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之道:攝影入門基礎教程
- 李濟山
- 1428字
- 2020-03-27 10:42:29
1.5 找到自己的風格
常常聽到別人說,某個攝影師,某幅攝影作品很有風格,很多初學者不禁要問,風格這個東西,如空氣般縹緲,它到底是什么?
組成照片的基本要素
如果我們將組成照片的各個要素分解開來,就不難發現,所謂的風格,就是攝影作品所表現的主題、構圖、色彩、對比、影調、主體的樣貌等特點。
不同器材拍出照片的差異
在膠片時代,相機的設計不同,鏡頭的光學素質不同,采用的底片不同,甚至于后期沖洗照片的方式不同,都會使拍攝同樣題材的照片感覺很不一樣。前蘇聯生產的LOMO相機,明明成像有很明顯的暗角,對顏色的還原也不甚準確,但是它的的確確成為一種風格,而且流行至今。
在數碼時代,人們也能輕易地發現佳能、尼康、索尼等廠家生產的單反成像風格的不同,通常,使用佳能相機拍出的照片較柔和,并偏向于暖色調;而使用尼康相機拍出的照片較銳利,并偏向于冷色調。

一位82歲的陜北大爺正在抽煙休憩,頂光較好地表現出老大爺的面部表情,利用長焦和較大光圈虛化背景,其手里的旱煙給我們留下陜北農民特有的印象
焦距:158mm 光圈:f/5 快門速度:1/500s 感光度:ISO160 曝光補償:-0.7EV
照片都留有個人印跡
攝影人普遍都有追求個性化的心理。有的人喜歡寬松一點的構圖,有的人卻喜歡非常緊湊的構圖;有的人喜歡將主體規規矩矩地擺放在畫面中央,有的人卻習慣于將相機傾斜以便拍出變化;同樣是拍攝女生,有的人喜歡把她拍得可愛一些,有的人卻喜歡把她拍成酷酷的樣子;有的人平時習慣使用大光圈拍攝,有的人卻喜歡小光圈拍攝的畫面效果;有的人力求對焦清晰,有的人卻刻意將照片拍模糊。還有的攝影師會用腳踐踏底片,或將洗出來的照片潑上茶水,以呈現出復古、頹廢的藝術效果。
此外,在膠片時代,很多攝影師在拍攝某一種題材時,都只用一種相機和一種膠卷的固定搭配,這樣就使照片的個人風格更加明顯,比如布列松使用徠卡相機拍攝,荒木經惟使用MAKINA相機拍攝,等等。在數碼時代,拍攝者在后期處理過程中也會對照片進行調整,甚至可以輕松地使畫面效果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無疑都會在照片中體現出個人的喜好。

斯里蘭卡的海邊,朝陽緩緩升起。在沙灘上有人正在攝影,拍攝者巧妙地將人置于海面上的反光處,對高光部分測光,以便將畫面壓暗,獲得剪影效果。主體所處的位置正好位于畫面的黃金分割線上,整個畫面充滿了藝術美感。
焦距:170mm 光圈:f/5 快門速度:1/3200s 感光度:ISO160
適度模仿但不要沉迷
很多人的攝影學習起步階段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你可以找來一些喜歡的攝影師的作品,然后按照組成照片的基本要素逐項進行分析和研究,也可以讀取他們所使用相機和鏡頭的型號、拍攝參數等數據,還可以分析他們在后期處理時都做了哪些調整,等等。只要你用心去研究,總能找到一兩點對你有啟發的東西,然后自己在實際拍攝中不斷借鑒和模仿,這樣就可以拍出看上去很不錯的照片。模仿這個階段對于學習攝影很重要,它能夠大大縮短我們攝影入門的時間,等你慢慢地有了一些拍攝心得后,便可以打破這些規矩,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創作了。

冰島的音樂廳建筑頂部,玻璃的材質通過光的折射將周圍的環境和色彩都映襯出來,形成幾何形狀的色塊,畫面充滿藝術美感
焦距:30mm 光圈:f/8 快門速度:2.5s 感光度:ISO100 曝光補償:+0.3EV
在模仿的階段,我們很容易便會獲得進步,只要方法得當,攝影技藝提升也是“一日千里”。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沉迷于模仿之中,更不能因模仿而取得的一點點成就而沾沾自喜,需要明白,模仿只是幫助我們攝影入門的必修課,而在未來的個人發展版圖中,唯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從別人的影子中跳出來,才算自己真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