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哲學
- (英)喬納森·沃爾夫
- 2619字
- 2019-07-26 14:20:31
道德哲學的意義
從“導論”這個詞的一個意義上來說,讀這本書的人中,沒有誰需要我來指導一下什么是道德。甚至在牙牙學語前,我們就已經接受了道德的訓練。我們被教導要學會與人分享,要遵守秩序。我們被告知不要咬人、掐人、撓人,也不要搶別人的玩具。我們會說話之后,又被叮囑不要撒謊,不要言而無信。我們被示范該如何為他人的感受著想,而且發現,我們很輕易便能察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一些孩子可以輕松地適應這些規則,一些孩子需要被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而另一些孩子則永遠都學不會。但是,道德以及道德問題從一開始就圍繞在我們身邊。
一個人知道有道德問題這回事是很早的,但對道德的思考和反思,也就是道德哲學,出現得就晚一些了,當然,前提是會出現的話。在開篇的引文中,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公元前270)邀請所有人都早點兒對哲學產生興趣,但在哲學有據可查的早期時代,另一個觀點卻認為道德哲學不適合年輕人。我們將在后面的內容中詳細研究的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寫道:
因此,男孩子不太適合聽取有關(道德哲學)的講座,因為他對生活中發生的諸種行為并無經驗,但對它的討論皆始于此,也關乎此;而且進一步來說,男孩子通常隨心所欲,所以他的學習會徒勞無益,畢竟,(道德哲學的)目標并非獲取知識,而是指導行為。(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卷一,iii)
亞里士多德的意思是,男孩缺乏人生閱歷以及自控能力,因此還沒有做好研究道德哲學的準備。而對于女孩子,亞里士多德似乎認為她們根本不會遇到這個問題,這反映了古代希臘人對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所持有的普遍看法(我們還會在后面的章節中再次提及)。不過,亞里士多德又補充道,年輕不年輕,并不是用年齡來衡量的:你或許歲數很大,但要是不成熟的話,道德哲學的價值也會與你擦肩而過(卷一,iii)。就本書而言,我會先假設亞里士多德說得對,研究道德哲學需要人生閱歷,而諸位讀者,無論男女,都已經在觀念和行為上趨于成熟,對道德本質的深刻思考,也就是研究道德哲學,可以讓你有所獲益。
道德觀的培養
但是具體而言,到底什么是道德哲學,又為什么要研究它呢?人們時常會求助于道德哲學,是因為他們在人生中遇到某種嚴重的道德困境后,想要解決它,或者至少想通過了解那些大哲人的著作,讓問題有所緩解。懷抱這類希望的人面對哲學家時的心態有點兒像某些人對待宗教領袖的態度:視之為道德智慧和慰藉的源泉。但事實是,鮮有哪個道德哲學家受過此類訓練或者有能力以如此直接的方式提供幫助。
不過,道德哲學雖然包含了諸多重大、重要的理論要素,但它依然是一門實用性的學問。運用得好,道德哲學能幫助你建立起自己的人生道德觀。我的意思是,它可以幫助你更敏銳地搞清楚從道德的角度來看,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它可以幫助你認識到哪些考慮需要或不需要嚴肅對待,以及我們該如何培養自身的論證能力、注意力及情感。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你徹底地思考你與他人、與其他有價值的事物,例如動物世界和自然環境之間該具有怎樣的關系。它可以幫助你思考如何將你的才能和精力最優化,以及你該有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它還可以啟發你該如何試著去影響并在合適的時候去教化你周圍的人。不過,正如我們會看到的,雖然很多哲學家會就一些具體情境提出有益的引導,但通常情況下,最好的哲學家能做的,也只是啟發你找到一種看待世界以及其中每個個體的方法。
拿我們會在書里討論的一些大哲學家來舉例子吧。比如,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9?—公元前347)那里,我們可以學到要想拒斥“客觀的道德真理事實上存在”這個觀點,到底有多難。比如,從我前面提過的亞里士多德那里,我們可以學到道德既和一個人的品格有關,也和他的行動有關。從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那里,我們會理解尊重他人到底有多重要。從英國哲學家杰里米·邊沁(1748—1832)和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06—1873)那里,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是否認同“人類與其他有感知能力的生物的幸福才是重中之重”。而從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那里,我們可以學到,真正的道德不應與我們恰好在歷史上的這個時刻贊同或者不贊同的東西混為一談。所有這些思想家都非常深入地闡述了他們的見解,而且通常在他們自己最關心的問題上,抱持著十分復雜的道德立場。但是他們都有東西可以傳授給我們,而且不光具有思想性,還具有實用性。無論你是否贊同他們觀點中的細節,他們的見解都可以影響和啟發你的人生道德觀。
我說了,這些大思想家不光有思想性的東西,還有實用性的東西,可以教給我們。但是,正如其中的很多哲學家會拒斥另一些哲學家的思想一樣,很多讀者會拒斥我剛剛概括的某些思想。舉一個例子來說,邊沁和穆勒堅持認為人類(或者動物)的幸福感是所有道德的基礎。康德卻覺得這犯了本質上的錯誤,他主張,道德的基礎應當是尊重其他理性生物的意志,而非關心其幸福。尼采甚至更不屑,他令人印象深刻地稱,只有英國人才會在乎幸福感。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會支持邊沁和穆勒,反對康德和尼采。在這本書中,我不會試著論證在思考道德問題時,哪種特定的方式是正確的,雖然我贊同哪種觀念或許會顯而易見。我的目的是介紹一些有關道德問題的最優秀的哲學作品,提供一些可能的選擇來引導我們的思考。
道德哲學的傳統
在思考道德問題時,盡管有些人會出于實用性的考量,拒斥上述某些或者全部觀點,但這些思想家的觀點仍然非常重要,值得任何希望嚴肅思考道德問題的人去研究。首先,在試圖評價某個觀點時,理解它的微妙與復雜之處很重要,不能沒理解清楚就否定它。但同樣重要的是,這些觀點在西方世界的思想傳承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西方思想的傳播,且不論結果好壞,都意味著它們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理解世界歷史、文學或者文化,甚至想參與到有關戰爭與和平、生與死以及很多其他話題的討論中,就必須了解西方道德哲學的主要傳統。
不過,我不想讓別人覺得,好像在我眼中,西方的道德理論是唯一值得檢視的思想。中國、印度、阿拉伯、非洲和其他倫理傳統也充滿了智慧和見地,很值得深究。它們中的一些,尤其是印度的傳統,就曾影響本書中討論的一些思想家。(在本章末尾的“延伸閱讀”部分,我羅列了介紹這些傳統的參考書目。)然而,單靠一本書無法詳盡地介紹所有內容,所以我選擇把關注點集中在西方的倫理思想傳統上,而不是為了視野更宏大,粗淺地一掃而過。雖然我有時候會提及別的傳統(尤其是在第二章“文化相對主義”中),但它們在這里只扮演了一個很小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