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輕取虎牢
- 三國之漢末宗親
- 大秦守
- 1980字
- 2020-04-26 17:05:13
自從上次被夜襲之后,劉征怕了,趕緊把自己的兵馬全都調了過來,糧草出事那都是小事,自己出事那就是大事了!
三百親衛在數千騎兵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哪怕這三百人都是精銳,夜襲時那種深深的無力感還是讓劉征很不安,這幫諸侯的軍隊實在是太廢物了,要不是夜里來的騎兵不多,而且呂布、張遼被死死纏住,說不定劉征就真交代在那里了!
不只是外患,內憂也有,這幫諸侯各懷鬼胎,指不定就能對劉征下手!這還真不是不可能,這種臨時組建的聯盟關系并不牢靠,雖然說歷史上這十八路諸侯并沒有在討董剛結束的時候動手,但是不代表現在不會!劉征印象中虎牢關下根本就沒有呂布夜襲這一出,現在不一樣是發生了?
不過劉征調來兵馬也沒有參與攻打虎牢關,當然了這主要是因為自從上次夜襲之后,聯軍就再也沒有攻打虎牢關了!
誰都不傻,不會就這樣讓自己的實力白白受損!
眼看著虎牢關一天天的增兵,十八路諸侯跟沒事人一樣,一天天的,該吃吃該喝喝,至于說袁家被滅門的仇恨,已經不知道被袁紹忘到哪去了,反倒是袁術,一直對袁紹裹足不前抱怨已久,這倒是讓劉征對袁術高看一眼,只可惜繼續進軍這種事不是袁紹一個人的能決定的,諸侯都不愿意前行,袁紹也只能作罷。
不過很快,劉征就收到了線報:
【……洛陽城內最近有童謠唱道‘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鹿走進長安,方可無斯難’……】
再想想這些天,虎牢關上雖然聲勢浩大,但是似乎并沒有看到呂布或者張遼的身影,劉征的心活絡了起來,現在劉征已經能確定了:
這董卓準備跑路了!
等了這么久可不就等這個嗎?劉征當即請曹操和自己一同前往虎牢關附近的高山上探營!
劉征一人勢單力薄,可如果有曹操這個聯盟發起人相助,曹操提議出兵,再加上自己的支持,這事就成了!
如果不是有這個該死的虎牢關,劉征自己早就帶人準備去洛陽了,哪還要找曹操。
“賢弟,我看著虎牢關內,守軍似乎都只是些老弱病殘!”
“不止如此!孟德兄,看,虎牢關內雖然營帳很多,但是士卒確很稀少,現在正是生火造飯的時候,士卒不可能都在營帳里!”
在劉征刻意的提點下,曹操突然面色一變,猛地一拍大腿,說道:“壞了,恐怕這是董卓的疑兵之計啊!安民,速速跟我一起去請盟主發兵取下虎牢關!”
哪怕曹操用兵如神,此刻也萬萬想不到董卓現在居然想要跑路!
原因也很簡單,長久的攻堅戰,聯軍必敗,董卓必勝!從這一點來看,董卓沒有理由跑路。不過除了劉征和李儒手底下的那幾個謀士,沒有人知道這個時候的董卓已經喪失了雄心壯志,縱使以曹孟德之才,也想不到這一點。劉征雖然知道這其中的前因后果,也沒有點破。
曹操提議,劉征贊同。討董的兩個重要人物都認可出兵,袁紹也不得不慎重考慮。
十八路諸侯也是有不同的派系的,王匡、韓馥、鮑信等人就是袁紹的狗腿子,曹操和張邈明顯穿的是一條褲子,劉岱、孔融又是以劉征馬首是瞻,孫堅和馬騰兩個苦哈哈一起報團取暖。袁術派里又有孔伷等人。
在夜襲這件事中,劉征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武力,大大地讓自己的派系漲了臉,像張超這種游離在各個圈子之外的人也開始往劉征這里靠攏。
所以劉征和曹操說出攻關,那可就是兩個重量級的派系要出兵。袁術和袁紹一直不對付,現在更是巴不得袁紹死,眼看著袁紹猶猶豫豫不想出兵,立馬站在了劉征這邊。
袁紹都傻眼了,雖然袁紹也清楚在此之前諸侯之間就有著各自的圈子,有著不同的派系,但是之前圈子化的問題沒有這么明顯,基本上都只是一兩個人提議,然后讓袁紹決斷,哪里像現在這種,劉征和曹操一說出兵,嘩啦啦站出來一大半的支持者!
這下可就是一半的諸侯都同意出兵了,袁紹不得不下令攻關。
袁紹這家伙光顧著消耗別人實力,完全忘了,在這個同盟中,出的力越多,越有發言權,自從組建聯軍以來,袁紹基本上沒出啥力,汜水關是劉關張作的主力,他們三人只是掛在袁紹名下,軍帳都沒跟袁紹在一塊,而前夜的偷襲,風頭更是全被劉征搶光了。從一言九鼎淪落到現在的地步,也是袁紹自己作的。
既然已經暴露了實力,劉征也不打算藏著掖著了,這次攻城,劉征派出了自己的兵馬!
不過當袁紹看到典韋背負雙戟的時候,果斷把劉征的部曲調到了攻城部隊的最后方。
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拿下虎牢,只怕盟主之位就真的名存實亡了!袁紹也只怕要淪為天下人的笑柄。
袁紹當然想要劉征帶兵上去送死,但是這代價就是他袁紹的名聲會徹底臭了,很可能聯軍也因此分崩離析!權衡再三,袁紹只能咬咬牙安排自己的部曲當主力了!
當然了,這一切都在計算之中,當然了,劉征這腦子算計不到這么多東西,可是劉征帶了個荀攸啊!荀攸當年跟袁紹可太熟了,袁紹的性格特點荀攸是一清二楚。
面對著虎牢關內的一群老弱病殘,袁紹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虎牢。成功穩固了自己盟主的地位,也挽救了瀕臨破碎的聯軍。
只不過由于劉征主動請纓不成,袁紹嫉賢妒能的名頭又開始在聯軍中流傳起來,這可不是劉征干的事,劉征在聯軍之中可沒有探子,而荀攸沒提醒,劉征倒也忘了這回事。凡有得,必有失,一啄一飲,自有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