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股票的邏輯(2)
- 拿來就用的經濟學
- 黃威
- 5487字
- 2013-12-20 17:18:35
其次,牛市中股民要為配股與新股的發行付出額外的代價。因為配股和新股的發行是參照二級市場的價格進行的,二級市場上股價越高,發行價就越高。高價的時候買了新股,到指數跌回的時候,就相當于所謂的“套牢”了。只不過二級市場上的套牢只是股民之間資金的轉手而已,你套牢了就肯定有人賺了;而一級市場的這種套牢資金就流向了上市公司,這對股民整體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比如青島啤酒發行,每股成本價約12.8元,但其凈資產只有2元,也就是說股民花12.8元只買了2元的凈資產,股民的投資收益率還不如國庫券呢。
即使是大牛市,股民也不一定就盈利,特別是我國的股民。因為我國股民實在太過靈活機動了,是真正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股民手里的股票進進出出好不快活。在西方一些較成熟的股市,年換手率一般只有30%左右,交易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但是我國的股民的換手率是百分之幾百,流通股給股民創造的稅后利潤可能都不夠交易成本,辛辛苦苦賺的那些“指數”都上繳國家養活公務員和給經紀人發工資了,你說什么叫覺悟?這就是新中國股民的覺悟!
說到這兒,有些想入市的朋友幾乎絕望了;但有些自信、生猛的仁兄還會義無反顧地投身股市,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對整體股民的分析從來不適用于他們,股市有賠錢的,就肯定有賺錢的,雖然賺錢的只是少數,但他們就是那些少數的人。到底能不能賺錢?你想賺錢,那么讓誰賠錢?這似乎只有老天爺才知道了。
說到這兒,我們應該對股市有了基本的認識,下面接著聊下去就有了一個共同的基礎。但在繼續下一章之前我還是先把幾個熱點的詞匯羅列一下,方便讀者,利國利民。
小鏈接1:市盈率
市盈率是指在一個考察期(通常為12個月的時間)內,股票的價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投資者通常利用該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資價值,或者用該指標在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間進行比較。市盈率通常用來作為比較不同價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標。一般認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過高,那么該股票的價格就具有泡沫,價值就被高估。然而,當一家公司成長迅速以及未來的業績增長被看好時,股票目前的高市盈率就可能準確地估量了該公司的價值。
市盈率等于普通股每股市場價格除以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每股盈利的計算方法是該企業在過去12個月的凈收入除以總發行已售出股數。假設某股票的市價為24元,而過去12個月的每股盈利為3元,則市盈率為24/3=8。該股票被視為有8倍的市盈率,即每付出8元可分享1元的盈利。
小鏈接2:全流通
我國股市成立時制度比較特殊,一家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流通(即在交易所公開買賣),包括國家股,法人股等,這就是所謂的“股權分置”或“全流通”問題。一般投資者購買的是可以流通的流通股。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比如大股東(一般都是非流通股)并不關心股價的高低(反正不能賣),他們可以做一些對自己有利但對全體股東(公司)不利的事而不必擔心股價會跌,比如轉移利潤、為他人貸款擔保,有的大股東甚至將流通股東看做是“提款機”,把流通股東出的錢當成不要成本的“善款”。這極大地影響了股市的正常發展。目前正在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就是要讓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自由買賣,也就是“全流通”,讓股市在制度上走向完善,讓其正常發揮作用。另外,如果全流通,則相當于擴大股票的供給,一般情況下會降低股票價格。
小鏈接3:大小非
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即小部分。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小于5%,在股改一年后方可流通,一年以后也不是大規模的拋售,而是有限度的拋售一小部分,為的是不對二級市場造成大的沖擊)。反之叫大非(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5%以上者在股改后兩年以上方可流通,因為大非一般都是公司的大股東,戰略投資者,一般不會拋)。解禁:由于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
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他們就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通常來說大小非解禁股價應下跌,因為會增加賣盤打壓股價;但假如大小非解禁之后,其解禁的股份不立刻拋出來而且如果市場上的資金非常充裕,則可能不會出現股價的明顯下跌。
股市為何暴漲暴跌?
2006年到2007年,上證指數從1000多點漲到6000多點,股市上漲了5倍。難道是這兩年中國經濟一路向好,企業效益翻了5倍?我想只要你沒嗑藥,肯定知道沒那回事兒。那么如果企業的效益沒有好到股票那么值錢的程度,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股市的這輪暴漲呢?
回顧歷史,大家會發現自己被股市玩了。從2001年6月23日開始國有股減持,此后是整整5年的熊市。2001~2005年,上證指數從2247點一路跌到998點。大家一度都認為1300點是到底了,沒想到中國股市生動地教育了股民什么叫做“一切皆有可能”,股指擊穿1000點,真正的深度套牢。正在大家尋死覓活的時候,中國股市居然突然雄起了,2006~2007年一口氣漲了5000多點,真是神奇。
要想知道那輪股市暴漲的原因,我們必須去探究其背后發生了什么。我想首先要考慮的是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
給大家普及一下知識,在國有企業上市的時候,全部股本中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占51%,是不允許買賣的,其余的49%才可以買賣。為什么呢?因為黨說咱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企業要占主導地位,企業的所有權性質不能發生變化,即國家占絕對控股地位。如果經歷過高考,你一定對政治課本的這個知識點不陌生,可見經濟和政治真是密不可分啊。而到了2001年6月23日,我國推出了國有股減持計劃,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那個時候有個國企改革,有個下崗工人問題。按說改革就改革唄,下崗就下崗唄,誰下崗誰倒霉。但是你可以這么說,政府不能這么說,這些下崗工人為國家辛辛苦苦了大半輩子,常年拿這么低的工資,沒什么積蓄,下崗后生病了怎么辦?孩子上學怎么辦?為了防止他們造反,咱們的政府還是想得很周到的,建立了一個社會保障賬戶,為他們存上2萬億人民幣,如果工人失業下崗,可以先從這里取錢。聽著似乎不錯,但是這里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錢呢?要知道,政府也拿不出這么多錢啊,俗話說得好,“收成不好,地主家也沒余糧啊”。印鈔票?這是絕對不行的,咱們前面講過為什么了。想來想去,就把主意打到上市公司的國有股上了。
把國有股賣了,賣的錢存到這個賬戶上不就解決了?當然是按市場價來賣的。誰知,消息一出,股價大跌,全國股民都慌了,因為擴大股票供給勢必使股價下挫。沒辦法,扛不住了,證監會在一年以后決定國有股暫停減持。盡管如此,股市還是義無反顧地下跌。你精股民也不傻啊,大家知道國有股最終是要減持的,有這么個定時炸彈埋在那兒誰敢隨隨便便往里面沖?。拷洕鷮W上這個叫預期,所以說預期是相當關鍵的。所以中國股市從2001年開始就從來沒有牛氣過,有很多被套者都等得花兒不知謝了多少回了。
到了2005年,中國政府和證監會出臺了股權分置改革計劃,這個看上去似乎只是重新包裝了一個概念而已,但是事實上這次股改的確很吸引人。它一方面給流通股送贈股作補償,另一方面又對全流通作了一點限制,就是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國有上市公司的國有部分股票暫時還不允許賣出,一年以后才可以慢慢地賣。換句話說,大中型國有企業這些原本不可流通的股票在限售期內是不允許賣的,只能等解禁時間到了分批一點一點往外賣。這一改可謂是皆大歡喜,首先把不可流通的法人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可流通、可變現,這可了不得,當年一元兩元買的,現在賣出去是市場價了,賺大發了,大家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蹲在家里天天按計算器算著自己到底賺了多少錢;國有股高興,流通股東也愿意。什么叫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是!
看著政府這么認真,把解禁時間表都弄出來了,還有這么多實惠,那咱們小老百姓還等著干嗎?趕緊開工往里面沖吧!這就是所謂的穩定了預期,為股市騰出了足夠的上漲空間,提供了暴漲的前提條件。但是僅僅有這種想象空間是不夠的,資金進去容易,出來呢?要知道,進入的人都是希望著出來能賺錢的,買進是為了賣出?。?
今天你1000元錢沖進去了,明天2000元錢出來不難;今天10000元進去了,20000元錢出來也不難;但是10億進去呢?這就比較難辦了。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實在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只有牛人才能自信地這么說,因為大有大的難處。比如你10元買的股票漲到100元了,如果只有幾千股,那沒什么問題,但是如果有幾千萬股,你怎么賣出去?誰買???最后你可能連50塊錢都賣不掉,那就是白搭。那么怎么才能安全出來,落袋為安呢?
除非你買的企業效益實在太好,市盈率比較低,看起來很合理,大家愿意買,不過這基本上不怎么靠譜;或者市場太熱情了,太奔放了,像打了針一樣,對未來特別踏實特別有底氣,相信股價還能漲,敢買。正好中國就碰上了這種情況。那幾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一片欣欣向榮,又逢2008年的奧運會,太有炒作空間了!
好了,現在什么都有了,那就買唄??上У氖牵芏嗬习傩者€是沒看明白,看著股市稍微有點起色,趕緊跑吧!前面被套怕了,每次想跑都沒跑成,這次可別錯過了,要學習“范跑跑”精神。但是,大資本們看明白了,一些民間資本看明白了,券商資本看明白了,鐵血的投機者也看明白了,他們一點點進場,慢慢地在低處接籌碼。這些先知先覺者們就是第一股力量。
所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2005年7月,如果記性好的話,你應該還記得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中國啟動了匯率改革,擴大了匯率的浮動范圍,人民幣兌美元比價調整為8.11,于是人民幣開始了升值的漫漫征途。于是第二股力量就來了,那就是境外資本、國際熱錢。關于人民幣升值的邏輯,我們前面已經聊過了,這里不再贅述。
境外資本大鱷,那都是些什么人啊,什么事情沒經歷過?他們太清楚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什么了,趕緊跑到中國來,肯定沒錯的。外資既可以買中國的房產,還可以買中國的股票,因為那時中國的股市很安全,才1000多點。那時據有關部門統計,明面上的49家QFII(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國內持有的證券資產市值近2000億元人民幣,實際上據不完全統計,有上千億美元資金從各種渠道流入中國股市。這還是不完全統計,實際上也根本不可能完全統計,天知道到底有多少外資跳進來了!
伴隨著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這時中國的股市就開始發燒了,基金開始好賣了,大家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今天你買股票了嗎”或者是“今天你買基金了嗎”。僅在2006年,新基金發行就有89只,規模將近4000億,其中過百億的基金就有7只。這就是第三股力量,而且越發不可收拾。到2007年,基金發行了73只,資金募集規模超過4200億。
終于,最后一股力量,也是最重要的力量進入了股市,那就是數量龐大的民間儲蓄,這個時候全國人民已經徹底瘋狂了。前面我們講過中國銀行里面的儲蓄規模,足以做到買什么就漲什么,絕不打折扣,那是相當彪悍的。錢是個好東西,看著周圍炒股的人,只要是個人,腦子沒進水,買了股票就能漲,就能賺錢,一夜之間就冒出無數所謂“最牛股民”。既然他們可以,我為什么不可以?全國人民充分實踐了“沒有最牛,只有更牛”的理念,趕快買吧,買了就能賺,多買多賺,童叟無欺!股市是江湖,炒股是傳銷,報表是策略,跟莊是戰略。如果這些成為投資者的共識,股市想不瘋狂都難。有了錢的要上,沒有錢的,借了錢也要上。原來只有7000萬人炒股,而到2007年底,在證券公司開戶的就有1億人。中國有13億人,有1億人在這個江湖混,平均4個家庭就有一戶在炒股,這就是全民炒股的群眾運動。
每天有幾十萬人涌入市場,股票市值由2005年底的33430億增加到15萬億多,上漲了4.5倍,股市一天的成交量高于以往一個月的成交量、一個月的成交量高于以往一年的成交量,整個市場的股票都在不斷轉手,虛假信息泛濫、內幕交易盛行。股市真是牛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了。中國政府看到股市太瘋狂了,從2006年7月5日到2007年5月15日連續7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家知道,這是央行貨幣政策中最嚴厲的手段了,每上調一次凍結市場資金約2000億。
但是中國的管理者發現:奇怪了,怎么調一次漲一次?以前的方法不頂用了。中國的股市好像跟政府較上勁了:你調你的,我漲我的。為什么?因為以前股市大漲往往是違規動用銀行資金造成的,所以一宏觀調控就所向披靡。但是這次股市資金的來源和以前不一樣了,貨幣政策也沒轍。不聽話是吧?那我就用財政政策,提高證券交易印花稅!不信搞不定你!2007年5月30日夜,政府宣布提高印花稅率。
這一招實在太過生猛,股市聽懂了,明白了政府的決心,暴跌!不跌也不行啊,不跌還不知道你會出來什么更鐵腕的手段呢。于是很多人都在罵娘,所有人都不能接受。但是有些人從這里感到了危險,開始想把撤出來的資金轉戰樓市。他們想既然人民幣要升值,那么人民幣資產肯定也要升值。在人民幣資產中沒有比房產更典型、更有前途的投資項目了。資金進入樓市,這個問題更讓政府緊張。股市至少是那些還能吃飽飯的人在玩,可樓市關系到民生,那可不得了。于是政府千方百計限制資金大規模進入樓市,出臺一系列政策。對那些資本來說真是相當不爽,可謂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怎么辦?
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所謂“無利不起早”,想要暴富,樓市又被“嚴防死守”,其他投資領域要么不能進,要么不容易出,停下來一拍大腿:得,還是回股市去!于是股市又更加瘋狂,前面那些擔心出來的股民又后悔了:我傻,我真傻!這次一定不要隨便賣了!于是一路往上漲。什么?5000點是頂?這才剛上路呢,10000點起,還不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