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我國履約概況

2.2.1 我國履約重要進程

2001年5月,時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祝光耀代表中國政府在公約開放簽署首日簽署了《斯德哥爾摩公約》。

2002年10月1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斯德哥爾摩公約》履約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早謀對策,并主動商有關部門加以落實。這件事不僅關系履約,更重要的是要保護環境和人民的健康。

2004年6月25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批準《斯德哥爾摩公約》。

2004年11月11日,《斯德哥爾摩公約》對中國生效,并適用于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2007年4月14日,國務院批準《國家實施計劃》,如圖2-1所示。

圖2-1 《國家實施計劃》(2007版本)

2009年5月,環境保護部聯合9個部委頒布殺蟲劑POPs禁令,宣布我國全面禁止生產、流通、使用和進出口滴滴涕、氯丹、滅蟻靈及六氯苯4種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實現履約工作階段性目標。

2012年7月,環境保護部聯合12個部委,發布《全國主要行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

2013年8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批準《斯德哥爾摩公約》有關增列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和硫丹等10類POPs修正案。

2014年3月25日,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二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新增列九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關于附件A、附件B和附件C修正案〉和新增列硫丹的〈關于附件A修正案〉生效的公告》,對α -六氯環己烷、β -六氯環己烷、林丹、十氯酮、五氯苯、六溴聯苯、四溴二苯醚和五溴二苯醚、六溴二苯醚和七溴二苯醚、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硫丹10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做出淘汰或者限制的時間規定。

2014年5月,我國全面停止含滴滴涕的三氯殺螨醇的生產。

2016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新增列六溴環十二烷修正案》。

2016年12月26日,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新增列六溴環十二烷修正案生效的公告》(公告2016年第84號)。該公告指出,自2016年12月26日起,禁止六溴環十二烷的生產、使用和進出口。

2.2.2 我國履約工作總體進展

中國積極推進《斯德哥爾摩公約》履約,先后推動了100多項管理政策和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將POPs管控逐步納入國內環境管理體系。截至2017年5月,淘汰了滴滴涕等17種POPs物質在我國的生產、使用,重點行業二英排放強度下降超過15%,處置了19個省約31000臺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清理處置了歷史遺留的上百萬個點位50000余噸POPs廢物,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綠色升級,重點地區環境介質中POPs含量下降,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為保障食品安全,保護全球環境和人類健康做出了積極貢獻。

2.2.2.1 建立了國內履約機制

2005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的,由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等11個部委組成的國家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工作協調組(簡稱國家履約工作協調組),其組織結構如圖2-2所示。隨著履約進程的調整,目前增加至14個相關部委。各相關部委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共同審議國家關于POPs管理和控制的方針、政策等,協調國家POPs管理及履約方面的重大事項。

圖2-2 中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工作協調組組織結構圖(截至2018年3月)

此外,環境保護部成立了由土壤環境管理司、國際合作司和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組成的協調組辦公室,作為我國履行公約的聯絡點,負責組織、協調和管理履約日常活動。

同時,我國各省、市、自治區政府的環保廳(局)也建立了協調機制,明確了開展POPs污染防治工作和履約的責任單位。

2.2.2.2 構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體系

(1)法律方面

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非法排放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嚴重危害環境、損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污染排放標準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授權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三倍以上的”,應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其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是指《斯德哥爾摩公約》附件中所列物質。

201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大氣污染防治法》),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大氣污染防治法》明確提出有關企業要采取有利于減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排放的技術方法和工藝,配備有效的凈化裝置,實現達標排放。

(2)戰略規劃

1)《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劃》(簡稱《國家實施計劃》) 2004年《斯德哥爾摩公約》生效以后,國家生態環境總局(現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委,啟動了《國家實施計劃》的制定工作,并于2007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發布實施。《國家實施計劃》是我國開展履約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履約目標、戰略和行動計劃,確定了分階段、分區域和分行業穩步推進履約工作的方針。隨著公約受控清單的不斷增列,環境保護部會同各有關部門已啟動了對《國家實施計劃》的更新工作。

2)《全國主要行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 2012年7月,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部、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現國家能源局)12個部委聯合印發實施了該規劃,確定了“十二五”期間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也將POPs污染防治作為重點領域之一,其是環保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分別制定并相繼出臺了省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管理、控制和淘汰工作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3)政策法規

為加強管理,切實減少POPs的污染排放,我國全面啟動了有關法規的修改、補充和完善工作。

① 2009年4月16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0部門聯合發布公告,宣布自2009年5月17日起,禁止在中國境內生產、流通、使用和進出口殺蟲劑類POPs滴滴涕、氯丹、滅蟻靈及六氯苯(緊急情況下用于病媒防治的滴滴涕用途除外)。該禁令是我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落實《國家實施計劃》和國家有關管理政策的重要舉措。

② 2010年10月19日,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9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二英污染防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淘汰落后產能、嚴格環境準入、實施清潔生產、實施減排工程等措施和任務。

③ 2011年10月17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排放重點行業監督管理。

④ 2011年3月2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將滴滴涕、多氯聯苯、六六六、全氟辛酸及其鹽類等14種POPs物質納入落后產品,并鼓勵削減和控制二英排放的技術、POPs替代品、POPs廢物處置技術、含POPs土壤修復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⑤ 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將“泡沫滅火劑氟表面活性劑替代物”納入鼓勵類。

⑥ 2013年12月30日,環境保護部、海關總署聯合修訂發布的《中國嚴格限制進出口的有毒化學品目錄》(2014年),將部分新POPs列入名錄。

⑦ 2014年4月3日,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發布《重點環境管理危險化學品目錄》的通知(環辦[2014]33號),其中將PFOS類納入管理。

⑧ 2014年3月25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2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新增列POPs修正案生效公告,要求自2014年3月26日起,禁止生產、流通、使用和進出口α -六氯環己烷、β -六氯環己烷、十氯酮、五氯苯、六溴聯苯、四溴二苯醚和五溴二苯醚、六溴二苯醚和七溴二苯醚;自2014年3月26日起,禁止林丹、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硫丹除特定豁免和可接受用途外的生產、流通、使用和進出口。對于特定豁免用途的應抓緊研發替代品,確保豁免到期前全部淘汰;對于可接受用途的應加強管理及風險防范,并努力逐步淘汰其生產和使用。各級環境保護、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城鄉建設、農業、商務、衛生計生、海關、質檢、安全監管等部門,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加強對上述10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產、流通、使用和進出口的監督管理。一旦發現違反本公告的行為,將嚴肅查處。

⑨ 2016年12月26日,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新增列六溴環十二烷修正案〉生效的公告》(公告2016年第84號)。公告指出,自2016年12月26日起,禁止六溴環十二烷的生產、使用和進出口。

(4)相關標準、技術規范和指南

1)相關環境質量標準 我國在制定環境質量標準中對相關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含量提出了限值要求,現行POPs污染防控相關環境質量標準如表2-2所列。

2)相關工程技術規范和導則 我國生態環境部針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產生的過程,制定了一些系列工程技術規范,提出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防治的技術措施要求,具體情況如表2-3所列。

表2-3 現行POPs污染防治相關工程技術規范和導則

2.2.2.3 加強履約能力建設

加強履約能力建設,建立控制POPs排放長效機制是《國家實施計劃》中確定的優先領域。2007年以來,我國利用國際贈款及雙多邊資金開展了一系列能力建設活動,對加強我國中央、地方和相關行業在政策制定、履約管理、監督執法和監測等方面的履約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1)建立地方履約協調機制

實施“全球環境基金中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能力建設項目”和“中挪合作地方履約能力建設項目”等國際合作項目,在上海、廣東、陜西、寧夏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了大量能力建設工作,幫助地方政府建立起履約協調機制,從地方政策法規制/修訂、POPs調查、監測監管、應急響應、公眾意識和教育等方面全面提高了地方政府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以及POPs污染防治的能力。

(2)加強POPs監測監管能力建設

建設和完善二英監測重點實驗室,通過國際合作,引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二英監測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組織開展環境介質和人體樣本(血清和乳汁)中POPs監測技術培訓和經驗交流,培養監測技術人員。并在此基礎上,在全國設置11個大氣背景點、3個城市背景點、2個海岸線背景點和2個湖泊背景點進行環境介質中POPs污染常規監測,并按照公約第16條的規定,完成履約成效評估監測工作。

在POPs監管方面,在全國范圍內針對環境執法人員,開展殺蟲劑類POPs監管執法檢查培訓,開展監督執法檢查,提高中央以及地方的環境監督執法能力。

(3)加大科技支撐研發力度

自簽署公約以來,環境保護部從多個角度為POPs的污染防治與監督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服務,開展了生活垃圾處置、有色金屬再生、鋼鐵生產和化工生產重點行業二英減排最佳實用技術和最佳環境實踐(BAT/BEP)技術調查和評估,探索二英減排技術路線。

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主要科技計劃的大力支持下,在POPs遷移轉化行為、暴露影響評估、監測技術、POPs替代品和替代技術開發、POPs廢物處理處置、二英減排技術等領域支持開展了一批研究項目,研發出十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替代技術。

2011年,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依托清華大學國際技術轉移體系、斯德哥爾摩公約區域中心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建立了POPs履約技術轉移促進中心(TTPC),TTPC旨在開展技術評估、推廣、培訓和咨詢等服務,推動POPs削減控制和替代等關鍵領域的技術轉移,加強技術供需雙方的信息交流合作,推動行業綠色升級和改造。

2.2.2.4 開展宣傳和教育

為提高社會各界對于履約意識和對于POPs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視,組織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受眾,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和微信等傳媒手段開展了大量履約宣傳和專題活動,廣泛宣傳了POPs知識和履約工作取得的進展和成果,提高社會各界對于POPs的認知程度;編制出版了針對政府管理者、大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培訓教材以及讀物,在大中小學開展示范課程建設,將POPs履約和污染防治內容納入校園教育體系。

同時,利用締約方大會、履約技術國際交流會等國際交流機會,向國際社會廣泛宣傳中國履約成效,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

2.2.2.5 開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削減淘汰項目

《斯德哥爾摩公約》生效以來,我國政府按照《國家實施計劃》確定的履約行動措施、履約總體目標和具體控制目標,先后實施了殺蟲劑淘汰、二英削減、POPs廢物和污染地塊治理等50多個國際合作履約項目,開展減排活動,POPs削減淘汰取得了實效。

① 在殺蟲劑削減淘汰領域,開展了氯丹滅蟻靈替代、用于防污漆生產的滴滴涕替代、三氯殺螨醇生產控制和綜合蟲害管理(IPM)技術等多個履約示范項目,推動了技術可行、環境友好的替代品的廣泛應用,減少了食品安全和環境風險隱患;推動了相關管理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強了對POPs生產和應用企業的監管能力。消除每年約450t氯丹滅蟻靈的生產和使用,減少每年250t滴滴涕的生產和使用,淘汰每年2800t的滴滴涕生產產能,減少1350t滴滴涕廢物和350t作為雜質的滴滴涕的排放。

② 在多氯聯苯處理處置領域,開展了多氯聯苯管理與處置示范,對在用含多氯聯苯電力裝置進行了識別、標識和風險評估,并對其進行了環境無害化管理和處置。引進了國際先進的多氯聯苯污染土壤的熱脫附處置設施,初步建成了多氯聯苯管理體系并提高了其處理處置能力。目前,已完成100余噸含多氯聯苯電容器及廢物、900余噸含多氯聯苯污染土壤清運,及700余噸污染土壤處置。

③ 在POPs廢物和污染場地領域,開展廢棄殺蟲劑類POPs和其他POPs廢物環境無害化管理和處置、三氯殺螨醇生產控制和IPM技術示范、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示范、電子廢物處理處置示范、污染場地治理,完成衛生領域已識別的湖北和河北兩省歷史遺留的近4000t殺蟲劑類POPs廢物,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的POPs廢物和廢棄場地環境隱患,保護了環境安全和人民健康。

④ 在二英削減控制領域,通過實施醫療廢物可持續環境管理、生活垃圾環境綜合管理、再生有色金屬和鋼鐵生產行業BAT/BEP示范、制漿造紙企業二英減排示范等領域的國際合作項目,成功引進發達國家在二英削減控制方面的先進技術,充分借鑒吸收了國際上二英減排的成功經驗和理念,在完善政策法規、排查重點排放源、減排工程示范和監測能力構建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二英排放的增長趨勢,為持續減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主要行業廢氣二英估算排放量變化趨勢如圖2-3所示。

圖2-3 主要行業廢氣二英估算排放量變化趨勢圖

2.2.3 我國二英減排履約工作進展

2.2.3.1 建立完善二英管控政策體系

2005年國務院發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將削減和控制二英排放的技術開發與應用列為鼓勵類產業。

2007年國務院批準了《國家實施計劃》,明確了我國二英控制的戰略目標和行動計劃。

2010年環境保護部、外交部等9部門發布《關于加強二英污染防治的指導意見》,為我國二英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指出到2015年,建立比較完善的二英污染防治體系和長效監管機制,重點行業二英排放強度降低10%,基本控制二英排放增長趨勢。

2011年修訂《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在生活垃圾焚燒、危險廢物處置、醫療廢物處置、水泥生產、農藥建設等領域將二英作為評價指標。

2011年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小型焚燒爐以及再生鋁、再生銅、再生鋅所用的反射爐,土燒結礦、熱燒結礦,30m2以下燒結機等納入明確淘汰類;將無元素氯(ECF)和全無氯(TCF)化學紙漿漂白工藝開發及應用納入鼓勵類,限制無元素氯漂白制漿工藝。同時通過新增或修訂針對新源的排放標準,促進新源采用最佳可行技術/最佳環境實踐(BAT/BEP),以符合環境管理要求。

2013年,環境保護部發布《二英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提出了推行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鼓勵研發的新技術和運行管理等措施。

2015年,環境保護部發布《重點行業二英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將鐵礦石燒結、電弧爐煉鋼、再生有色金屬(銅、鋁、鉛、鋅)生產、廢棄物焚燒、制漿造紙、遺體火化和特定有機氯化工產品列為重點行業,并指出到2020年,顯著降低鐵礦石燒結、廢物焚燒等重點行業單位產量(處理量)的二英排放強度,有效遏制重點行業二英排放總量增長的趨勢。

2.2.3.2 加強二英污染防治標準建設

在二英污染產生的重點領域,推進污染控制標準和排放標準的制/修訂,從環境保護需求和污染治理可行技術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二英排放限值,我國二英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如表2-4所列。

表2-4 我國二英污染防治相關標準

2.2.3.3 提升二英監測能力

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衛生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部門和地方政府、大學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先后通過不同的投資方式建立了40多個二英監測分析實驗室。部分實驗室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認可,參加了環境保護部組織的二英監測比對,正逐步建立二英分析檢測實驗體系,監測能力不斷加強。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對鋼鐵燒結、危險廢物焚燒、生活垃圾焚燒、再生金屬生產等二英重點排放源的系統監測和調查,分析了重點排放源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并在重點地區優先開展了排放量、土地負荷、人群影響等分析;修正和完善了重點源的排放因子,為二英的動態清單和數據庫的建立提供了保證。

此外,在全球環境基金“中國制漿造紙行業二英減排示范項目”支持下,建設了8個基于報告基因法的二英生物篩查實驗室,分別設立在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檢測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河南省環境監測中心、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湖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及寧波市環境監測中心。環境保護部也計劃制定發布關于報告基因法的二英生物篩查標準,能夠大大提高檢測效率,降低檢測成本。

2.2.3.4 推進二英污染控制示范工程

分行業組織開展最佳可行技術和最佳環境實踐(BAT/BEP)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從醫療廢物處置、生活垃圾處置、再生銅冶煉、制漿造紙行業等重點二英排放源領域進行二英減排示范。

(1)醫療廢物可持續環境管理示范項目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以下簡稱對外合作中心)聯合組織實施的全球環境基金(GEF)中國醫療廢物可持續環境管理項目自2008年啟動實施,項目根據醫療廢物產生、分類、包裝、收運、處理和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支持醫療機構開展醫療廢物分類及減量示范,開展6種醫療廢物處置(BAT/BEP)技術示范和推廣(見圖2-4),建立行業推廣激勵機制,提升管理和技術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醫療廢物處置過程中產生的二英或無意生產的POPs和其他特征污染物的排放。

圖2-4 醫療廢物處置(BAT/BEP)技術示范和推廣

(2)制漿造紙行業二英減排項目

2012年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與世界銀行聯合啟動實施了“GEF中國制漿造紙行業二英減排項目”,該項目主要通過開展針對蔗渣漿、草漿、竹漿和葦漿4種典型非木漿制漿造紙企業BAT/BEP示范改造,編制造紙行業二英減排的長期行動計劃,開展能力加強活動,推動行業對BAT/BEP相關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通過項目的實施,將推動造紙行業全行業BAT/BEP普及,減少制漿造紙行業二英的產生和排放,制漿造紙行業BAT/BEP技術示范和推廣如圖2-5所示。

圖2-5 制漿造紙行業BAT/BEP技術示范和推廣

(3)生活垃圾綜合環境管理項目

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與世界銀行合作,自2011年啟動實施了“GEF中國生活垃圾環境管理項目”,針對城市生活垃圾焚燒開展BAT/BEP示范,提高城市生活垃圾高標準管理和無害化處置的能力,改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處置現狀,避免和減少二英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生活垃圾處置BAT/BEP技術示范和推廣如圖2-6所示。

圖2-6 生活垃圾處置BAT/BEP技術示范和推廣

(4)再生銅冶煉行業無意產生類POPs減排示范項目

2014年,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共同組織實施了“再生銅冶煉行業無意產生類POPs減排示范項目”(見圖2-7)。項目將選取典型企業開展BAT/BEP示范,通過開展政策標準完善、監管能力提高及園區管理示范、宣傳推廣等活動,以點帶面,推動再生銅行業二英、多氯萘、六氯苯等POPs與其他常規污染物的協同減排。

圖2-7 再生銅冶煉行業BAT/BEP技術示范和推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托克托县| 鹤岗市| 天全县| 新蔡县| 宜黄县| 高尔夫| 鄢陵县| 曲沃县| 临夏县| 固始县| 南宫市| 信丰县| 普安县| 克东县| 聂荣县| 新巴尔虎左旗| 合江县| 响水县| 汶川县| 新竹县| 瑞安市| 柳江县| 旅游| 霍山县| 登封市| 丹棱县| 刚察县| 五河县| 阳信县| 湖口县| 龙江县| 泸溪县| 齐河县| 葫芦岛市| 葫芦岛市| 和龙市| 淮南市| 双城市| 东港市|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