小跑的跟著,誰勸都不回去。
“平丫頭,那里的飯要是不好吃,就寫信來告訴姥姥,家里的吃喝多,我讓你舅舅舅媽給你寄去!”從來不落淚的老太太,抹著眼淚,一直送出好遠好遠,直到鄭老太太實在走不動了,才停下腳步,久久的注視著。
這是我母親最后一次見到她姥姥。她數次向我回憶說道:“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姥姥是個豁達的老太太,可她拼命的追著我們,走了好久好久,她說了很多話,最后實在走不動了喘著粗氣,站在路口,拼了命的朝我們這里望來,直到我完全看不見了她。可是我們必須走,只是我沒有想到,這會是永別。”
來到貴州之后,鄭秀英和女兒,也在老屋基住了下來。他們分到了一套20平的屋子,1室1廳,用公眾的廁所和廚房。李平做起了真正的裁縫,最拿手的就是西裝和毛料大衣,由于她的手藝極好,慕名而來的人,絡繹不絕,生意紅火的時候,甚至可以超過父兄的工資總和。
第2年開春,鄭秀英回東北接來了小兒子李兵,這次李叔孝一家五口,全來到了貴州。
在回家接小兒子的一個月里,鄭秀英還十分雷厲風行的給大兒子物色了一個媳婦兒。女孩姓張,在家排行老二。
以鄭秀英風風火火的個性,在返回貴州之時,她竟將這位張家姑娘帶了回來。
李峰很快就和這位張家姑娘結了婚,李峰的性子溫厚,只要不礙于原則問題,他都很愿意聽自己媳婦的,所以小兩口的日子自然美滿幸福。
為了有一個可以傍身的手藝,已成為大嫂的張氏,便和小姑子學起了裁縫。自此的30年內,張氏一直都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女裁縫。
在盤縣老屋基呆了10多年后,年近50的李叔孝帶著一家老小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那里以一座山命名,那就是我,這本書的筆者出生的地方,老鷹山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