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金融實務(雙語)
- 董淼
- 2016字
- 2020-04-17 15:16:30
Key Terms
1.The 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度 是一種金屬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
2. Currency Boards貨幣局制度 是固定匯率的一種形式,是指政府以立法形式明確規定,承諾本幣與某一確定的外國貨幣之間可以以固定比率進行無限制兌換,并要求貨幣當局確保這一兌換義務實現的匯率制度。需要強調的是,貨幣局制度是一種關于貨幣發行和兌換的制度安排,而不僅僅是一種匯率制度。
3. Dollar Crises 美元危機 是指國際金融市場上人們大量拋售美元,引起黃金價格上漲、美元匯率急劇下跌的現象。
4. Euro歐元 歐元(,代碼EUR)是歐盟中十九個國家的貨幣、這十九個國家是: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希臘、馬耳他、塞浦路斯,它們合稱為歐元區(Euro zone)。
5. 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 歐洲貨幣單位 是歐洲共同體國家共同用于內部計價結算的一種貨幣單位,是歐洲貨幣體系的關鍵一環。1979年3月13日開始使用。歐洲貨幣單位是歐洲貨幣體系的核心,它由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英國英鎊、意大利里拉等12種貨幣組成。組成歐洲貨幣單位的每一種貨幣在歐洲貨幣單位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每5年調整一次。
6. 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EMU) 歐洲貨幣與經濟聯盟 1979年3月,歐共體當時的成員國決定調整計劃,正式開始實施歐洲貨幣體系(EMS)建設規劃。1988年后,這一進程明顯加快。1991年12月,歐共體成員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政治聯盟條約》和《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政治聯盟條約》的目標在于實行共同的外交政策、防務政策和社會政策,《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規定最遲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建立歐洲貨幣與經濟聯盟(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簡稱EMU),屆時在該聯盟內實現統一的貨幣、統一的中央銀行以及統一的貨幣政策。歐洲貨幣聯盟的主要目標是要建立名為歐元的單一歐洲貨幣。
7. Exchange Rate System 匯率制度 又稱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各國或國際社會對于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和機構等所做出的系統規定。按照匯率變動幅度的大小,匯率制度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8. Fixed Exchange Rate 固定匯率 是指匯率的制定以貨幣的含金量為基礎,形成匯率之間的固定比值。這種制定下的匯率或是由黃金的輸入輸出予以調節,或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9. Floating Exchange Rate 浮動匯率 是指一國貨幣的匯率并非固定,而是由自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制度。
10.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根據1944年7月44個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達成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于1946年3月正式成立。1980年4月17 日,IMF正式決定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其宗旨是促進成員國在國際貨幣問題上的磋商與協作;促進匯率的穩定和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從而避免競爭性的匯率貶值;為經常項目收支建立一個多邊支付和匯兌制度,消除外匯管制;提供資金融通,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實現就業和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生產能力的擴大。
1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國際貨幣體系 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
12. Jamaca Accord 牙買加協定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金融秩序動蕩,國際社會及各方人士紛紛探析能否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金融體系,提出了許多改革主張,如恢復金本位、恢復美元本位制、實行綜合貨幣本位制及設立最適貨幣區等,但均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具體研究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問題,由11個主要工業國家和9個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委員會于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綱要”,對黃金、匯率、儲備資產、國際收支調節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建議,為以后的貨幣改革奠定了基礎。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理事會“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討論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條款,經過激烈的爭論,簽訂達成了“牙買加協議”,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了《IMF協定第二修正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
13. Louvre Accord 盧浮宮協定 1987年2月,七大主要工業國(G7)國家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巴黎的盧浮宮達成協議,一致同意G7國家要在國內宏觀政策和外匯市場干預兩方面加強“緊密協調合作”,采取聯合措施制止美元的跌勢,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平上的基本穩定。G7政府官員在巴黎召開協商會議,此次會議協議史稱“盧浮宮協議(Louvre Accord)”。
14. Maastricht Treaty 馬城條約 是指1991年12月9日至10日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的第46屆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上經過兩天的辯論,最終通過并草簽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合稱《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城條約》)。這一條約是對《羅馬條約》的修訂,它為歐共體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幣聯盟確立了目標與步驟,是《羅馬條約》成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