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會計的含義
一、會計的產生
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需要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在生產中以最少的勞動耗費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求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同時也不斷地探求對生產活動管理的方法以達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這就需要對生產過程的內容進行完整的記錄、計算,并將耗費與取得的成果進行分析對比。以便掌握生產活動,對生產活動實行有效管理。這就產生了早期的會計。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會計始終屬于生產職能的一部分,即在生產時間之外附帶地把收入、支出等記載下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規模的逐漸擴大,會計才從生產職能中逐漸分離出來,成為一項獨立的、特殊的、由專門人員從事的工作。
早期的會計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表現在以實物計量、記錄,如“結繩記事”以及在洞壁、龜甲、獸骨、樹皮上刻記符號記事等。隨著商品的出現、貨幣的產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會計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改變了之前單一實物的計量方法,改為以實物和貨幣進行計量記錄。當商品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成為一切財產物資的價值尺度,同時社會經濟環境要求會計提供綜合的財務信息,會計就發展到以貨幣計量為主進行記錄,形成貨幣計量會計。
二、會計的含義和發展
從會計的產生過程,我們可認識到會計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為作為記錄、計算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的一種管理活動,它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第一,社會發展到足以提供一定數量的剩余產品,可供養附帶從事管理活動的人員(會計)的需要;第二,社會文化發展到有了文字、數字和計量單位(文字、數字和計量單位是記錄、計算的基本手段)。上述兩個前提條件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早期的會計都是單式記賬法,賬戶、賬簿設置不完善,方法不科學。從13世紀到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手工業發展、經濟繁榮,單式記賬法顯然適應不了需要,從而產生了借貸記賬法。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在所著的《算術、幾何及比例概要》一書中,對復式記賬作了系統說明,從而使復式記賬方法得到廣泛的傳播,會計有了質的飛躍,從而為近代會計奠定了基礎。
早期的會計只是對財產物資進行簡單的收、付記錄,會計沒有形成獨有的專門方法,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世紀以前會計發展緩慢,會計的主要職能還是記錄、計算。19世紀后,由于西方國家出現了股份制企業,對會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股份制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企業的利害關系復雜,要求會計對利害關系提供公正的財務報告,作為分配股利、征收稅款和投資決策的依據,從而出現了有公正身份的特許職業——注冊會計師。會計除了記賬、算賬外還要編制會計報告,形成了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財務會計。進入20世紀,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企業生產規模迅猛擴大,會計已不能滿足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企業的發展要求會計必須對成本、資金、利潤的管理要事前預測、決策、確定目標,事中進行控制、分析并加強責任考核,形成了為內部管理者服務的管理會計。管理會計的出現使會計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從目前的史料來看,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會計活動同樣有著悠久歷史,我國最早關于設置會計的官職和官方進行會計活動的記載是《周禮》,特別是到了唐宋時期(公元10世紀左右),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呈現了空前的繁榮。會計的單式記賬方法也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會計把朝廷的財政收支以“元管、新收、已支、見在”四個部分來反映增減變化情況。到了元代,這一方法逐步形成了“四柱清冊”的結賬、算賬和報賬的方法。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的商業和手工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出現了以“四柱清冊”為基礎的“龍門賬”。即把全部賬目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所謂進,是指全部收入;繳,是指全部支出;存,是指全部資金;該,是指全部負債。這四大類的結算關系,可表示為:“進一繳二存一該”。每屆年終,一方面通過“進”與“繳”兩類科目的記錄編制“進繳表”,另一方面通過“存”與“該”兩類科目記錄編制“存該表”,通過上述平衡公式審核和計算當年的盈虧。當“進繳”差異等于“存該”差異,即為賬目“合龍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財政部設置了會計制度司,專門主管全國會計事務。先后制定了多項全國統一的會計制度,強化了對會計工作的組織與指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1992年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實現了會計工作與國際接軌,1999年又重新修訂了《會計法》,使我國的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外國和中國的會計發展歷史表明,會計是人類生產實踐的產物,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決定了會計的發展。從上述不難看出,生產的發展決定了會計管理的內容,生產越發展,對會計提出的要求就越高。因此說,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從會計發展史來看,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① 古代會計,是從會計產生到復式記賬、借貸記賬方法開始的時期。這個時期會計還不成熟,還沒有形成一套專門的方法。
② 近代會計,是以15世紀末盧卡·巴其阿勒所著的《算術、幾何及比例概要》一書出版問世為標志的,直到進入20世紀為止。復式記賬法從一問世起就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被認為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和創造,是會計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為會計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③ 現代會計是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會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計與管理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特別是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會計開始與管理直接結合,會計在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傳統會計中分離出成本、資金、利潤、價格方面進行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考察等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管理會計的出現是現代會計學產生的主要標志,是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會計實踐是不斷發展和不斷豐富的,相應地,會計學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隨著會計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會計學分化出許多分支,每一分支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這些學科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會計學科體系。
會計學是經濟管理學科的一個分支,屬于應用管理學,會計學研究的對象是全部會計工作,既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工作,又包括會計實踐工作。例如,按會計學研究的內容劃分,其分支有基礎會計學、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管理會計學、成本會計學、會計史學等;按會計主體來劃分,其分支有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包括總預算會計、社會會計、國際會計等,微觀經濟學包括企業會計、非營利性組織會計等?,F代會計學按其研究的內容劃分,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分支。會計學按其應用部門分為股份制企業會計(包括工業企業、商業運輸、飲食服務業、施工企業等)、預算會計、金融會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