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會計的意義
一、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會計起源于生產實踐。在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低級階段,生產比較簡單,人們管理生產,是憑借大腦記憶的。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單憑頭腦記憶來管理生產活動已經不能適應客觀需要,于是就逐漸發展到使用各種符號標志計數,如古代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刻竹作書等,這是原始的計數,被認為是會計的雛形。
由于當時生產水平較低,在很長時期內,人們關心的是生產本身,會計僅僅是“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勞動產品增加,特別是出現剩余產品后,人們需要總結和控制生產過程,需要計算產品的勞動消耗和進行產品分配,將耗費和成果進行比較分析,因此,會計逐漸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由專門人員從事的職業,于是便產生了會計。
會計是應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和經濟管理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會計發展的歷史可以大致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
(一)古代會計
15世紀以前的會計,習慣上稱為古代會計。古代會計以官廳會計為主,民間會計為次,人們對于官廳會計的一般認識是指主要服務于封建王室賦稅征收、財政支出、財產保管的會計。
在中國,會計有悠久的歷史。“會計”之職最早設于西周,稱為“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抖Y記·王制》中記載“司會以歲之成質于天子”?!皶嫛币辉~最早見諸《孟子·萬章下》:“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準確。清朝人焦循在《孟子正義》中對會計一詞的注釋為“零星算之為計,總和算之為會”。
秦漢時期,中國在記賬方法上已超越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建立起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余”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結算法”,又稱為“入出(或收付)記賬法”。秦漢時期出現了賬簿的概念,如“草流”和“謄清簿”,有“錢谷賬”,分設“錢出入簿”和“谷出入簿”。
唐、宋兩代是我國會計全面發展的時期,創立了“四柱結算法”。所謂“四柱”,是指舊管(上期結余)、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存)四個欄目。這種結算法把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既可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匯總日常會計記錄,使之起到系統、全面和綜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說,“四柱結算法”的發明把我國的簿記發展提到一個較為科學的高度。四柱結算法中四柱平衡關系形成了會計上的方程式,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賬法(中式簿記)的一個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一直沿用下來。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記賬法——“龍門賬法”。此記賬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據唐宋以來“四柱結算法”原理設計出的一種適合于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其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斑M”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并包括債權,“該”指負債并包括業主投資,四者的關系是:該+進=存+繳,或進-繳=存-該。也就是說,結賬時“進”大于“繳”或“存”大于“該”即為贏利。傅山將這種雙軌計算盈虧,并檢查賬目平衡關系的會計方法,形象地稱為“合龍門”,“龍門賬”因此而得名。“龍門賬”是我國復式記賬方法的最初形式,為以后發展嚴密的復式記賬方法奠定了基礎。
我國會計雖然歷史悠久,但受封建保守思想及輕商的影響,會計以官廳會計為主,民間會計為次。1 000年來沒有多大改革與進步,發展十分緩慢。
在國外,會計起源也較早,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會計活動的記載。距今4 000多年以前,巴比倫人就開始在瓦片上作商業交易的記錄。公元前630年左右,鑄幣開始在希臘出現并逐步應用于賬簿記錄中,這不僅是“貨幣計量”思想的萌芽,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會計記錄的專業化。古雅典出現的“財務公開”思想也是古代會計發展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會計在歐洲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莊園之中,莊園主聘任有管理能力的管家來替代其進行莊園的日常管理,莊園主作為委托方,需要了解管家對其財產是否進行了有效的管理,需要管家向莊園主匯報,以解除其承擔的管理責任。因此,在歐洲的莊園中逐漸出現了管家向莊園主呈交的“述職報告”。述職報告的出現,一方面孕育會計提供財務報告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為審計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13世紀以后,隨著商業的迅速發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空前繁榮,貨幣交換、信貸業務增多,從而促使會計得到迅速發展。在佛羅倫薩的銀行賬簿中,出現以“借主”和“貸主”登記其債權債務的賬簿,佛羅倫薩采用的記賬方法被稱為復式記賬的萌芽。14世紀初,熱那亞應用的賬簿又進一步發展,記賬對象除債權、債務外,還包括商品、現金。15世紀初,威尼斯商人又將記賬的內容進一步擴展到損益和資本。威尼斯商人的記賬方法是借貸記賬法的初步發展階段。
(二)近代會計
近代會計是以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喬利提出的復式簿記為標志。盧卡·帕喬利在其1494年出版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一書中,以“計算與記錄詳論”為題,系統地介紹了當時流行于意大利的威尼斯復式賬簿的基本原理,這被會計界公認為是會計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人們稱盧卡·帕喬利為“會計之父”。德國詩人歌德曾贊譽復式簿記為“人類智慧的絕妙創造之一”。
美國會計學家利特爾頓把產生復式記賬法的前提條件歸納為七大要素,即文字、算術、私有制、貨幣、信貸、商業和資本。他認為,當時如果缺少任何一個因素,復式記賬的產生幾乎是不可能的。
復式簿記首先出現在意大利,隨后傳播至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又傳入德國、英國、法國等。復式簿記不僅是一種會計記錄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系列科學的會計學觀念,并構建了以日記賬、分類賬和總賬三種賬簿為基礎的會計制度,更重要的是復式記賬法的產生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在近代會計史中,值得提出的是成本會計的產生。19世紀60年代世界產業革命完成以后,隨著大工業和大規模經營的發展,為了對生產活動進行監督,為企業經營提供定價和盈利信息,出現了與一般會計分離的生產耗費的核算。1911年,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美國工程師泰羅出版了名著《科學管理原理》,在此之后,如“標準成本”、“差異分析”及“預算控制”之類的概念及方法被引進到會計體系中來,逐步形成了較為科學的成本會計。
(三)現代會計
現代會計,從時間上看,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現在。由于生產規模的日益社會化和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的迅速現代化,在工業發達的西方國家,一方面,電子計算機引進會計領域,促進會計數據處理電算化的應用;另一方面,傳統的企業會計學分化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門相對獨立的學科。
1946年美國誕生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開始在經濟計量和管理領域應用,至今,經歷了單項會計事項處理到會計綜合事項處理階段,而后又由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建設運用發展到計算機會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運用階段。計算機進入會計領域,引起了會計核算與會計管理的革命。
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由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業的內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學化;另一方面要求企業對外部客觀經濟情況具有靈活反應和高度適應的能力。為了滿足這一需要,管理會計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出來。1952年世界會計學會年會正式通過了“管理會計”這個名詞,由此傳統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體系。財務會計主要解決對外提供財務報告的問題,管理會計主要解決對內經營決策等問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對知識經濟的認識日益提高。90年代末,全世界學術界和政界達成共識,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全面發展的時代。因此,面對知識經濟的發展,21世紀現代會計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綜觀會計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可以發現:會計的產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會計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的,它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實踐證明: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也越完善。
二、會計的定義
從會計的產生和發展可以看出,會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人們對會計的認識也是逐步發展和加深的,因此,迄今為止,人們對會計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在借鑒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可以將會計的定義概括為: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方法和程序,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和綜合的核算和監督,以提供經濟信息和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為主要目的的經濟管理活動。
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會計具有以下特點。
1.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
會計從數量方面記錄經濟活動,可以采用三種量度標準:實物量度、貨幣量度和勞動量度,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記錄經濟活動的計量標準主要是貨幣量度,通過價值量的核算來綜合反映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由此可見,會計核算從數量上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以貨幣量度為主,兼用實物量度和勞動量度。
2.會計所反映的數據資料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全面性和綜合性
所謂連續性是指對各種經濟業務應當按照其發生的時間順序依次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不能中斷;系統性是指要采用科學的核算方法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保證所提供的會計數據資料能夠成為一個有序的整體;全面性是指對所有的會計對象都要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不能遺漏;綜合性是指對各單位的各類經濟活動,都要利用價值指標加以綜合反映。
3.會計采用專門的方法和程序
為了使會計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會計采用了一套科學的核算方法。如對原始資料的整理、記賬憑證的編制、賬簿的登記、財產清查、成本計算和編制財務報告等一系列工作,都有其特有的核算方法,并嚴格按照規定手續和程序進行。
4.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
會計核算是通過價值形式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工作。會計監督是依據監督標準,通過會計的專門方法,對企業、事業等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指導、控制和檢查。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相輔相成的,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礎,而會計監督是會計核算的保證。
5.會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經濟信息和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
從表面上看,會計的工作主要是對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但是對經濟業務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僅僅是手段,會計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提供經濟信息和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專欄1-1現代會計的含義
現代會計的含義是什么?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對會計進行考察,而表述為不同的認識。
會計離不開計量。它計量經濟過程中占用的財產物資和發生的勞動耗費,以貨幣數量來描述經濟過程,評價經濟上的得失。會計記錄是數字和文字的結合,而文字說明寄托在數量的基礎之上。從這一點來看,會計是一種計量的技術。
會計對經濟過程中占有財產物資和發生勞動耗費的原始數據進行加工,產生信息,供人們了解和管理經濟過程之用。信息是會計工作所產生的結果。從這一點來看,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
會計用貨幣量度計量和記錄財產物資的增減變化,并以變化的結果來評價企業生產和經營的情況。如果是企業會計,會計記錄就是要具體地說明獲得利潤或發生虧損的來龍去脈。企業盈利了,為什么會盈利?它的具體表現是什么?企業虧損了,為什么會發生虧損?損失了哪些財物?會計為此提供了有事實依據的、可以查考的記錄。從這一點來看,會計是使經管責任有所著落的手段。
會計的特點是主要用貨幣量度對經濟過程中占用的財產物資和發生的勞動耗費進行系統的計算、記錄、分析和檢查。計算、記錄、分析和檢查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會計所用的手段。憑借這些手段,目的是從一個特定的側面管好一家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從這一點來看,會計的本質是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
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表述了會計的本質。
資料來源:婁爾行.會計審計理論探索.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3.
三、會計的職能
職能是指事物的職責和功能,說明事物能干什么,是對事物行為長期實踐的理論概括。會計的職能是由會計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固有的、直接的功能。會計的職能可以有很多,但其基本職能主要有兩個,即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
1.會計核算
會計核算職能,又稱反映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核算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是會計的首要職能。
我國《會計法》規定,會計核算的主要內容包括:(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4)資本、基金的增減;(5)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7)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
會計核算職能的基本特點如下。
① 會計核算主要從價值量上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狀況。
② 會計核算具有完整性、連續性和系統性。
③ 會計核算要對各單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映。會計核算不僅僅包括對經濟活動的事后核算,還應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
2.會計監督
會計監督職能,又稱控制職能,是指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和相關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檢查。真實性審查是指檢查各項會計核算是否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合法性審查是指檢查各項經濟業務是否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遵守財經紀律、執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以杜絕違法亂紀行為。合理性審查是指檢查各項財務收支是否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及經營管理方面的需要,保證各項財務收支符合特定的財務收支計劃,實現預算目標。
會計監督職能的基本特點如下。
① 會計監督主要通過價值指標進行,并將會計監督與會計核算結合起來,在會計核算的過程中進行監督。
② 以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財經紀律和會計信息為依據,對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監督。
③ 會計監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以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為主,兼顧事中監督。
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兩者相輔相成。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礎,而會計監督是會計核算的質量保證。兩者必須結合起來發揮作用,才能正確、及時、完整地反映經濟活動。如果沒有可靠的、完整的會計核算資料,會計監督就沒有客觀依據。反之,只有會計核算,沒有會計監督,就難以保證會計核算所提供信息的質量。
核算和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它可以體現會計的本質特征。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會計界對會計的職能有多種表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一職能說,認為會計的唯一職能是提供信息,會計只有反映的職能。二職能說,根據馬克思所說的會計是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說法,認為會計有核算和監督兩種職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就采用這一觀點。三職能說,認為會計除了有核算、監督的職能外,還具有參與經濟決策的職能。四職能說,認為把會計僅僅理解為記賬、算賬、報賬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還應當綜合地考核和分析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成果,因此會計有反映、控制、監督和分析四種職能。五職能說,認為會計有反映經濟活動、監督經濟活動、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和評價經營業績五項職能。六職能說,認為會計有反映經濟活動、分析經濟活動、監督經濟活動、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和評價經營業績六項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