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校簡介
自強不息求發展 創業創新創特色
——與時俱進的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科技大學是黑龍江、吉林乃至內蒙古地區唯一一所以礦業工程為特色的高校,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是國家教育部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是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煤礦事故應急救援與影響控制”博士層次人才培養項目的唯一一所高校,是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立高校,是黑龍江“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踐行“厚德博學、強吾興邦”的校訓,鑄就了“自強不息、創業創新”的辦學精神,培養出了10萬余名優秀人才,為區域經濟和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被譽為“煤炭工業的脊梁”。
一、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是中國共產黨1947年在雞西建立的東北第一所煤礦工人干部學校。1954年與鶴崗煤礦學校合并成立雞西煤礦學校。195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本科教育雞西礦業學院。1964年因院校調整又改為雞西煤礦學校。1978年復建本科教育雞西礦業學院,1981年改稱黑龍江礦業學院,隸屬于原國家煤炭工業部。1998年劃歸地方,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的體制。2000年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學院。2013年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大學。如圖1-1所示。

圖1-1 歷史沿革
二、發展歷程
學校坐落于冰城夏都哈爾濱市的松花江畔,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70年的發展歷程譜寫了一部艱辛的創業史,可概括為三部曲。
第一部曲——依煤而生,曲折發展。學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長。邊陲煤城辦學56載,幾代科院人憑借北大荒精神、鐵人精神、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始終以服務煤炭為己任,甘守清貧,艱苦創業,獻身煤炭,為國家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奉獻了全部的青春和熱血。1997年學校順利通過了國家教學工作合格評價,辦學水平、辦學特色得到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第二部曲——二次創業,跨越發展。為更好地為國家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學校搶抓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的戰略機遇,于2001年至2003年白手起家在哈爾濱建設新校區。歷盡千辛萬苦,攻堅克難,用“淚水、汗水和血水”在一片廢墟上建起一座現代化的新校園。2003年8月,學校主體由雞西市遷入哈爾濱市,實現了辦學空間的跨越。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實施學科專業建設工程和人才強校戰略,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實現了辦學層次的跨越。
第三部曲——辦學轉型,科學發展。2004年以來,實施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2008年在國家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2010年被確定為黑龍江“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2012年獲得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煤礦事故應急救援與影響控制”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4年獲批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十三五”開局之際,學校結合國情省情校情,科學確立了應用型的辦學定位、“立足應用,精準育人”的辦學理念,繪就出創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科技大學的長遠發展藍圖和“百年名校”的宏偉目標,匯聚全校合力,聚力轉型發展,激發辦學活力。
三、學校現狀
學校不斷積淀和創新,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工學、管理學、經濟學、理學、法學、文學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高等學校,形成了“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學為要、固基強實”的思想和“以生為本、為生盡責”的服務理念,以立足應用的教學理念為引導,以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地方經濟與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與人才成長規律,努力培養“思想道德素質高、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1769人,其中研究生、博士生819人。“十五”以來,本科生一次就業率在90%以上,連續保持省內高校前三名,被教育部授予“全國畢業生就業50強高校”“全國青年就業創業教育先進集體”。在全國、全省大學生標志性競賽中,獲獎數量和層次居于省內高校領先水平。
學校堅持以教育教學為中心。堅持應用型的辦學定位,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科學構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現有57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重點專業10個。建成1門國家級精品課、14門省級精品課。建成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示范區、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才培訓中心、1個國家煤礦安全培訓基地。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圍繞區域、行業和國家發展需求,按照學科鏈與產業鏈相協調、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思想,不斷優化整體架構,形成以礦業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十二五”期間,建有“煤炭產業”省級重點學科群,礦業工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3個省重點一級學科。擁有1個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具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會計碩士、金融碩士授予權和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建有國家級中心實驗室1個、省重點實驗室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安全科技支撐平臺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煤炭行業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具有國內一流的現代制造工程中心、現代分析測試研究中心、中奧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工程訓練與基礎實驗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務平臺。
學校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師為尊、為師服務”的理念,構建開放、多元、有序、效能的人才資源管理體系,實施“五大工程23項計劃”的人才強校戰略,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全國優秀教師、省模范教師、省優秀教師23人,省教學名師、教學新秀9人。省級領軍人才梯隊8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15人,聘請教育界、企業界、政界知名人士等150余人為兼職教授。長期聘用企業工程技術骨干145人為“雙師型”教師,直接服務特色人才培養。
學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堅持應用為主,把科研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作為重點,不斷推進科技工作向“質量性、戰略性、組織性、導向性”轉型,科技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十二五”以來,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項目65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87項。2001年以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學校圍繞區域和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搭建了“五大”服務平臺。其中,服務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內首個石墨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躋身國家戰略,總體負責“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高純石墨材料開發及其典型應用”,成為黑龍江和國家石墨新材料產業發展人才與技術主要支撐;服務高端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防戰略的現代裝備制造研發平臺,是軍委總裝備部頒發軍品研發資質的全國六所高校之一,直接為國防與軍工企業服務;服務國家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體系的“瓦斯等烴氣輸運管網安全基礎研究”國家級中心實驗室是國內外最早進行水合物技術預防瓦斯災害和瓦斯固化儲運的研究平臺;牽頭成立黑龍江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致力于3D打印技術創新研發和技術攻關;牽頭搭建的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人才與技術支撐平臺成為黑龍江省高教強省戰略的五大服務平臺之一,每年為煤炭企業解決一大批技術難題,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堅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推進跨文化學習與互動,不斷拓寬國際合作領域,先后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加拿大、奧地利、美國、德國、法國等開展合作辦學和科技交流,引進、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取得了國際合作辦學的新經驗,成為黑龍江省中外合作辦學的典范。
全面提高黨建的科學化水平。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反腐倡廉建設,為大學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堅強保證。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等20余項國家級榮譽和黑龍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標兵”“師德建設十佳單位”等80余項省級榮譽。
當前,學校正在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緊緊圍繞質量提升主線,聚力轉型發展,全面加強內涵建設,開啟了創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科技大學和“百年名校”夢的新征程,為國家經濟發展、黑龍江全面振興和行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閱讀材料
黑龍江科技大學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辦學方略、教育理念、校徽、校歌、校旗
1.校訓
厚德博學 強吾興邦
校訓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是用來勸勉和激勵師生員工奮發進取的無形精神力量。校訓表達了辦學者所寄托的精神追求,它超越了對具體學習活動方面的要求,更多地體現了對人的價值以及大學社會責任的超越。“厚德博學,強吾興邦”的內涵闡釋如下。
厚德,指在德的方面有深厚的修養。《易經》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國語·晉書》:“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厚德,意指通過加強道德修養,以德立身,以德立國。博學,博者大,通達,多聞;學,學問。《荀子·修身》中:“多聞曰博,少聞曰淺。”意指為學要以博大、寬容的態度,廣泛獵取知識,不斷創新。強,強盛、強大、增強,有促進成長、成才之意。《鹽鐵論·非鞅》:“秦任商君,國以富強。”《荀子·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吾,我(們)。《商君書·更法》:“今吾欲變法以治。”強吾,意指學校提供優越的學習條件,使學子成長、成人,進而成為棟梁之材,同時又使學校不斷發展壯大。興,起來,振興。王安石《興賢》:“國以任賢使能而興。”邦,指國家。興邦,意指使民族振興,使祖國強大。
為學先為人,為人先修身。在此基礎上通過掌握豐富的知識,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促進個人的成長和成才,并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胸懷,實現強國富民的目標。
這條校訓既出典有據,又暗合時代精神,既寓意深遠,又深諳教育目的與大學精神,既指明了求學做人的方法,又曉諭了治國興邦的道理,既追求了崇高品格,又體現了大學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2.校風
求真求實 創業創新
校風是學校規定的所要努力形成的一種風氣,是學校的特色和風格,是學校師生員工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由干部的作風、教師的教風和學生的學風組成的統一體。“求真求實、創業創新”的內涵闡釋如下。
求真,意為追求真理、發現規律,反對虛偽和形式主義,包含“嚴格”的意義,比嚴格內涵更豐富;求實,意為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思考問題、作出決策;創業,含有艱苦奮斗、開拓事業之意,要創業就要凝聚團隊精神,包含了“團結”的意義,又包含了培養青年學生創業能力的要求;創新,堅持不懈地研究學術,創造新知。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對學校而言,創新是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永葆生機的源泉。
這條校風反映了我院的辦學風格和學校所倡導的風氣,體現了我院師生員工的精神風貌。它進一步提升和凝練了“嚴格求實、團結創新”的內涵,提煉了新時期我院形成的“七不怕”精神。
3.教風
愛生勤勉 嚴謹求實
4.學風
尊師守紀 勤奮進取
5.辦學方略
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思路,提出了轉型期的辦學方略,即搞好一個科學定位,遵循“兩大”規律,實施“三條線”管理,推進“四個”轉變。其主要內涵如下。
搞好一個科學定位是指科學確定學校的總體定位,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強化重德育、重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格定位。
遵循“兩大”規律是指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一方面學校要按照高等教育規律,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協調發展,成人成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學校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堅持特色辦學和開放式辦學。
實施“三條線”管理是指“確保生命線、構筑增長線、強化保障線”。生命線是指教育教學工作;增長線是指科技及社會服務等;保障線是指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建設、行政管理、后勤服務、安全保衛、圖書網絡信息等。以“確保、構筑、強化”六個字突出了每條戰線的任務要求和崗位責任,反映了生命線是核心,增長線是龍頭,保障線是基礎,“三條線”管理以育人為中心構成了有機整體。
推進“四個”轉變是指由“大樓”向“大師”轉變;由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并重轉變;由過程管理向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并重轉變;由以校園物質環境建設為主的大學文化建設向以大學精神建設為主的大學文化建設轉變。
6.教育理念
“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堅持用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指導教育教學。根據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圍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等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觀念,逐步確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的教育理念。
“三大”教育理念產生的背景:一是辦學傳統。我校一直堅持重德育、重實踐的辦學傳統,1988年原煤炭部對我校進行辦學水平評估實測時專家組就給予高度評價,1997年國家教學工作合格評價時又得到專家組的充分肯定。二是時代背景。新時期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更新教育思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雙重需要。三是學校定位。我校是以工為主,人才培養規格為應用型,既要繼承傳統,更要拓寬視野、提高起點,樹立新思想,適應新要求。
“大德育”,一方面是指對學生的“成人”教育,使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人,成為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為民族振興作貢獻的人。另一方面是指在辦學過程中實施“三全”育人,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大工程”,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將工程建立在與經濟、社會、科學、人文、自然、環境、法律、道德等為一體的大系統中,把人才培養置于這樣一個大工程背景下,實施工程教育。
“大實踐”,是指把實踐育人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將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知識、德育等各種理論教育,通過系統實踐來消化、固化、融合、升華,在實踐中統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
“三大”教育理念是有機整體,體現在人才培養上,“大德育”是先導,“大工程”是背景,“大實踐”是途徑。
7.校徽
黑龍江科技大學校徽為圓形,由內外兩部分構成:外環由毛體中文校名與英文校名組成;內部由書籍、博士帽為元素構成的學校主樓抽象圖案和學校建校年份“1947”組成。標準色科大藍(色值:C=100,M=95,Y=25,K=0)代表科技、嚴謹。如圖1-2所示。

圖1-2 校徽
8.校旗
黑龍江科技大學校旗為紅色長方形(色值:C=0,M=90,Y=65,K=0),長、寬比為1.5∶1,旗面左上側是校徽,中央是毛體中文校名與英文校名,均為白色。(旗面尺寸分為6個系列,分別為:288×192、240×160、192×128、144×96、96×64、66×44。單位:厘米)如圖1-3所示。

圖1-3 校旗
9.校歌
黑龍江科技大學校歌為《江畔朝陽》
校歌音樂監制:劉聰,國家一級配器
音樂錄制:蘭信鋼
伴奏、合唱:亞洲愛樂樂團
制作人:宗成濱
詞、曲作者簡介:
李昕,中國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有《好日子》《常回家看看》《越來越好》《喜事登門》《好收成》等。
艾明波,筆名艾子,黑龍江著名作曲家,省作家協會會員、省音樂文學學會會員,警官雜志社副總編輯。獲國家級及省級各類文學獎三十余次。
- 2020年湖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現代飯店管理
-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中級)》(2010年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會計信息系統
- 財務共享服務
- 羅經國《新編英國文學選讀》(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羅斯《公司理財》(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羅斯《公司理財》(第9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新編國際商務談判
- 大學生創業基礎教程
- 通信用戶線路終端安裝與維護
- 全國名校新聞傳播實務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2小時高清視頻】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
- 農業自然資源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