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之道:攝影入門基礎教程
- 李濟山
- 1720字
- 2020-03-27 10:42:27
1.2 攝影人眼中的好照片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攝影師,除了具備好的拍攝技術之外,好的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想拍出好的攝影作品,必須先要有好的眼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攝影器材已經不是影響照片好壞的主要因素了。但是幾乎所有攝影初學者都面臨著這樣的困擾,為什么我拍出的照片,自己覺得很好,卻難以引起其他人的共鳴?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一點都不復雜,那就是你拍的照片還不夠好。
很多人都想知道什么樣的照片才算是好照片,美國紐約攝影學院院長Donald Alexander Sheff認為好照片的三個標準是:①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②必須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③畫面盡量簡潔。這是判定好照片的通用標準,是一張好照片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事實上,有很多優點且讓大多數人滿意的照片就可以被稱為好照片,其可以體現在拍攝技術方面,也可體現在意識方面,或者兩者均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皇冠鳥是烏干達的國鳥,拍攝空中飛行的鳥類,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的,我們需要使用自動伺服對焦模式和高速快門,并且開啟連拍模式
焦距:400mm 光圈:f/2.8 快門速度:1/800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補償:-1.7EV
技術類好照片
技術類好照片擁有準確的曝光,富有感染力的色彩,十分清晰的畫面,焦內如刀割般銳利,焦外如奶油般化開,構圖堪稱完美,噪點微不可察,整個畫面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究其攝影成像質量之極致。

哈拉湖海拔3500米,被稱為地球上最后一滴眼淚。面對如此美景,人的內心都會得到洗滌,在拍攝時如何控制曝光成為這張照片成敗的關鍵
焦距:15mm 光圈:f/16 快門速度:1/32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補償:-0.7EV
意識類好照片
意識類好照片追求的是畫面氛圍的營造和情緒的表達,作品必須體現出攝影創作者的思想,用圖片說話,一圖勝千言,讓讀者看后能夠領會攝影師的拍攝目的。雖然其可能因曝光有點兒不準確,色彩還原效果不那么好,焦點略有不實而導致畫面有些模糊,還有可能構圖也不是十分嚴謹,但這些都不能妨礙其成為一張意識類好照片。這類照片往往畫面具有獨特的美感,能夠引發觀者的思考。

非洲原始部落里的孩子們擁擠在教室里學習,他們見到外國人十分驚奇,做出鬼臉。為了獲取最生動的畫面,我采用盲拍完成了這張照片的創作,畫面中孩子們的眼神都沒有被相機所吸引,一幅好的意識類攝影作品就這樣誕生了
焦距:25mm 光圈:f/4 快門速度:1/13s 感光度:ISO250 曝光補償:-0.3EV
切勿追求極端
在沒有足夠攝影能力的前提下,故弄玄虛,追求某一種“奇怪”調調的意識類攝影作品,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應當明白,點石成金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意識類照片可以采取有點含蓄的表現方式,讓觀者去思考,但是不要像猜謎一樣,要清楚地表達出畫面的含義。
盲目追求技術類好照片,最后只會掉入不斷更新攝影設備的怪圈之中。好的相機和鏡頭固然會提升照片的技術水準,但是大部分的優秀攝影作品,并不是用頂級的相機拍攝出來的。

在南極半島拍攝的風光片,畫面右下角的浮冰看上去很小,但實際體積的百分之八十都在水下。藍天白云,冷色調的畫面凸顯出南極特有的極地風光。有的時候,你要前往到人跡罕至的地方,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拍攝出一張自己滿意的風光攝影作品;而有的時候,不經意之間,你會發現美好的風景就在自己的身邊。攝影和生活一樣,無論是從攝影設備還是攝影技術上,切勿追求極端
焦距:14mm 光圈:f/13 快門速度:1/400s 感光度:ISO100 曝光補償:-0.7EV
技術與意識兼備
技術或者意識,任意一種做到極致都可以冠以好作品之稱,但現實中的優秀攝影作品,大多數都二者兼備。所以,完全脫離了要表達的意義的技術類照片也不是好照片,而沒有豐厚的技術積淀,也拍不出有較好意識的作品,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要想拍出優秀的攝影作品,最好技術與意識雙修,手和大腦都要鍛煉。除了日常的拍攝外,當看到好的攝影作品時,應該力求對該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取其精華。

納米比亞辛巴族部落中嬉戲的兒童,其身后揚起的灰塵,在落日的照射下,閃耀著溫暖的金色光澤,整個畫面充滿了美好之感。如果要拍攝剪影,我們需要對著高光的區域進行測光。要抓拍運動的主體,我們只需要縮小光圈即可
焦距:70mm 光圈:f/2.8 快門速度:1/1600s 感光度:ISO250 曝光補償:-0.3EV

深秋的陜北,農民正在揚場,采用仰視的角度進行拍攝,廣角鏡頭的透視效果刻畫出了人物性格堅實、厚重的一面,記錄了農村的豐收景象
焦距:15mm 光圈:f/6.3 快門速度:1/1600s 感光度:ISO160 曝光補償:+0.3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