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福建與臺灣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在清光緒十一年(1885)建省之前,臺灣長期隸屬福建,在經濟開發期間,市場流通行使的貨幣,主要依賴福建省城福州調撥,海峽兩岸的貨幣交往十分頻繁,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幣緣相融”。為銘記海峽兩岸在歷史上形成的“幣緣”,福建省錢幣學會特組織錢幣學界的專家、學者,精心編寫《臺灣貨幣史略》。本書的出版對推動海峽兩岸錢幣文化的交流,構建兩岸和諧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對福建地方歷史貨幣深入探索的又一成果。
任何一種歷史貨幣的產生、發展、消失或轉化,都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政治、軍事和文化藝術、生產技術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決定的,是歷史發展的佐證。臺灣歷史貨幣發展中的轉換和更替,也是臺灣發展歷程的見證。最早出現在臺灣和澎湖列島的貨幣是鐫有宋代年號的方孔圓形銅錢;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后,使用其鑄造的南明永歷年號銅錢;清代,臺灣市場流通使用的銅錢系清代的年號錢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咸豐通寶等,在本島自鑄的銅錢幣面,不僅鐫有清代年號,還鐫有滿文,自鑄的軍餉銀餅(銀元)和銀毫,幣面多數鐫有清代年號,有的還鐫有“大清”國號或滿文。從臺灣歷史貨幣形制和幣面紋飾的變更看,臺灣在被日本侵占之前,貨幣的形制和體制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表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臺灣在被日本侵占期間,使用的貨幣無論是金屬硬幣和紙幣均有日文,系日本占領地貨幣。抗日戰爭勝利后,日本人辦的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改組為臺灣省銀行(簡稱“臺灣銀行”),經南京國民政府授權發行地方貨幣,紙幣的紋飾印有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頭像,表明中國政府已對臺灣恢復行使主權。以史為證,臺灣歷史貨幣有力地反映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灣貨幣史略》理順了臺灣地區貨幣發展的脈絡,詳細敘述了臺灣歷史貨幣的演化過程,對歷史上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也進行了考證和探索,在學術上也有新的創意,比如,確認臺灣早期社會的少數民族未曾使用過貨幣,界定臺灣地區貨幣史的上限為宋代,大約在公元10世紀;對臺灣在清代自鑄的幾種軍餉銀餅(圓)的鑄造年份和社會背景逐一作了考證,賦予新的概念;關于臺灣貨幣史發展的歷程,確認日本侵占期間的貨幣流通是最混亂的時期,現代貨幣體系的建立應在臺灣光復之初,對臺幣進行幣制改革之后。本書在敘述臺灣貨幣史發展的種種貨幣現象的同時,對臺灣各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概況也作了必要的敘述,并附有臺灣各歷史時期的金屬硬幣和紙幣的實物拓圖、圖照近250枚(張),圖文并茂。凡臺灣歷史貨幣研究者、愛好者和文物工作者都值得一讀;對廣大的金融工作者來說,了解臺灣地區貨幣發展的脈絡,對于推動海峽兩岸金融和諧發展,十分必要,也很有裨益。
2013年7月3日