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沒收與資產追繳
- 黃風
- 2854字
- 2020-03-05 13:50:39
一、對違法所得的沒收不具有懲罰性質
長期以來,“沒收”被認為是一種處罰措施,無論是刑事沒收還是行政沒收,都被認為帶有懲罰性質,并且都以對違法事實的認定為前提條件。既然是懲罰措施,人們就覺得可以心安理得地實行“概括沒收”,似乎只要違法事實得到認定,對違法者財物的沒收就有了依據,不必特別調查和甄別作為沒收對象的財物的來源,也不必精準界定擬沒收財物的范圍和數量,甚至可以超越違法所得的數額實行沒收,多讓違法者“出出血”,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沒收違法者的“全部財產”。
實際上,沒收也可以不具有懲罰性,尤其是對違法所得、違禁品或者犯罪工具的沒收,其目的并不是要讓違法者“出血”,而是在讓他們“凈手”,讓其退還非法獲取的財物,恢復受到違法行為侵害的合法狀態,或者通過收繳用于犯罪的財物消除發生犯罪的危險。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對違法所得的沒收或追繳與對不當得利的民事追索具有相似的意義和作用,所不同的是:上述對違法所得的沒收和追繳是由公權力啟動和實施的,而對不當得利的追索是由民事當事人自主請求和實施的。北愛爾蘭上訴法庭也在有關案件的判決中指出:對犯罪收益的沒收“主要的目的是追回犯罪資產,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在刑事懲罰中懲罰上訴人”。尤其是不經定罪的沒收,更不具有刑事處罰的效果,甚至連民事處罰也夠不上。美國最高法院曾在一起民事沒收案件中宣告:“非定罪沒收是一種救濟性質的民事裁決;這不同于對人訴訟中的潛在的民事處罰,例如,罰金;同時,這也不構成禁止雙重危險條款下的懲罰?!?img alt="轉引自西奧多·S.格林伯格等:《追繳腐敗犯罪資產——非定罪資產追繳實用操作指南》(王曉鑫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4576/14373398204908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27069-C9GOI5HEqde5aFgoFI5fFocINhNtDiAw-0-83e4ba508975afc2c6dcc20c6b4a4af3">
在我國刑事法律制度中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沒收”。第一種沒收是由《刑法》第59條規定的、作為附加刑的“沒收財產”,即:沒收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第二種沒收是由《刑法》第64條規定的、針對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違禁品和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的沒收;這后一種對違法所得的沒收在立法和實踐中也常常被稱為“追繳”。從永久剝奪財產持有人所有權的意義上講,“追繳”與“沒收”是同義詞,但是,“追繳”的對象是特定的,不針對并且不得擴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違法所得以外的個人財產,從這個意義上講,“追繳”一詞比較貼切地表達了追索不當得利、恢復原狀、物歸原主的含義,因而完全不具有懲罰色彩。
隨著201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的頒布,出現了對“罰金之債”的特別追繳,即:“對于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此種特別追繳可以針對被判刑人的任何個人財產予以實施,不問其來源或者持有是否合法;即使是針對被判刑人合法獲得和持有的財產,也無需另行作出沒收裁決。實際上,我國《刑法》第53條規定的上述“追繳”表現為人民法院對特定的司法之債的強制執行,不構成新科處的懲罰,同時,它也賦予“追繳”以特定情形下的延伸含義,即:可以針對被判刑人的合法財產。
追繳違法所得是我國刑事訴訟司法機關的基本職責之一。在某些情況下,對違法所得的追繳和返還不一定要等到法院最終判決時實施,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34條中規定:“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边@意味著: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不僅有權在刑事訴訟的任何階段凍結、扣押違法所得,而且可以及時向持有合法所有權證明的財產被害人返還被追繳的財產,比如,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可以將被盜竊的車輛在追繳后立即返還給持有該車輛合法所有權證明的被害人,不必等待法院作出沒收和返還的裁決。
但是,這種與追繳相關的“簡易返還”在適用時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有關財產尚未發生所有權轉移或變更;(2)被害人能夠提供對有關財產享有合法所有權的證明;(3)對于有關財產的權利歸屬問題不存在爭議。因此,對于已因轉讓、添附、加工、合并等情形發生權利轉移或變更的財物,對于使用贓款或者變價款新購置的財物,尤其是不動產,對于被存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個人金融賬戶中的資金,不能實行“簡易返還”,必須提請人民法院作出沒收裁決。
人民法院對違法所得的沒收,無論是在刑事審判中作出的,還是在刑事審判前的特別沒收程序中作出的,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不具有任何懲罰性,它是基于對當事人財產權的保護和民事公平正義原則,對與違法所得相關的財產關系進行的甄別和糾正,是對受到犯罪行為侵犯的原有合法財產關系的恢復和補救。由此看來,對違法所得的追繳或者沒收更多體現的是民事和行政正義,與體現刑事正義的沒收財產刑有著不同的性質,不同的目的使兩種“沒收”制度相互區別,只不過這兩種“沒收”都被設置在刑事訴訟當中。
對違禁品和供犯罪使用的物品的沒收同樣不具有懲罰性。違禁品是法律禁止未經特定許可而持有的物品,對違禁品的沒收是對社會秩序和行政正義的維護,不以違禁品持有人是否涉嫌犯罪或其他違法活動為條件,“對公共秩序存在危險的物品,即使沒有人因持有該物品被判決有罪,也必須對其持有人實施沒收”。供犯罪使用的物品有時候也被稱為“犯罪工具”,例如:用于資助恐怖組織的資金、用于賄賂國家工作人員的錢款,等等。雖然這類財產的來源和權屬關系可能是合法的,但它們因其用途的非法而具有社會危險性,沒收這類財產是對犯罪能力和危險性的削弱和排除,或者說是對相關犯罪活動的防范措施,因此,許多國家的刑法將此類沒收界定為“保安處分”,并且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保留用于實施犯罪之物或聲稱對其擁有所有權”。
2012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將檢察機關確定為特別刑事沒收程序的啟動者,可以說是首次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了檢察機關的資產追繳職能。如果把特別沒收界定為一種特殊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話,檢察機關就是這一訴訟程序的法定原告,它代表國家和其他財產受害人提出資產沒收的申請,維護國家和其他財產受害人的合法財產權益。因而,在貪污賄賂、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刑事案件中,檢察機關不應當僅僅滿足于通過公訴將犯罪人繩之以法,僅僅滿足于將贓款贓物作為犯罪證據加以凍結、扣押,而應當特別關注犯罪資產的調查和追回問題,特別關注并且致力于民事正義在刑事訴訟中的實現與彰顯。尤其是在犯罪嫌疑人外逃的情況下,檢察機關應當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努力維護國家和其他財產受害人的財產權益,努力消除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犯罪的經濟損害以及相關財產被用于犯罪的可能性。
除貪污賄賂案件外,恐怖活動犯罪(包括資助恐怖活動犯罪)案件也被明確列入特別沒收程序的適用范圍。對于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特別沒收程序主要針對的是被用于或者被打算用于犯罪活動的資金和物品,也就是《刑法》第64條所說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財物。針對此類案件適用特別沒收程序具有重要的公共安全防范作用,有助于防止有關財物被直接用于實施恐怖活動犯罪或者被用于資助恐怖活動組織和個人?!度珖嗣翊泶髸瘴瘑T會關于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授權公安機關和國家反洗錢機關對涉恐資產實行法定凍結,《刑事訴訟法》則授權檢察機關在一定條件下啟動對被凍結資產的沒收程序,這是一套阻斷恐怖活動經濟命脈的法律制度,檢察機關應當在反恐斗爭中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職責。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大全(最新實用版)
- 中日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規制比較研究
- 建設工程法律政策全書(第六版)
- 中國土地法治與土地法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釋義及實用指南
- 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的基本理論(“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 愛問法律百科:物業服務必知160問
-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最新修正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最新修正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最新修正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含代表法):實用版(2015年版)
- 天下·司法體制改革導論
-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
- 土地一級開發及投融資法律實務
- 反分裂國家法(中英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